精养黄颡鱼如何做到高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养黄颡鱼如何做到高产
1.池塘条件
精养高产鱼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积1334—3335平方米(2—5亩),水深以1.5—2米为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池底淤泥少。
静水塘必须配增氧机。
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每667平方米(1亩)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
第3天注入新水,并用“901鱼虫净”杀灭水蜈蚣、蝌蚪等敌害,提高黄颡鱼苗种成活率。
2.鱼苗放养
鄱阳湖地区人工繁殖的黄颡鱼苗,6月上旬可达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暂养10天,达3厘米左右的夏花规格再下塘。
暂养期间主要投喂红虫和鱼肉糜,后期拌喂粉状配合饲料。
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养量每667平方米可达5000—8000尾。
正常情况下,经120—150天饲养,尾重可达100—150克的商品规格,667平方米水面单产500—800公斤。
黄颡鱼性情温驯,抢食能力弱,不宜配养其他吃食性鱼类。
从调节水质、合理利用天然饵料出发,必须混养大规格的(100克/尾以上)鲢、鳙鱼种,密度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养鱼单产可达150公斤。
鱼苗放养前要用3.5%的食盐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药浴消毒5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
因气温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网箱中进行。
3.饲料投喂
黄颡鱼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精养高产的前提是大量投喂优质饲料,并做到科学喂养。
要设置2—4个食台,并进行驯食,使鱼群在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集中抢食。
尾重20克以前,用鱼肉拌粉状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投喂;尾重20—50克,投喂粒径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饲料(或破碎的鱼苗料);尾重50
克以上,改投粒径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饲料。
养殖期间严格做到“四定”投饲:一是定点。
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或附近,不要满塘随意投喂,也不要随鱼群变动位置。
二是定时。
每天上午9—10点喂日饵量的1/3,下午4—5点喂2/3,每次喂30分钟,并按“慢、快、慢”的节奏投饲,避免养分溶失。
三是定量。
日饵量随水温变化和鱼的生长适时调整,日投饲率为3%—8%,一般以投饲后1小时大部分鱼吃饱离开食台为度。
四是定质。
确保饲料新鲜不变质,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选择蛋白含量高、营养均衡、适口性和稳定性好的优质饲料,正常情况下饲料系数为2.5左右。
滨湖地区野杂鱼资源丰富,可拌喂冰鲜鱼肉,以降低饲养成本。
4.水质管理
黄颡鱼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达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时间不低于3毫克/升。
精养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排泄物及残渣易恶化水质,导致缺氧浮头,甚至泛塘。
养殖期间一方面要定期冲注新水、更换老水,确保水质鲜、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机,充分利用其搅水、曝气、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营养而
导致低溶氧综合征。
5.鱼病防治
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很少发病,但集约化高密度人工饲养易暴发细菌性病和寄生虫病。
勤洗勤掏食台,清除残饵并消毒食台,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饲养期间,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如全池泼洒0.3毫克/升强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结合内服痢特灵(每公斤饲料加0.5克,连喂7天),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若病情严重,还可拉网集中起来用50—60毫克/升甲醛药浴5分钟。
此外,每隔半个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预防鱼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