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设计
摘要:近年来,在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双塔结构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其自身施工上具有的特殊性质,与常规结构类型相比,在地震防御效果
的设计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结合某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非对称
双塔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阐述,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效地增强抵
御地震侵害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塔结构;非对称;抗震能力;设计分析
1 高层建筑结构实例
某栋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建筑面积为260000平方米,涵盖了居民住宅、写字楼、商业区、娱乐健身中心等功能,其中包括地下1层、地上裙房结构3层,地上结构有10栋塔式建筑,主要是居民住宅和写字楼等,地下结构和裙房主要是商业区、车库和娱乐健身中心等附属设施。
A3和C3是地下结构和裙房整体连接的,只有裙房上面的建筑结构是全部分开的,其余
的单体结构只有地下建筑互相连通,地下结构往上也是全部分开。
地下结构的顶盖是上面建
筑工程结构的嵌固部位。
因此为了增强地下结构对地震灾害的抵御性能,A3和C3是按照双
塔结构设计施工,其余的建筑结构是单独设计的抗震性能。
现只针对A3和C3地下建筑非对
称双塔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
A3是32层,地面上部高度是106米,C3是24层,地面
上部高度是83米,都是按照墙体抗震剪力进行设计。
2 非对称双塔结构抗震设计有关数据分析
依据建筑工程抵御地震灾害性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该高层建筑项目抗震设防类别为
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型是
Ⅱ类,抗震等级2级。
按照抗震设计要求,上述这种相对比较复杂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范中第5.1.14条要求,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的模型分别计算,并采用较不利的结果进行结构设计。
当塔楼周边的裙楼超过两跨时,分塔楼模型宜至少附带
两跨的裙楼结构。
本项目通过PKPM和Etabs程序进行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
2.1非对称双塔结构自振周期的分析
由于非对称双塔结构与常规的高层建筑相比,在受力程度和分析测算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按上述要求通过整体和分塔这两种方法来进行测算,本文运用分塔的方式对A3和C3工
程的自振周期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详见图1、图2)。
其中A3工程的第一自振周期系数是
2.304秒和2.117秒,而C3工程的第一自振周期系数是1.914秒和1.735秒,二者的系数都比较接近。
扭转周期和平动周期的比值都是小于0.9,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范中第
3.
4.5条要求。
2.2非对称双塔结构位移系数的分析
在对非对称双塔结构进行抗震位移系数进行计算的时候,要结合每个塔楼的互相作用充
分考虑,假设嵌固层(首层楼板满足嵌固层要求)以下不会发生任何位移。
嵌固层以上双塔
联动,通过双塔模型和分塔楼模型分别对位移系数进行分析、测算。
当非对称双塔结构受到
地震作用及风作用时,每个楼层之间的位移系数和高度比值,就可以测算出来(测算结果详
见图3、图4)。
由图可以分析出,每个塔楼楼层的横向位移曲线是弯曲状连续平整的,符
合施工设计标准的规定。
按照上述两种方法的分析、测算,可以看出,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和坚固程
度非常好,各项系数指标也完全符合施工设计标准的规定。
3 非对称双塔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法
虽然在非对称双塔结构抗震设计中,符合了规范标准的要求,不过基于地震灾害发生的
不可预见性和在数值测算上的近似取值,所以还应当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双塔结构高层建
筑的抗震性能设计。
一是需要确保双塔结构的底座和塔楼的总体效果,裙房楼板要有180毫米厚,并且需要
配置足够的钢筋材料,使板面承受弯矩性能的钢筋与之连通,而且裙房上下结构的楼板也要
做坚固处理。
同时需要增强每个塔楼中间的裙房顶部的连接梁的坚固性能,塔楼和裙房贯通
的外侧支撑柱和墙肢结构,从嵌固的部位一直到裙房的顶部,这部分高度也要进行适当的加
固处理。
裙房顶部上下结构支撑柱的钢筋需要全部增加密度,边缘结构要进行抗震的剪力结
构设计,以增加墙体的坚固性能。
二是本文中的高层建筑工程鉴于设计布局和立面结构的制约,非对称双塔结构的平面格
局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心,塔楼和底座的质量中心间距同底座的边际长度相比,高达了20%,造成了平面结构的整体抵御扭转的能力通常不是很好。
所以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一
般主要是通过可以直接反馈出楼面坚固程度的弹性模型来分析、测算,假定裙房上部的楼面
隔板是具有良好弹性的结构,结合每个塔楼所引发的各种因素,来实际测算出楼板的应力系数,以使在模型假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误差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同时对钢筋进行设计的时候,也要结合楼板内部实际能够承受的应力,适当增多钢筋配置比例,降低扭转可能造成的不良
影响,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是由于塔楼建筑带有底座系统,所以底座的抗震性能设计也非常重要,一旦底座的坚
固程度、施工高度和应力承受能力不是很科学,就会对非对称双塔结构,甚至整个高层建筑
工程的抗震能力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所以,在对底座进行设计施工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其
具有很大的坚固强度,但同时又不能太高,而且要使得底座对外力的承重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防止出现顶层严重形变影响建筑结构的延性标准。
非对称双塔结构中,每个塔楼的自振
效果是经由底座之间的耦联效应产生的,所以在进行分析、测算的时候,通常是把非对称双
塔结构按照单体塔楼连同底座的建筑工程来进行考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低塔的对应能力人
为增大,而高塔的反应能力人为缩小。
所以,考虑到非对称双塔结构的复杂的建筑特征,对
其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注意耦联扭动和自振周期的双重影响,既要对底座进行加固
处理,又要切实考虑到底座抗震剪力的问题,增加底座对外来应力的承受能力,以使底座的
结构形变得到减小,并满足建筑结构的延性需要,防止底座在地震灾害侵袭中变成最薄弱环节。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非对称双塔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和测算,可以得出结论,本文所举的高层建
筑工程实例,在内向应力和形状改变等系数指标方面,完全符合建筑工程对地震灾害防范设
计标准的有关规定,但同时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
一是非对称双塔结构之间的楼层数量不是相同的前提下,一旦遭受地震灾害的有效,建
筑结构的反应能力大小不一,而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所以改善双塔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具
有一定的难度,其中的规律性还要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是在地震剪力的横向影响下,由于非对称双塔结构本身具有的不对称性能,其带来的
损害程度相比于塔楼和底座的偏心变化,要更为严重,特别是底座上部的地震剪力应力会更大,也更影响机制工程的抗震效果,所以在设计施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尽最大
程度防止高塔和低塔设计差别太大的问题。
三是对于这种带有大底座的非对称双塔结构,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建筑
结构的施工特点和力学原理,对每个塔楼自振和互振多带来的扭转周期以及平动周期进行科
学地分析、测算,防止地震剪力的破坏作用,尤其要注意对裙房上部楼板的严重破坏,防止
行政双塔塔楼发生严重的形变,给高层建筑带来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徐东强、马文亭、郑荣政.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天津城市建设校园学报.2012(4):16-17.
[2]郭涛、宋娟、姚激、魏业清.非对称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9(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