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乡村复兴的主义之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界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研究由来已久、成 果丰富,但是对于乡村建设派所引发的论争却鲜 有论述,在现有研究的成果上更多的是立足于时 代背景重 建 下 的 评 析,并 没 有 发 觉 该 场 论 战 是 “问题与主义”发展的扩大化,更没有深究其批判 内容。基于此,本文力求还原这场论战过程并对 该问题略作探讨。
村建设概括为“民族的自救运动”,因此对于乡村 成乡村建设改造中国恐难成功。
危机的根源他站在民族自救的高度上立论,虽然
千家驹对乡村建设派的批判由来已久,早在
“政治属性的破坏力、经济属性的破坏力、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属 1934年他就指出定县实验和邹平运动理论基础存
性的破坏力”都加剧了乡村破坏,但这只为表象, 在问题,他认为“帝国主义之经济侵略是中国农村
了,而新的 苛 捐 杂 税 难 免 不 发 生 ”。[3](P22)并 且 外 国帝国主义 对 中 国 经 济 的 蚕 食 也 从 未 间 断,“自 国际帝国主义者由露骨的政治侵略改用经济侵 略,我国每年对此之损失已由一万万增至数万万 元,依总理 孙 先 生 所 计,近 年 来 每 年 增 至 十 二 万 万元之 数”,[4](P53)而 这 仅 是 九 一 八 事 变 前 的 现 状,九一八 事 变 后 的 农 村 经 济 侵 略 可 一 目 了 然。 经济、政治上的动荡不安折射到文化世界便是多 种思潮的 兴 起,全 盘 西 化 思 想、新 儒 学、改 良 主 义、新理学、科学与玄学等可谓蔚为大观,但思想 林立的背后却反映出一个悲哀的事实:国家意志 得不到统一,民族精神不断涣散。
一、乡村破产认识根源的对立
“天 灾 人 祸 偏 重 西 北,易 子 相 食 百 里 为 墟”,[1]这是世界红十字分会在 20世纪 30年代 对西北地区农村现状做出调查后所述之叹,而此 时中国的 情 形 可 谓 民 不 聊 生,在 自 然 灾 害 方 面, 南方和西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长江和黄河 则遭遇了大 水 灾,朱 其 华 在 《中 国 农 村 经 济 的 透 视》指出,仅 1931年 出 现 的 大 水 灾 已 波 及 十 九 省,而河北 一 省 灾 民 已 占 其 总 人 口 十 分 之 一,由 水灾直接导致的全国物质损失达到五十万万元 以上。[2](P13~19)而蒋 介 石 发 动 的 大 规 模 剿 共 运 动 以及其内部派系所爆发的中原大战更让兵祸、匪 祸、苛捐、杂税不断,虽然各地都发起了废除苛捐 杂税的呼吁,但即使国民政府发布废除苛捐杂税 的政令也引 来 热 嘲:“倘 若 废 除 苛 捐 杂 税 而 不 减 量裁兵,不 努 力 生 产,那 么 旧 的 苛 捐 杂 税 虽 废 除
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乡村崩溃走向乡村建 设是其必 然 之 路,政 界、学 界 也 花 费 巨 力 来 促 成 农村复兴的实现。在政界方面为抵御共产党对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抢夺,国民党成立农村复兴委 员会,并以 “农村金融、农业技 术、粮 食 调 剂、水 利”[5](P7)为主要任务,而学界不仅关于乡村问题 著书立作,同时在征得国民政府同意之下谋得一 席之地开展乡村实验,其中主要代表便是梁漱溟 和晏阳初 在 山 东、河 北 等 地 开 展 的 乡 村 建 设 运 动,但同时另有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在经受马克思 主义的熏陶后,以新闻媒介为战场与中国共产党 一道捍卫着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阵地,如中
作者简介:吴修虎(1996—),男,安徽六安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吕庆广(1963—),男,云南宣威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无锡经济社会史研究。
13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4 No04,2021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21年 4月 Apr.,2021
20世纪 30年代乡村复兴的主义之争
吴修虎,吕庆广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发端于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挽救乡村衰败的一种现代化探求,更是对苦难中的国家如何摆脱民族 危机的一种路向选择。在外国侵略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重叠交错的图景下,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褒贬不一,尤其 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又一场农村复兴的改良浪潮助力推波,以千家驹、李紫翔为首的中国农村派对梁漱溟、晏 阳初等乡村建设派展开了尖锐批判,这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覆盖面之广,不仅促进了时人对近代国情的理解,更 倒逼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虽然最终结果为“乡村运动变为乡村不动”,历史也证明革命手段无疑是 开启民族复兴的密钥,但再次评析民国这场农村复兴的主义之争,其仍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思想论战;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1)04-0131-07
相的国共之争。
的话直接点破这种局面,“现在我们土匪也平了,
农村破产的原因是由多重因素交织所致,但 在根本原因的探析中两派却分道扬镳。梁漱溟
人民也安居乐业了,然而一般的农民生活还依然 一天天破产下去”。[10](P26)而此话一出即 暗 含 着
将乡村问题的解决视为中国问题的关键,他将乡 内外部因素对乡村破坏仍在加深,凭一己之力完
究其根本而 言 “中 国 问 题 并 不 是 什 么 旁 的 问 题, 就是文化失调 -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6](P25)简 言之为中国的社会组织构造已经崩溃,需要法制
国农村派以及艾思奇、潘梓年等党内理论家,所 决了吗?”[9](P11)但 中 国 农 村 派 也 毫 不 客 气 地 回
以不难理解关于乡村问题的解释因立场观点的 不同会引发纷争,而这种纷争也可理解为一种变
应,“这几年 来 大 家 高 唱 的 农 村 复 兴 究 竟 农 村 复 兴了没?”[10](P19)千家驹还 援 引 一 位 乡 村 工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