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定律和减数分裂,了解产生配子过程中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使二者有了建立联系的基础。

对遗传信息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也具备一定的相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且高二学生的思维也正从形象思维转移到抽象思维。

但是本节课中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内容较为抽象,故本节教学应重视直观教学和双向交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通过课前预习、教师指点、小组合作、模型构建、总结发言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明基因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平行行为;
(2)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在给定的情境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训练学生归纳和推理判断能力;
(2)训练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3)尝试利用模型模拟F1形成配子的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1)认同科学知识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和发展的过程;(2)体验发现现象,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通过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应用,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建立信息意识。

教学重点:荧光基因定位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难点: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学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
I.创设情景发现现观察表格和图片,总结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具有
一致性。

创设情景,
链接孟德
尔定律和
减数分裂
PPT
图片
3分
象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基因
和染色体的关系两个看似孤立的知识,为后面新旧知识整合铺垫。

Ⅱ.提出假说提出问题:对基因和染色体的
平行关系,你能做出怎样的推
测?
思考提出假说:
基因可能在染色体上
以移动动
画形式,帮
助学生类
比推理基
因与染色
体存在平
行关系的
原因
PPT
图片
移动
2分
III.实验验证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
位在染色体上
通过“假说-演绎”法,
验证自己提出假说
让学生肯
定自己,尝
试在实践
中应用科
学研究方

PPT
图片
2分
IV.得出结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
位在染色体上
提问:染色体和基因数量关
系?
分析得出:1一条染色体
上有多种基因2基因在
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3
同源染色上相同位置为
同类基因
给予学生
“基因定
位”的相关
资料,引导
学生自主
分析,得出
结论。

为后
面孟德尔
PPT
图片
3分
相同颜色的荧光代表什么?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做铺垫
V.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布置任务:将基因定位在染色
体上,探究孟德尔定律的实质
教师指点,学生归纳总结,得
出分离定律实质。

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非等位
基因都能自由组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
流,展现成果(构建模
型)
分离定律实质:F1形成
配子是,同源染色体分
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
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
交流讨论:同源染色体
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
由组合可能出现两种组
合类型: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F1形成配子时,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分离,同时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师提供
染色体磁
贴模型,和
减数分裂
细胞行为
示意图,学
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
小组合作,
共建模型,
从中领悟
遗传两大
定律的实

对学生结
论提出质
疑,引导学
生进一步
深化认识
“自由组
构建
模型
25分
学生分析讨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合”,得出第三大遗传定律“连锁定律”
VI.
回顾
总结
和习
题巩

1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
2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渗透“假
说-演绎”的科学
研究思想,理解孟德尔
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完成相关练习,检测学
生是否能“学以致用”
巩固知识10分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1.教师体态语的评价与语言评价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注重创新,使学
生想听。

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通过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点头、宽容的微笑等动作向学生传达关爱、尊重、信任和激励。

突出评价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学生自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对本组学习状况进行互评和反思,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3.集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