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saster News "Heroes" Prototype: The "People's Daily" reported the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Candidate Huang hua
Supervisor Tang xian
College Literature & Journalism College
Program Journalism
Specialization Media Management
Degree Master Degree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April 20th , 2010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率先将“原型”一词引入文艺领域,他认为原型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传说、神话、童话等创作形式中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加拿大原型批判学派专家弗莱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
我国学者曾庆香认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沉淀在种族心灵的深处,被一代代地继承下来。
从远古时代开始,灾难就伴随着人类而存在。
在一次次灾难面前,人类始终有面对灾难的勇气和战胜灾难的决心。
几乎每一次灾难发生就会出现救世的英雄,带领人们勇往直前。
经过时代的沉淀,一个个英雄形象深居人心,每次遇到灾难,人们只要想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就会毫无畏惧。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英雄事迹传播更广更快。
“英雄”原型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匪浅,它能在危难时刻教人振作精神、鼓起勇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营造“四海为一家”的氛围,让人们守望相助。
在很多的地震报道中,并没有让读者读到很多关于英雄个人的描写,但就是能让读者隐隐约约觉得熟悉,即使不读全文也能很快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大意。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国外与我国关于“原型”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对论文中将要谈到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原型”与灾难新闻的关系,从灾难新闻的特征出发,研究灾难新闻中运用“英雄”原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部分根据《人民日报》对抗震救灾的报道进行分析,其中共有197篇报道有“英雄”原型。
论文在对报道中涉及的英雄原型进行分类后,根据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对这四类原型分别进行解析,试图得出这些报道中大致相似的对英雄进行描述的手法。
第四部分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的概念及我国学者廖国伟关于“社会情境”的解释来分析受众对“原型”的接受问题,认为读者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众在读地震报道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英雄”原型的积淀,有了这种“前理解”,理解文章深刻含义也就具备了可能性,因此记者在写作地震报道时能将文本结构和受众理解进行准确地定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情境”是“英雄”原型被人们接受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地震打击的不单单是受灾地区的人们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关心灾民就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
这种全国上下一致救灾抗灾的氛围也就是所说的“社会情境”,为深刻了解有关英雄人物提供了条件。
既然“英雄”原型有这样大的作用,那么在灾难新闻中运用“原型”不
失为一种好方法。
这一部分还对“原型”的消极意义进行了分析,用以认清原型的“双刃剑”性质,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关键词:“英雄”原型;灾难新闻;符号矩阵
Abstract
Swiss psychoanalyst Carl Jung pioneered the "prototyp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rt in the field, he thought the prototype in various forms, in the legends, myths, fairy tales and other creative forms of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long lasting. Canada School of experts criticized Frye prototype of "prototype" as a factor in literary works, it or a person, a notice of intention, a narrative stereotype, or a larger area can be taken out of similar description thinking. Scholars believe that our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ototype precipitation in the depths of the mind race, has also been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rom ancient times, along with disaster on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n a second disaster, the human face of disaster, always has the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o overcome the disaster. Almost every time a disaster occurs hero save the world, leading people to move forward. After the deposition time, the image of a hero secluded people, whenever a disaster, one need only think of those epic hero, would have no fear. The information age, making faster and broader dissemination of heroic deeds. "Hero" archetype in the role of disaster news reporting in the deal, it can teach people to cheer at the critical moment, courage;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to create a "keep it company" atmosphere, allow people to mutual help. In many earthquake coverage, and did not let the reader read a lot abou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dividual hero, but that make the reader feel vaguely familiar, even without reading the full text can quickly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news report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major foreign and Chinese on the prototype of the research carried our and then will turn to the key thesis defines the concep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eals with "Prototyp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ster news, news from the disaste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in the use of "Hero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ototype. Empirical part of the third part, the earthquake broke out just a month after the "People's Daily" published on the ongoing 1094 and quickly press,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relief carried out a detailed report, which reported a total of 197 the "hero" archetype. Paper reports involv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hero archetype, the symbol matrix according to Greimas the four prototypes were conducted in thid analysis, trying to come to these reports broadly similar approach to describe the hero. Part IV with the German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s "pre-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Liao Guowei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social context" to analyze the audienc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totype" of the acceptance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reader understands exactly what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 has two main reasons for this: on the one hand, the audience in the time before the earthquake reported some relationship with the "hero" archetype of accumulation, with this kind of "pre-understanding", to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article also has the possibility, it's in writing earthquake reported that when the audience can understand the text structure and locate accurately; the other hand, a certain "social context" is the "hero" archetype is essential that people accept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ountry people,
not just the earthquake hit people in the affected areas but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concerned about the care their loved ones as victims of the same. National consensus in this atmosphere of disaster relief is called "social context" to provid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hero. Since the "heroes" have such a big role in the prototype, then the news of the disaster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type is also an optional way. This part also on the "prototype" of the neg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ysis, which is clearly the prototype of the "double-edged sword" nature, to enhance the objectivity and authenticity of news reports.
Keywords: "Hero" archetype; Disaster News; Symbol matrix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2.1 国外关于原型的研究 (2)
1.2.2 我国关于原型的研究 (3)
1.2.3 灾难新闻的“英雄”原型研究 (4)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1.3.1 研究内容 (5)
1.3.2 研究方法 (5)
1.4 几个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5)
1.4.1 灾难新闻 (5)
1.4.2 原型 (6)
1.4.3 集体无意识与本能 (7)
第2章原型选择与灾难新闻 (9)
2.1 原型的特征 (9)
2.2 原型的特殊作用 (10)
2.2.1 原型有利于新闻报道 (11)
2.2.2 原型有利于读者接受 (13)
2.3 灾难新闻与“英雄”原型的选择 (14)
2.3.1 灾难新闻的特征 (14)
2.3.2 “英雄”原型的历史积累 (15)
第3章《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中对“英雄”原型的运用 (17)
3.1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与“英雄”原型分析 (17)
3.2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中“英雄”原型的具体运用 (19)
3.2.1 “自救英雄” (21)
3.2.2 “援救英雄” (23)
3.2.3 “互救英雄” (24)
3.2.4 “领袖英雄” (25)
第4章“英雄”原型与受众接受 (28)
4.1 关于原型接受 (28)
4.2 受众接受“英雄”原型的前提 (28)
4.2.1 受众接受“英雄”原型应具备的“前理解” (29)
4.2.2 受众接受“英雄”原型所具有的“社会情境” (30)
4.3 “英雄”原型报道灾难新闻的不足 (31)
结语 (33)
注释 (34)
参考文献 (36)
致谢 (38)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9)
第1章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山崩地裂,大地痉挛,数万人顷刻殒命。
整个国家紧急动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16时4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飞机离开北京,赶赴四川指导抗震救灾。
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面负责抗震救灾工作。
不久,媒体上一条条地震消息涌现,一个个英雄故事深入人心,一幕幕救灾场景让人振奋。
谭千秋用他那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双手将4个年轻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张米亚跪仆在废墟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学生;杜正香卧倒在瓦砾中,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各拉着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幼小的生命。
杨鹏、赵瑞亮、张博三人在地震发生之时,冒着教室随时可能塌陷的危险,毅然回到教室搀扶受伤的同学一同离开,一句“害怕也不能丢下同学”感动天地、震慑人心。
消防官兵、驰骋疆场的将士,争分夺秒奔赴救灾第一线。
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各尽一份责任。
这些新闻报道深入人心,人们为众多的抗震救灾英雄感到骄傲。
众所周知,新闻话语讲究时效性,也就是求“新”。
但事实上,每次地球发生灾难时,媒体所报道的事情总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新闻话语却存在着一些“旧”的事物,这些事物其实就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沉淀在人们心中的、世代相传的“原型”。
正是凭着这些原型,有些新闻话语才得到受众的关注。
本文将从新闻叙事中的原型角度来分析汶川地震报道为什么能使得人们万众一心,共同抗灾。
“谁说出了原始意象,谁就发出了一千种声音,摄人心神,动人魂魄”。
[1]每个原型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或前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正因如此,新闻话语有了超越时空的魅力,从而有了打动千百代人心灵的力量,在受众心中能产生共鸣。
本论文运用原型理论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的报道进行归纳总结,尝试对这些报道中的原型进行梳理,并用适当的叙述模式对这些原型进行一些分析,试图找到部分新闻报道的原型定位,并且总结出其原型形象的表现方式,解析出其变迁过程。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闻报道中原型形象的归类总结,从而有利于新闻作品创作,充实其内涵价值。
同时,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原型意义的分析还能揭示出当代社会文化观念发展的走向,为报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论文的研究一方面是通过对灾难报道新闻原型的研究为新闻从业者拨开一些迷雾,从业者能清楚地了解新闻话语中运用原型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到原型是把“双刃剑”,过分强调其作用会有一些消极影响。
面对这样可谓力量强大的原型该如何把握方向及力度是新闻从业者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从正确认识原型到有效利用原型是新闻从业者应当掌握的技能。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原型的研究
原型(archetype)一词由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率先引入文艺领域。
1919年,荣格在《本能与无意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原型”这个概念。
在1922年的《心理学与文学》一文里,他进一步将“原型”应用到文学研究中,认为“原型”可谓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从荣格自身的理论框架:“集体无意识—原型—具体表象”来看,“原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
荣格赋予无意识以极其深广的内容和意义,他把人类的无意识分为表层的个人无意识和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有赖于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2]集体无意识又被称为“超个体无意识”或“种族记忆”。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
原型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传说、神话、童话等创作形式中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最初,原型只局限于以象征形式出现在人类意识中的“原始意象”、“原始模型”,《荣格文集》中指出“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即关系到那些自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式”[3]荣格对“原型”进行研究的主要著作有1912年发表的《力比多的象征和转化》、1917年发表的《无意识心理学》、1933年发表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9年发表的《人格的结构》、1950年发表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模型》等,这些著作在逐渐地加深对“原型”一词的理解的同时,也为研究“原型”的学者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在荣格之后,加拿大著名原型批评学派专家弗莱对原型的概念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不同侧面的深入阐述。
1957年,他在《批评的解剖》中指出“我把它称为原型,即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4]1981年,弗莱在《伟大的编码》一书中对原型的说明又略有不同:“关于文学,我首先注意的东西之一是其结构单位的稳定性。
比如说在喜剧中,某些主题、情景和人物类型从阿里斯托芬时代直到我们今天都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保持下来。
我曾用‘原型’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结
构单位。
”[5]在《布莱克的原型处理方法》一书中,他进一步扩展了原型这一定义。
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
”[6]
1.2.2 我国关于原型的研究
在我国,随着文学的研究逐渐向文化方面的深入发展,原型理论开始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学界一般认为,闻一多先生的相关研究是接近或类似原型批判的,因此这些研究是原型理论在中国的开山之作。
随后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一书也很自然地体现出一种类似原型批判的视角。
但是原型理论真正意义上开始在中国传播和产生影响,还是集中在当代。
最先在理论文章中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的是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他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积淀说”。
“‘积淀说’主要是阐述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把文化积淀成为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即人性,并且保持个体性和感性的一些成分。
”[7]李泽厚先生还认为,“积淀”这一过程的许多特征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的某些特征实质上与荣格所说的“原型”的内涵及特征是极为相似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李泽厚先生的“积淀说”是受了荣格的原型理论一定影响的,而且他提出的这个“积淀说”的理论其核心以及此后的深入和发展方向,在我国关于“原型”的研究中是最为接近荣格的原型理论的。
最先集中地介绍原型理论并产生较大影响的译介是叶舒宪先生的《神话——原型批判》一书。
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并且为研究“原型”批判的学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叶舒宪先生用原型理论研究中国神话的一系列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著作。
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提出了“民族原创精神”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基元”两个观点,这两个看似与“原型”没有很大关系的观点,实质上却与原型理论中对于祖先精神的承传的观点在思路上是一致的。
而且“冯天瑜先生关于‘基元’能够在后世特定的阶段‘苏醒过来’、‘运作起来’的观点,与原型在特殊情景下的‘瞬间再现’的观点也是十分近似的。
”[8] 另外,冯川先生翻译了荣格的著作《心理学与文学》、《荣格文集》等,在介绍和研究荣格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国学者研究“原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在我国关于“原型”的研究几乎限定于文艺学的研究之中。
我国新闻学者曾庆香女士将“英雄”原型概念引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
她综合了荣格、弗莱等学者对“原型”的表述,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原型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题、思想或叙述模式即
情节,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联想,是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其根源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
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稳定的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方式、认知角度和认知结果。
像人的生理特点可以遗传一样,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沉淀在种族心灵的深处,也被一代代地继承下来。
”[9]并且,曾庆香女士还认为原型会影响新闻话语的建构,沉淀在新闻话语之中。
1.2.3 灾难新闻的“英雄”原型研究
曾庆香女士在其《新闻叙事学》一书中专论了“灾难新闻话语的叙述模式:‘英雄’原型”。
通过对西方的“诺亚方舟”和中国的“大禹治水”这两个以“灾难——救世”为主题的洪水神话的叙述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由于东西方民族意识深处的“原型”不同,使得东西方灾难新闻的叙事模式也出现了不同。
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和拯救,故事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人类所承受的灾难;而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则不同,这个故事里面所描述的“帝”其实一直隐退在台后,描述最多的是“帝”的臣子如何与灾难进行顽强的抗争,与“诺亚方舟”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对于人类所遭受的灾难是采用一笔带过的方式。
所以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讲述灾难的发生通常只是为了引起“英雄”的诞生,重点通常不会是灾难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伤害。
叶舒宪先生所著《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一书中有说到,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着十分显著的特色。
第一点是,神话传说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在自然界的大灾害面前似乎永远都有巨大的力量可以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他们从来不会在灾难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就像炼石补天的女娲,射日的羿一样,永远都是人类的救世英雄。
第二就是,那些英雄人物的命运往往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的,不是由神来安排的,这个显著的特点可以体现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种“人定胜天”的集体无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沉淀在了当代的新闻话语之中。
郭建辉在《科技信息》2007年第21期中发表的论文《20世纪我国灾难报道》,对20世纪我国的灾难报道进行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的灾害报道,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位,即在报道中,总是站在“人”如何与灾害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
上海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概括当时我国关于灾害报道的观念是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这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前的灾害报道的分析。
樊晓国1998发表在《国际新闻界》第21期的论文《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洪灾报道的分析》中谈到灾难报道重心应该放在表现人对抗“天灾”、抵御“人祸”的勇气和智慧。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笔者搜集了我国权威媒体《人民日报》,5月13日地震发生后第二天至6月12日所有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共1094篇,试图通过个人的理解对报道进行梳理,将其按照“自救英雄”、“互救英雄”、“援救英雄”、“领袖英雄”和“其他”五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分析“自救英雄”、“互救英雄”、“援救英雄”、“领袖英雄”的报道中的英雄原型,并统计涉及“英雄”原型的报道所占比例。
要说明的一点是,笔者的这篇论文并非要说明所有的报道中都会有原型或是非要给所有的报道找到一个原型,而是想分析“英雄”原型会给新闻报道带来怎样的报道效果。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研读有关原型理论研究的著作,梳理思路,希望通过阅读文献之后,能够对原型理论有所了解,并试着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中所涉及的原型进行研究。
2.内容分析法
本论文对《人民日报》自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爆发第二天至6月12日的一个月报道高峰期当中所有关于地震的报道共1094篇进行整理,并对论文所要分析的四类“英雄”原型进行归纳与分析。
1.4 几个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1.4.1 灾难新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灾难是人的需求满足过程中的非正常中断。
“社会生活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大致由劳动、收获、消费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导致社会及人的生活链条发生断裂,这便是灾难。
”[10]灾荒史研究专家孟昭华、彭传荣认为,“灾难是由自然界或人为的祸害所引起的苦难。
”[11]
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短时间内,并且能够造成某种严重的损害,一般被认为是由某种不可控制或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这是一种能造成大量人群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需要明确的是,“灾难新闻”其实并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术概念,也没有一个十分肯定的解释,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有学者将对天灾人祸进行的
报道,称为灾难新闻。
翻阅目前的文献资料可知,关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大致有三种称呼: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灾难新闻或灾难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12]
台湾学者较多地使用灾祸新闻称谓。
在王洪钧的专著《新闻采访学》一书中,他认为所谓灾祸新闻,是指以灾祸的孕育、发生、危害、预防等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
而在石丽东所著的《当代新闻报导》和李利国、黄涉敏所著的《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中,采用的都是“灾祸新闻”的说法。
事实上,就报道对象而言,灾难新闻与灾祸新闻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称谓的习惯而已。
但从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结果中看,灾祸新闻的称谓使用有越来越少,而灾难新闻的提法就越来越多了。
在《新闻采访理论与实务》一书和《论灾难性新闻的传播功能及其方法》、《关于灾难性新闻的探讨》、《灾难新闻·知情权与舆论监督》、《灾难新闻初探》等论文中采用的均是“灾难新闻”的称谓。
所以,本论文选用灾难新闻的概念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趋势。
1.4.2 原型
关于“原型”这个概念,有的学者将该词翻译成“原始模型”,有的学者则将其译为“民话雏形”。
“原型”一词原本为希腊文的“archetypos”,意思是“原始的或最初的形式”。
荣格对这个词的研究很多,但并不是由他所独创的,而是他沿用诸多领域中的说法发展而来的。
一直以来,荣格都强调该词的历史渊源,认为“原型”与柏拉图的“理式”、西方古典神学中的“原型”、哲学领域里的“上帝形象”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该词最早被用来指人身上的‘上帝形象’,而柏拉图则用这个词来表示事物的理念本源,认为现实存在的事物是理念的影子,理念是客观事物的‘原型’。
”[13]
中世纪以后,“原型”一词曾一度不再流行。
后来,荣格出于研究的需要,让这个概念重获生命,而且还具有了心理学、宗教学、神话学的几重涵义。
在荣格的许多著作中,先后对“原型”一词做出了更加深刻的解释,他认为“‘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他或者是妖魔,或者是人,又或者是一种活动,它在历史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每当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时便会有它的存在。
因而它基本上是一种神话形象。
更为细致的考察将使我们看到,这些形象给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赋以形式。
”[14]
之后,荣格又进一步将“原型”解释为:“原型指心理中明确的形式的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
神话学研究称之为‘母题’;在原始心理学中,原型与列维—布留尔所说的‘集体表象’概念相符;在比较宗教学领域中,胡伯特和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