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3
【教学建议】
重点:一战中的重大战役。

难点:战争的残酷及战略态势。

突破方法:
1.结合课本地图,以时间为顺序掌握一战欧洲三条战线的作战双方及东西线的重大战役。

2.利用好教材的插图和资料加深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树立维护和平、反对战色的观念。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播放课件:
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单位: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从以上两幅图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血腥性,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
与以往战争相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欧洲三条战线及其对峙形势
2.“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制定: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破产: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3.东线战事:德军进入俄国境内,俄军深入奥地利境内,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问题探究】材料一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

……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请思考:
一战为什么变成旷日持久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1)持久原因:作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交战的那一方?为什么?
答案:这种转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

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殖民地,利于长期作战。

同盟国军队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等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决战。

战争转入相持,对后者不利。

二、“凡尔登绞肉机”
1.1915年和1916年的战局: (1)1915年,德、奥匈重点进攻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计划落空。

(2)1916年,是关键性的一年。

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在西线战场发生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在海上战场发生了日德兰海战。

2.凡尔登战役
(1)概况:1916年2月,德国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而发动了凡尔登战役,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

(2)意义:①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破产,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②德法双方伤亡人数达到七十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问题探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西线为主到东线为主再到西线为主,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换。

在一战过程中在西线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凡尔登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德军先后投入46个师的兵力,对凡尔登志在必得,但法军顽强抵抗,收复了大量失地,此战役前后共持续10个月,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70多万,是大战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阅读上述材料,请思考:
(1)双方为什么对凡尔登都志在必得?
(2)为什么说凡尔登战役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答案:(1)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同时也是法军防线的中枢,是捍卫法国的堡垒,所以法军必然会死守。

而同时,德军为了争取优势,消灭法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希望通过凡尔登战役来达到目的,所以双方对凡尔登都志在必得。

(2)这场战争使德军伤亡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优势,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战略优势开始转向协约国方面。

因此,凡尔登战役被认为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三、“索姆河地狱”
1.索姆河战役概况
(1)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2)英军首次使用自己的新武器——坦克。

(3)交战双方伤亡巨大,但胜负未决。

2.一战开始后两年多时间的基本情况
(1)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不分胜负。

(2)交战双方都深陷战争泥潭,元气大伤。

【问题探究】
右图是英军在一战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号称“陆战之王”,请问
这种新式武器采用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有那些?
答案:内燃机的发明与制造、炼钢技术的突破、石油的广泛运用等。

小结:从1914年7月战争爆发至1916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

当时由于速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大量装备部队,使得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还完全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加之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所以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交战双方都深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再打下去,双方都感到力不从心了。

知识网络:
重难点释疑:
1.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

②协约国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作战中主要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①这一变化使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旷

持久


争 马尔和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 俄
军 塞军 德
军 奥

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典例1 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输掉了战争”,是因为
A.德军主力遭重创B.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
C.德国防线被突破D.德国陷于长期的消耗战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项不符合史实。

因为协约国军队也无力突破德军的防御而发动攻势,所以B、C两项都不正确。

D项正确,因为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

答案:D
【规律技巧】德军战前制定了作战计划,速决战是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灵魂,一旦破产,便走向失败。

而德国开战后不久便陷入了这种窘境,在马恩河战役后被迫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跟踪练习1: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兵力,短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

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
A.速战速决 B.两线作战
C.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 D.与德国国情不符
点拨:“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导致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答案:C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年。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西线: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双方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

东线: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

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第二阶段:1915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第三阶段:1916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典例2 下列关于索姆河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英法发动的战役,主要是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②是东线俄军同德军的决战
③在这次战役中,坦克首次亮相④发生于l916年7月
A。

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大战役的把握能力。

索姆河战役是在西线发生的,是英法联军对德的重大战役,②不符合题意。

【规律技巧】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是调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跟踪练习2:下列关于凡尔登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德军进攻猛烈,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②法国为驱赶德军出境而发动的战争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最终失败④法军逐渐摆脱战争中的被动局面,站稳脚跟
A.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点拨:C 凡尔登战役是德军发动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

要注意把握交战双方德国和法国在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和结果,同时要注意战争的残酷性。

答案:C
备课资料:
【一战中的东线】
在东线,与德国的预料相反,俄国尚未动员完成,就开始向德国发动进攻。

8月中旬,两路俄军分别从西北战线攻入东普鲁士,从西南战线攻入加里西亚。

柏林告急,小毛奇不得不急忙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

8月底到9月中旬,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利用两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一路俄军,这就是著名的坦丁堡战役。

然后德军进攻另一路俄军,迫使俄军败退。

德军进入俄境。

俄国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虽遭失败,但它迫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在加里西亚,俄军以优势的兵力击败奥军。

9月底占领东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进抵喀尔巴阡山麓,奥匈损失40万人,也迫使德军不得不分兵支援。

【“机枪破坏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英国最早研制成功并在战场上使用的武器。

“机枪破坏器”是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的,所以英国人称它为“坦克”。

这是一个能活动的装甲堡垒,不怕机枪扫射,能穿过堑壕,夷平有铁丝网的障碍物,同时能向敌人发射火力,掩护步兵冲锋。

l916年8月,英国制造出48辆开到了战场,只有l0辆冲向了德军阵地。

德军第一次看到这种披着钢铁的怪物向他们冲来,连机枪也射不透它,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跑。

这次坦克战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一辆坦克攻占了一个村庄;一辆坦克夺取了一条堑壕;一辆坦克居然俘虏了300名发呆的德国官兵。

从此“机枪破坏器”名扬天下,逐渐成为战争使用的重要军事
装备,标志着战争进入了一个机械化战争的新时期。

【沙文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沙文本来只是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个小兵,获得军功奖章和一小笔津贴后,便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法兰西帝国。

此后,沙文主义逐渐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

泛滥的主要因素是两大集团扩军备战,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统治者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以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五、第一次大战的毒气战
1914年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在西线为英、法联军的深沟高垒所阻挡。

为实现速战速决战略,决定将哈柏(1868~1934年,因发明氨合成法获诺贝尔奖金)研制成功的氯气弹投入战场。

1915年1月在波兰战场小规模试用,然后选择西线战场的比利时伊普雷l0公里宽的英法联军接合部的法军阵地为袭击目标。

这里地势开阔,正刮西北风,德军在阵地正面安放了l50组毒气罐,每组40个,共6 000个。

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西北风大作,德军撬开毒气罐盖子,一人多高的黄绿色浓烟以每秒3~4米的速度席卷法军阵地,仅5分钟就泄出18万升氯气。

法军不知浓烟为何物,顷刻呼吸困难,胸部如压上千斤大石,脸色惨白,瞳孔放大,一个个倒了下去,1/4再也没有爬起来。

在10公里宽、7公里纵深的阵地上竟无一兵一卒防守,德军带着防毒装置尾随浓烟而来,不发一枪就突破了防线。

结果是,法军死亡5 000多人、中毒受伤15 000人,野生动物伤亡不计其数。

这就是一般史书所称的“世界第一次化学战”。

在东线波兰的俄军阵地,德军早在1915年1月就发动了一次毒气战,可能是受地势和风力的影响,毒气难以进入敌方壕堑,收效不大。

德军虽然得到暂时胜利,但后来也遭到联军的毒气反击。

直到1918年大战结束,交战双方频繁使用刺激性、窒息性、糜烂性毒剂,动用毒剂54种,总施放量l2.5万吨,导致122万军民中毒,其中9.1万人死亡……
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战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凡尔登战役②索姆河战役③日德兰海战④马恩河战役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B①是1916年2月,②是1916年6月,③是1916年5月,④是1914年9月。

2.(2010湖南慈利一中月考)一战中,西线转入阵地战是在下列哪次战役后?
A、俄军的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解析:B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

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3. 1916年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调集重兵于西线的主要意图是
A.打破僵局进行决战 B.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
C.迅速地结束战争 D.争取中立国的支持
解析:A一战中,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希望在西线打破僵局,从而使西线在一战中具有决定战局的意义。

4.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②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③协约国集团制定了“施里芬计划”,希望战争速战速决④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⑤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持久战局面,对同盟国集团十分有利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⑤
解析:D 本题是否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5个条目中,①②叙述明显是正确的,这样就可排除含有这两条的选项,即排除A、B、C三项。

5. 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 B.远程大炮、坦克、毒气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 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解析:C这里强调的是战争的“世界性”。

需要联系必修模块Ⅱ中“工业革命”一课的内容。

电气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列强的争斗,也使世界真正连成了一体。

同时,一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和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才使战争可能具有“世界性”。

二、非选择题
6. (2010温州月考)阅读“施里芬计划”材料: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

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
故乡。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请回答:
(1)为何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都对胜利充满信心?
(2)“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针对“施里芬计划”,法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情况怎样?
(4)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哪一次?之后战事呈何特点?
解析:第(1)问依据对“施里芬计划”的认识回答。

第(2)问“指导思想”要通过分析材料回答。

第(3)、(4)问要通过课本介绍的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都对“施里芬计划”深信不疑,认为根据该计划,德国就一定能赢得战争。

(2)思想: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

(3)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作战。

战争一爆发,俄军出人意料地在1914年8月攻人东普鲁±、奥地利等地,迫使德国调兵到东线,减轻了西线法军的压力(4)“马恩河战役”。

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大战中的毒气战英国坦克英国的装甲巡洋舰
材料二凡尔登战役期间,为牵制德军,英法商定发动索姆河战役,由英军担任主攻。

这是一场比凡尔登战役规模更大、争夺更为激烈的血战。

从1916年6月下旬联军发起进攻,到11月结束。

索姆河战役中,双方损失惨重。

英法军队在索姆河战役中未达到预定的夺回失地的目的,但战役牵制了德军的力量,迫使其放松了对凡尔登的攻势。

请思考:
(1)上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
(2)索姆河战役有何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题意,展开联想,深入思考问题。

首先是观察图片,概括历史现象,然后根据图片信息,结合课文,分析图片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根据材料,结合课文,从战争的目的、结果,来分析索姆河战役的影响。

答案:(1)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人使用。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2)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使德军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转入战略防御,整个战局向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化。

8.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轻炮6 000多门,重炮600多门,战况十分激烈,伤亡惨重:法军13.3万人,德军21.6万人。

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

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尤其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于是双方展开了“奔向海岸”的战斗,但是德军未达到目的。

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

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总参谋长小毛奇被革职,由法金汉取代。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

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

……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

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

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

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公路直通巴黎,是法国全部防线的凸出部分,军事上的支撑点。

因此,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调集27万兵力,1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率领,并声称德皇将于2月底在凡尔登广场阅兵。

法军在凡尔登只有10万守军,270门各式大炮。

2月21日至25日,德军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第一道防线全被硝烟弥漫,战壕彻底被摧毁,附近森林全部烧光,继之两军展开肉搏战,法军殊死抵抗,伤亡惨重,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

……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

德法两军各伤亡40万人左右,故这场血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

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解析:第(1)、(2)问要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3)问结合材料,总体上从“战局”及“战线”变化分析。

答案: (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西线;1915年: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线。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