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9510204(89.74)△对照组3916239(76.92)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分,x±s)组别例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3962.63±3.2573.15±4.36
对照组3964.56±2.9861.08±3.17
P>0.05<0.05
两组治疗前后TSGF、CEA指标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SGF、CEA指标比较 (x±s)
组别例
TSGF(IU/mL)CEA(ng/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3980.5±9.546.8±5.4*△11.2±3.00.4±0.1*△对照组3980.1±8.558.7±6.2*11.1±2.80.8±0.2*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两组1年后随访,观察组死亡0例,对照组死亡6例。

6 讨 论
胃癌属中医“胃脘痛”、“呃逆”、“积聚”等范畴。

多由于脾胃气虚,气虚无力行血,瘀血阻胃络。

治当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四君子汤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益气健脾功效。

失笑散最早见于《近效方》,主治月经不调伴有血块。

两方合用有畏药人参和五灵脂。

明代李中梓认为“人参和五灵脂同用,功乃益显”。

清代张璐云“人参与五灵脂并用,最能浚血,为血蛊之方也”。

研究证实,人参配以五灵脂可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使癌细胞扩散减缓。

还有研究证实,两药合用并不对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有较大的影响,且抗肿瘤功效优于单用人参。

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之效。

四君子汤合失笑散治疗气虚血瘀证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治疗中晚期胃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较好。

化疗结合四君子汤合失笑散治疗胃癌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王月,陈铁军,于丽萍.雷替曲塞联合多西他塞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3):55-57.
[2] 徐学新,张炜.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18(6):574-576.
[3]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学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王家駹.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断标准-RomeⅡ标准[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2):127-129.[5] 李明.替吉奥联合四君子汤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8):959-960.[6] 覃祥耀.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J].广西中医药,2013,36(5):40-41.
[收稿日期]2019-04-23
慢性乙肝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但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且临床具有慢性肝炎表现[1]。

临床多表现为失眠、多梦、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病情迁延后可能会出现肝大、肝纤维化,质地变硬且痛感加剧等。

慢性乙肝并发症较多,如脂肪肝、糖尿病、红素血症等,严重影响生活及健康[2-3]。

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6例,均为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

观察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39~68岁,平均(54.33±7.62)岁;病情轻度28例,中度30例,重度5例。

对照组男32例,女31例;年龄40~69岁,平均(55.07±8.01)岁;病情轻度27例,中度32例,重度4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中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②符合2018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5]中的湿热内蕴证诊断标准,主症为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胸脘痞满,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朱豫萌,朱丹燕,张国强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感染科,河南 洛阳 471003)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9-1101-03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方法: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

两组均采用恩替卡韦加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组加用参芪肝康片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肝纤维化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CD3+、CD4+、CD4+/CD8+指标,WBC、PLT、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CD8+、HA、LN、PCⅢ、ALT、AST、TBIL、A/ G、ALB、IL-2、RBC、HB、NEUT、SCR、BUN、24hUpro,肝表面粗糙、边缘圆钝、肝实质颗粒、结节及脾肿大面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加用药安全性,改善免疫功能,抑制肝纤维化,有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药合用;对照治疗观察
[通讯作者] 张国强
·1101·
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赤;次症为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大便黏腻不爽;舌脉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沉弦。

③了解本研究详情后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字确认。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及急性肝炎;②对本研究中使用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保持愉快、增强信心、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恩替卡韦(长治市三宝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73327)口服,日1次,每次0.5mg;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40092)0.1g,溶于10%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日1次,剂量根据病情遵医嘱调整为每次0.2g。

观察组加用参芪肝康片(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80109)2.1g,口服,日3次,剂量可根据具体病情遵医嘱调整。

两组观察周期均为3个月。

3 观察指标
免疫功能:采用FACSCantoII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指标,包括:CD3+、CD4+、CD8+。

肝纤维化: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HA(透明质酸)、LN(层粘蛋白)、PCⅢ(血清Ⅲ型前胶原)。

肝功能及乙型肝炎标志物: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球(A/G)、白蛋白(ALB)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

血常规: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桂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400166号)测定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水平变化。

肾功能:使用免疫层析法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hUpro)水平变化。

HBsAg、HBeAg、HBV-DNA定量情况:选择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DNA)检测试剂盒[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厂,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3401853号]使用荧光探针法测定HBsAg、HBeAg、HBV-DNA定量变化。

肝脾变化:使用EK-7000系列影像工作站[徐州亿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10551号]测定肝表面粗糙、边缘圆钝、肝实质颗粒、结节及脾肿大变化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肺水肿、荨麻疹、胸闷气急。

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肝区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降至正常范围。

有效:肝区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下降40%~85%,且谷草转氨酶小于谷丙转氨酶。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肝功能检查未变化甚至增加,病情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6320(31.75)32(50.79)11(17.46)(82.54)观察组6335(55.56)25(39.68)3(4.76)(95.24)χ² 5.143 P0.0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x±s)
时间组别例CD3+(%)CD4+(%)CD8+(%)CD4+/CD8+治疗前
对照组6361.73±4.7329.08±4.8228.74±3.96 1.05±0.40
观察组6361.47±4.5328.57±4.7228.85±4.16 1.05±0.33 t0.3150.6000.1520.000
P0.7530.5490.879 1.000
治疗后
对照组6363.11±5.2632.09±5.1026.85±3.94 1.12±0.33
观察组6367.26±6.4435.63±5.4223.81±3.20 1.48±0.27 t 3.961 3.776 4.754 6.702
P0.0000.0000.0000.000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ng/mL,x±s)
时间组别例HA LN PCⅢ
治疗前
对照组63325.16±62.75195.93±49.34298.94±42.75
观察组63329.52±63.63195.76±50.66299.15±43.81 t0.3870.0190.032
P0.6990.9850.974
治疗后
对照组63291.28±55.04186.09±32.97269.34±32.78
观察组63237.72±49.64150.88±30.05209.99±29.48 t 5.736 6.26510.685
P0.0000.0000.000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乙型肝炎标志物指标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乙型肝炎标志物指标比较 (x±s)
时间组别例ALT(U/L)AST(U/L)TBIL(μmol/L)A/G ALB(g/L)IL-2(ng/L)治疗前对照组63664.26±106.55461.72±92.5528.90±5.58 2.64±0.3356.36±6.6064.26±12.57观察组63668.71±104.23466.51±90.8428.94±5.46 2.68±0.2956.60±5.8965.02±13.81 t0.2370.2930.0410.7230.2150.323
P0.8130.7700.9680.4710.8300.747
治疗后对照组6342.66±8.2840.36±10.2819.54±5.28 2.32±0.4046.38±6.2940.26±10.98观察组6331.09±9.2628.10±8.5213.66±4.95 1.67±0.3639.72±5.5426.70±14.31 t7.3937.288 6.4499.587 6.307 5.967
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109/L,x±s)
时间组别例WBC(109/L)PLT(109/L)RBC(1012/L)HB(g/L-1)NEUT(109/L)
治疗前对照组63 3.56±1.88118.24±29.55 4.83±0.48138.86±15.06 2.91±0.97观察组63 3.59±1.90116.47±33.25 4.84±0.45139.28±14.99 2.92±0.98 t0.0890.3160.1210.1570.058
P0.9290.7530.9040.8760.954
治疗后对照组63 4.17±1.66149.36±30.01 4.60±0.51135.29±9.27 2.61±0.77观察组63 5.24±1.38175.33±32.16 4.29±0.35126.10±8.84 1.90±0.54 t 3.934 4.686 3.978 5.695 5.992
P0.0000.0000.0000.0000.000
·110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x±s)
时间组别例SCR(mmol/L-1)BUN(mmol/L-1)24hUpro(mg)
治疗前对照组63136.65±27.487.44±2.26273.29±40.89观察组63138.16±28.677.53±2.28275.36±41.05 t0.3020.2230.284
P0.7630.8240.777
治疗后对照组63124.31±21.95 6.36±1.71202.85±26.76观察组63113.16±15.61 5.05±1.60151.84±20.38 t 3.286 4.44012.037
P0.0010.0000.000
两组治疗前后HBsAg、HBeAg、HBV-DNA定量比较见表7。

表7 两组治疗前后HBsAg、HBeAg、HBV-DNA定量比较 (x±s)
时间组别例HBsAg
(lgIU/mL)
HBeAg
(lgPEIU/mL)
HBV-DNA
(lgIU/mL)
治疗前对照组63 4.52±0.44 3.12±0.22 6.48±0.78观察组63 4.53±0.41 3.13±0.24 6.50±0.76 t0.1320.2440.146 P0.8950.8080.884
治疗后对照组63 2.92±0.530.94±0.39 2.58±0.70观察组63 2.40±0.410.59±0.31 2.02±0.45 t 6.160 5.576 5.341 P0.0000.0000.000
两组治疗后B超检查肝脾比较见表8。

表8 两组治疗后B超检查肝脾比较 例(%)
组别例肝表面粗糙、边缘圆钝肝实质颗粒、结节脾肿大对照组6311(17.46)16(25.40)9(14.29)观察组635(7.94)6(9.52)3(4.76)χ216.048
P0.000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9。

表9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组别例过敏性休克肺水肿荨麻疹胸闷气急总发生率对照组634(6.35)3(4.76)6(9.52)2(3.17)(23.81)观察组631(1.59)2(3.17)3(4.76)0(0.00)(9.52)χ2 4.629 P0.031 6 讨 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传染所致,其传染性强弱由病毒DNA数值决定。

发病后,肝脏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影响蛋白质及脂肪消化能力,降低胆汁分泌,促使血液中胆红素聚积,导致血流不畅,形成水肿、腹水。

此外,肝脏解毒能力减弱,易受到毒素影响,诱发毒血症等疾病。

HBV是引起肝硬化、重型肝炎及HCC的常见因素,病毒性肝炎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因此,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数据可以作为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

临床常用恩替卡韦及异甘草酸镁治疗,其中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中逆转录酶的活性起到抗病毒作用。

异甘草酸镁作为肝细胞保护剂,通过抑制血清转氨酶升高达到减轻肝细胞坏死程度,且异甘草酸镁可有效降低NO水平,避免纤维化加剧。

但恩替卡韦及异甘草酸镁不良反应较多,且对免疫功能提高较小。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改善慢性乙肝临床症状,提高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6-7]。

慢性乙肝常见湿热内蕴证,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导致气机运行受阻。

治疗应祛湿清热,调和肝脾。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及CD3+、CD4+、CD4+/CD8+指标及WBC、PLT、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CD8+、HA、LN、PCⅢ、ALT、AST、TBIL、A/G、ALB、IL-2、RBC、HB、NEUT、SCR、BUN、24hUpro、肝表面粗糙、边缘圆钝、肝实质颗粒、结节脾肿大面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免疫系统及肝纤维化改善幅度大,表明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肝康片治疗对改善免疫功能、肝功能等意义重大。

参芪肝康片方中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五味子味甘性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水飞蓟味苦性凉,归肝、胆经,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可达保肝降脂之功效;当归味甘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刺五加浸膏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诸药共用,可达调肝祛湿、清热安神之功。

药理研究发现,茵陈化学成分含有黄酮及香豆素,可有效抑制肝细胞损伤,此外茵陈还具有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且具有一定解热、利胆、降压、抗菌功效。

综上所述,参芪肝康片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加用药安全性,改善免疫功能,抑制肝纤维化,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同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状况的实验室指标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4):1763-1765.
[2] 王树民,孙慧伶,葛宇黎,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证候及体质的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2):119.
[3] 张艳红.中医辨证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6):142-144.
[4] 王贵强,王福生,成军,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3):389-400.
[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1):97-102.
[6] 杨道坤,魏帅,高海丽,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参芪肝康片联合抗病毒治疗HBV相关肝细胞癌的效果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1):2345-2351.
[7] 张国强,朱豫萌,贾玉枝.参芪肝康片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6):196-197.
[收稿日期]2019-04-26
·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