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贬谪?逍遥率性?浅析苏轼与杭州城的诗酒年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魄贬谪?逍遥率性?浅析苏轼与杭州城的诗酒年华
引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和他19岁的弟弟苏辙,随父亲入京参加贡试,均被录取为高等。

殿试后,父子三人同科进士及第,名动京师,一时传为佳话。

从此,苏轼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宦海沿浮40余年,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同时他还是北宋年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中两次来杭做官,第一次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任通判之职三年,第二次在元裙四年(1089),任知州之职。

苏轼才华盖世,但一生历尽坎坷。

在他任职杭州时期,广结杭州的名人、名士、高僧等社会名流,为构筑杭州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开浚西湖,修筑了贯通西湖南北的苏堤——至今仍是贯通西湖南北的主要通道。

他两次居杭,累计五年,足迹遍布杭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无数诗篇歌颂杭州西湖美景。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一隅
为政杭州是苏轼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先后两次在杭州从政,任职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总计有五年的时间。

苏轼既是仁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亦是天才雄放的旷达诗人,乐享现时生活的杭州市民。

他,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诗人,面对杭州的秀山美水,直抒胸臆,出口成章;是一位在城市建筑营建活动中的实践家,参与了修浚西湖、
修葺官居、创设安乐坊等系列营建活动;也是北宋时期杭州文化重要的缔造者,规划设计杭州的景观资源。

一、禅意诗人
北宋时期,苏轼任职杭州期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风景诗词。

他以“水光山色”“美比西子”的诗意之美揭示了西湖的意态神韵;更以清旷写意的笔法描绘歌舞,彰显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开启了一种独具江南的“审美诗性文化”。

苏轼之所以时至今日仍然被许多人推崇,是因为,在他的身上可以看见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所以他的诗词读起来总是充满禅意,使人豁达通透。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这首诗就是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杭州。

同年十二月去孤山中寻访惠勤惠思后所作。

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使人读后如身临其境,犹在画中。

苏轼在杭州做官期间总计作了851篇诗、文、词
苏轼的人生观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人生观,“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身”的思想影响着苏轼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苏轼出生于浓厚的儒家氛围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安民的思想影响着苏轼,他有强烈的为民谋幸福的社会责任感。

母亲程氏笃信佛教,自幼对苏轼产生影响。

苏轼在杭州,与僧侣的交游颇多,是杭州仕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一家三代都信奉道教,苏轼的性格与道家的庄子有许多共通之处,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具有精神高度自由的赤子之心。

儒家的积极人士,关心时政;佛家的究思佛理、净化心灵、淑世善民;道家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达观豪放等思想,历练了苏轼洒脱旷达的性格。

苏轼儒佛道三教融通,政治失意时,佛、道思想占主
导地位;受排挤或贬官在野时,济民的救世的儒家思想占上风。

儒释道的互补融通,构成苏轼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诗词中也风充满禅意
在他的笔下,山水自然、诗意禅理、心情意趣都在审美的深处统一起来借禅机佛理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性把握,使他在动荡起伏的生命历程中保持了乐观、潇洒和从容的姿态他以文字审美,借景传情,以情生韵,以韵托境,“情”、“趣”、“味”兼备,又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他深情而不沉醉,带着人生慧悟意味的审美态度,为后代文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二、巧思妙想的营建者
苏东坡在元祐四年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就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每一道政令都是与民休息的良政。

至今尚存的六井之一相国井
苏轼在杭州的营建活动细数下来主要有五个重要的项目——监管修浚六井、修浚运河、西湖、修葺官居以及集资创设安乐坊。

其中最于民有益影响后世的当属修浚西湖。

苏轼初任杭州时就有修浚西湖的意愿,第二次到任杭时,西湖封堵更为严重,已“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他提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这一论断;同时也看到西湖“非止为游观之美”
的意义。

他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请求拨取款项彻底修浚西湖,充分论证“西湖有不可废者五”,即从西湖之水有利于民饮、灌田、助航、酿酒等方面论述了湖不可废的理由,条条关乎国脉,得到朝廷同意。

这一西湖“盖不可废”的定性影响到后世的杭州城市建设。

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能力,苏轼采取开挖西湖葑泥,用葑泥筑成堤坝,创造性地解决了疏浚中挖出的葑泥处理难题。

在堤坝上种植树美化环境,并制定出详细的维护管理制度,刻在石上以告世人。

他在给章衡的书信中记叙了西湖中堤岸的修建“近以湖心叠出一路,长八百八十丈,阔五丈,颇消散此物(按:葑),相次开。

路西葑田者,当如教揭榜示之”,“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利用葑泥筑堤不仅免去处理葑泥时运输的麻烦和消耗,还连通了西湖两岸,促进了城中交通。

苏轼治水示意图
苏轼在规划营建杭州各处时,不仅重视考据调查的工作方法,制定周详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且追求一举多得的巧妙的建筑方案。

在疏通西湖时,苏轼考证西湖水的流向“贯城以入于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

五处水都流入清湖河,最后从北流出余杭门,与城中运河系统没有交汇,水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为了能补给盐桥运河的用水,他引西湖水入盐桥河。

这样的引流不仅能补给运河,“而湖水所过,皆曲折之间,颇作石柜贮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备火灾”,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例是将修湖与种菱相结合。

在苏轼与众人讨论修湖事宜时得知吴人种菱时,春天都会打捞湖中水草,湖中种菱可防止葑草生长堵塞湖面,并且租佃出的种菱湖面还可收取利润用以修湖,于是苏轼采用该法以防
止葑泥的形成,种菱所得款项日后用于修浚西湖。

三、杭州山水与茶的知音
苏轼是杭州山水的知音,是杭州百姓的福音。

秉承“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的浓浓杭州,他为杭州创作了很多经典的城市宣传语。

例如最具有代表性的赞美杭州的诗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生花妙笔,使这首诗成为西湖美景的最佳广告词。

苏轼自称关于杭州的诗有1000多首,目前史籍中留存苏东坡咏杭州的诗词共有453首,杭州的诗情画意与苏东坡的才思碰撞、交融。

北宋时期杭州,良辰佳日、宴饮雅集、吟诗作词,这些日常休闲生活与杭州的湖光山水相得益彰。

杭州天人合一的美景和氛围,让苏轼陶醉。

苏轼在政务之余常常寄情山水,与朋友同游,或独自夜游,或加入到百姓的休闲活动中,赏山悦水、欢度节庆、赋诗酬唱,西湖的风情与苏轼的诗情碰撞,诗篇叠出。

杭州休闲风情在苏轼的生花妙笔下,精彩纷呈。

钱江潮一线潮,自远而进
苏轼与杭州的山水风月融为一体,以审美的心境与杭州对话,晴雨、动静、夜色、月光、荷香、夜舟、渔人、寺院⋯⋯被一一摄入如画的诗中。

春天的西湖,万物初生,春意盎然。

夏天的西湖,十里荷塘,荷香阵阵。

不同时令、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湖山美景,被具有敏锐审美触觉、丰富文学素养和浪漫情怀的苏轼用诗意的文字记录下来。

面对素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苏轼以写意的大手笔,描绘着钱江潮涌的壮观。

钱江潮一线潮,自远而进,遇到建筑物的阻挡、冲撞,潮水溅起的浪花像雪堆、似银山。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更看银山二十回。


说到苏轼对杭州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必不可少。

他与孤山惠勤禅师结为方外之交,闲暇时常去拜访。

一天苏轼身体不适,独游了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后,又到了孤山拜访了惠勤禅师,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顿觉神清气爽,人体感觉也好了。

遂写下“亦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足可见他对茶的喜爱。

苏轼常与辩才大师在龙井寺煮茶论道
再说说龙井寺,五代吴越国时称延恩衍庆院,于乾韦占二年(949)由居民凌霄募缘而建,又称报国看经院,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报国看经院改名为“寿圣院”,苏轼题写寺额。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0),改名广福院。

淳禧六年(1264),改名龙井寺。

苏轼两任杭州期间,正好是辩才住持天竺时期,由于两人共同的志向与共同的遭遇,使他们两人建立了友谊,留下了不少佳话故事,特别是他俩在老龙井品茗论道,更为杭州茶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飘逸欲仙的人生意境。

评价
苏轼于杭州游历所作的诗词应地应景,抒情寄兴;写景状物譬喻巧妙,形似与神似结合,情感与景色交融,杭州的地与景也因为他的诗词而增色不少。

苏轼一生遭遇起伏、仕途坎坷,面对政治上的一次次打击,苏轼更多地是以禅宗的思想方法来消解,他把佛教的走向内心当作探索人生的手段,把道家的走向自然化为丰富人生的契机,而对儒家的走向社会,他围绕心灵本位,采取了“外涉世而中遗物”的做法,指向了执著而又超越的审美人生。

既重视人的个体生命,也使个体人格独立于社会。

作为一名在城市营建活动中的实践家,苏轼在杭州参与了修浚西湖、修葺官居、创设安乐坊等系列营建活动。

尤其是第二次以龙图阁
大学士之职到任杭州,因得到皇太后的恩宠,上书申请的许多工程项目都得以实施,建设成果影响深远。

苏轼自有“居杭积五年,自忆本杭人”,足迹遍及西湖山水、园林、寺庙,留下了题名、碑刻、诗词、传说,为杭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苏轼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要靠心灵去感悟,美要靠智慧去升华,美要靠文字体现流传。

苏轼踏山、赏湖、观海、看花,心灵得到了休憩。

杭州使苏轼旷朗的性格与自然人文景观融汇,达到乐享自由、平静恬适的状态,达到了圣贤之乐与世俗之乐有机融通的人生境界。

苏轼在任职杭州期间,遍游西湖胜景,赋咏歌赞,题名留迹,才思横溢,触处生春,抒怀写景,体情咏物,意到笔随,清雄奔放。

他以才气横溢的诗文、道劲洒脱的书法和耿直旷达的性格,感受杭州的优雅和美丽。

直至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苏东坡豁达乐观的精神依然不倒。

苏轼是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既有爱国爱民的朴素感情,又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不论是宦海沉浮,还是被委以重任,始终以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

苏轼以出世的思想和人世的行为,经国治世,践行道义、责任,陶冶性情,这一优秀的品格古往今来令无数人折服。

而杭州的江、河、湖、海、溪,五水旖旎,宝石山、凤凰山⋯
⋯山山绝美秀丽,钟灵毓秀,也与苏轼的豪放、浪漫、亲民情怀融为一体,成为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梦里江南。

参考文献:
《苏东坡传》
《苏轼与西湖文化的东方审美情调》
《苏轼在杭州的营建活动初探》
《苏轼与杭州的休闲文化》
《杭为茶都,茶为仙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