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2.2 山地的形成 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2.2 山地的形成
练习
选择题
下图为美国某地质勘探队在某地小范围开采油页岩时,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蕊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蕊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地质构造是
A. 背斜
B. 向斜
C. 断层
D. 上升岩体
【小题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蕊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
B. 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
C. 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
D. 乙处适宜开挖隧道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甲乙丙是依次钻取的,在四处先钻到老岩层,逐渐是新岩层,与乙相同的岩层再向内是更新岩层,继续钻又出现较老的与乙相同的岩层,所以岩层结构是中间新,两翼老。

地质构造是向斜,B对。

A、C、D错。

【小题2】甲地岩层先钻到的是老岩层,说明可能发生侵蚀,新岩层被侵蚀了,老岩层露出,A正确。

乙处是向斜槽部,可能储存地下水,B正确。

丙处缺少甲处更老岩层,可能是侵蚀了,C正确。

乙处是向斜,不适宜开隧道,D不正确。

选择题
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茹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
A. 813米
B. 814米
C. 815米
D. 816米
【小题2】若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则P处木条的长度约为
A. 0.5米
B. 1.5米
C. 2.5米
D. 3.5米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由图可知,此图的等高距为1米,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而814米等高线为虚线,说明该处地形被P阻挡,P海拔高于814米,所以P等值线的数值为815米。

答案选C。

【小题2】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根据风蚀蘑菇的特点,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支撑上部高度应为P的高度即815米,支撑下部高度h为813米<h<814米,两者相减,所以木条的长度约为1米到2米。

答案选B。

选择题
读“沿16°纬线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图5”,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C山脉的成因是
A.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B.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C.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D. 岩层断裂抬升形成
【小题2】B处气候类型的名称为
A.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 热带荒漠气候
【小题3】某人从A处先向南,后转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没有经过的自然带有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温带荒漠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图中经度为西经,16°纬线可知该图为南美大陆,C 山脉为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A对。

【小题2】
160W美洲大陆西岸为热带雨林气候,B对。

【小题3】从A处先向南,后转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经过的自然带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纬度不够高,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D对。

选择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

地震发生时,在震中西南约500千米的瓜达尔地区海岸外约600米的阿拉伯海中出现一个盾状小岛。

据推测,这座小岛会在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消失。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小题1】巴基斯坦多地震,这是因为当地位于
A. 地壳较薄的地区
B. 地壳比较薄弱的地区
C. 地形崎岖多山地的地区
D. 板块张裂地区
【小题2】【小题2】此次地震发生时,出现了“盾状小岛”,这表明
A. 此次地震中地球内能释放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B. 该岛是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而形成
C. 该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
D. 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很小
【答案】
【小题1】【小题1】B
【小题2】【小题2】A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小题1】巴基斯坦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从地理构造来说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的挤压地带,地壳比较薄弱(不能说地壳较薄),造成地震多发,所以B正确,D错误。

地形崎岖多山与多地震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

答案是B。

【小题2】【小题2】据题可知凭空出现的该岛位于地震震中的西南方向,震中在其东北,所以此次内能释放呈东北西南走向,A正确。

由于该岛与地震震中相隔数百公里,所以小岛不可能是由海床(或岩层)抬升或沉降引起的。

有可能就是泥浆与岩屑随着被困在海底沉积岩层下的甲烷散逸喷射堆积而成,所以B和C错误。

小岛的出现说明地震对地表形态影响很大,D错误。

答案是A。

选择题
福建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

武夷山“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驰名中外。

茶王”大红袍”就根植在峡谷最深底部靠北的峭壁岩缝中,四周山峦屏障,岩壑间幽涧流泉,云雾弥漫。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
A. 甲乙丁丙
B. 丁甲丙乙
C. 丁甲乙丙
D. 甲丙丁乙
【小题2】
①日照充足②日照较短③冬暖夏凉
④高温多雨⑤烂石砾壤⑥深厚红壤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左图,丹霞地貌露出的岩层是沉积岩,所以这里必然先形成洼地,发生了沉积作用。

后来又有地壳抬升,岩层隆起,高出地表,被外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顺序是丁、甲、乙、丙。

【小题2】根据材料,岩茶生长在峭壁岩缝中,四周山峦屏障,云雾弥漫。

所以不可能日照充足,①错。

可能日照较短,②对。

崖壁海拔高,云雾多,受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冬暖夏凉,③对。

不会有高温多雨天气,④错。

生长在烂石砾壤中,⑤对。

没有深厚红壤,⑥错。

选择题
下图为30°S附近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平面以下地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如图所示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河流此时正值汛期
B. 盛行西南风
C. 丙地水能资源最丰富
D. 山麓落叶阔叶林叶落满地
【小题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向斜成山
B. ①处可找到石油
C. ②处可能形成变质岩
D. 该地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中等温线分析,海洋等温线向南弯,凸向较高纬,陆地等温线弯向北,表明时值南半球冬季,当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该地是多雨季节,河流正值汛期,A对。

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B错。

丙地位于沿海平原区,落差小,水能资源少,C? 错。

地中海气候区,山麓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没有叶落满地景观,D错。

【小题2】读图,图中岩层向上搭起,形成向斜山地貌,A正确。

①处是向斜,不可能找到石油,B不正确。

②处是岩浆与沉积岩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C正确。

该地有石灰岩分布,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D正确。

选择题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
【小题1】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小题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B.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C.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波浪岩是侵入岩被外力侵蚀形成的,图中碎屑物形成沉积岩④,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①,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②是侵入岩,③是变质岩,故B项正确。

【小题2】波浪岩形成,首先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侵入岩。

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受外力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故D项正确。

填空题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假如你作为一位地质工程师,试对下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盖有岩石是由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
地,原因是。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____地,原因是_。

【答案】(1) 背斜? 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疏松易被侵蚀外力作用(沉积作用)(3)甲?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施工安全且背斜不利于储水,方便施工? 乙? 甲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解析】整体分析:根据岩层形态,分析地质构造类型。

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背斜构造结构稳固,适宜开凿隧道。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

岩层形成褶皱,顶部被侵蚀,说明地壳有水平挤压运动,地壳抬升运动。

上覆盖新的沉积层,说明有地壳下沉运动。

(1)读图,图示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疏松易被侵蚀。

褶皱构造上覆盖有岩石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先是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构造,隆起被外力侵蚀,然后地壳沉降,地势低洼,受外力沉积作用。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甲地,原因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施工安全且背斜不利于储水,方便施工。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该选择在乙地,向斜是储水构造;钻探石油应该选择甲地,原因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综合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的“中国丹霞”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的第八项世界自然遗产。

材料二下图为丹霞地貌和“中国丹霞”六个风景区所在区域图。

(1)分别指出以下丹霞地貌风景区所位于的省区。

①(龙虎山)________、②(?山)________、③(丹霞山)________、
(2)六个风景区所在省份的主要地形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色砂砾岩在三大类岩石中属于________岩,图示地区的红色砂砾岩发育成丹霞地貌所经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写出两种外力作用即可)。

(4)赤水成为贵州省继荔波“中国喀斯特”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试分析贵州岩溶地貌发育的条件。

【答案】(1)贵州;湖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2)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3)沉积;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等(4)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流水溶蚀作用显著;地下水循环通畅等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各省轮廓或经纬度判断,龙虎山位于江西省;?山位于湖南省,广东省的丹霞山。

(2)赤水位于贵州省,属云贵高原地区,江郎山位于浙江省,?山、龙虎山都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而泰宁、丹霞山则属于东南丘陵地区。

(3)按岩石分类可知,砂岩和砾岩都为沉积岩;从图示位置可知,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降水多,流水侵蚀严重,加之夏季风的侵蚀作用形成。

(4)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地区,且降水丰富,因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影响,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丰富,循环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