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读书笔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儿时的记忆,似乎在朗诵诗词的时候,甚至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拱出了战争的意识。

弹片横飞,火光冲天,呐喊,嘶吼,咆哮,血染江河,尸甲遍山。

当我梦回连营,凯旋而归,听见吹角声声。

秋风萧瑟之中,沙场点将点兵。

伴着几度夕阳,雄浑与苍凉幻化成王者之尊,点燃了那冰冷剑锋的霸气。

小时候的我,就这样逐渐地爱上了大炮,迷上了坦克,喜欢上了战机。

一把三岁生日收到的仿真步枪,辉煌着我那段日子,骄傲了我整个童年。

那时候的战争就是小孩子的游戏,有趣而可爱。

流血与死亡只不过是概念,再简单不过了。

但,我还是不情愿地长大了,不得不面对现实,去了解真实的战争。

特别是作为一名准军人,必须使自己变得成熟。

《战争》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人类这种古老创举,看清楚那种真实与残酷:模糊镜头中血肉模糊的死亡,天空与街角间来回穿流的子弹,弥漫了整个城市的硝烟。

还有,某个上一秒明明活生生的人在下一秒就成为了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

我不禁重新去思考:战争是什么?
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拿破仑到库图佐夫,从巴顿到隆美尔,军事将领的指挥艺术令我折服;从《孙子兵法》到《战争论》,从《制海权》到《制空权》,从《装甲战》到
《绝对武器》,军事著作的深刻论述让我赞叹。

还有那些玄妙多变的战术,那些帅呆酷毙的武器……
回到一战西线,在凡尔登无人地带,机枪,堑壕,铁丝网,一天之中就让交战双方5万士兵葬身于此。

二战诺曼底,奥马哈滩头,一个上午,3千多名盟军战士倒在血泊之中;到了1945年8月,美军为日本送去的两个小礼物致使十几万生命瞬间灰飞烟灭。

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杰作。

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与思想解放的时代,战争总要参与进来。

人类以其无限的创造力不断为战争注入发展的动力。

多少文字消失了,多少文明消亡了,然而,战争却延续至今。

并且,不管什么战争,到头来受害最大的还是普通百姓,其实也就是人类本身。

人类应当从中得到教训,看到那种残酷与荒唐,而不是什么英雄主义式的浪漫史诗。

当然,人类毕竟是人类,有野蛮的一面,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战争的野蛮劣根性并不能很快改变。

他们乐在其中,杀红了眼。

书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例子让人深思。

“新兵们进入军队这个大熔炉中,脱下原来的衣服,剔成同样的发型,然后不管这群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先前对自己有怎样的自尊与自信,都会被剥削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等待海军陆战队在上面书写。

”——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是因为他们在不足3个月的军训中较好的解决了
“为何而战”的问题,再进一步就是“如何作战”,最根本的,也是问题的答案,那便是“大开杀戒”。

聪明的统帅绝不愿意让自己的手下为国捐躯,他更希望看到敌人更多地为国捐躯。

军事制度的构建基于军人的绝对服从,绝对服从去送死,更重要的是,绝对服从去杀人。

的确如此,无论哪个国家、那类民族、那种制度的军人,既然在战场上相遇,就是千篇一律的厮杀。

对于他们来说,杀死敌人是正当合法的,是天经地义的,是值得赞扬的。

当德意志士兵镇守奥马哈滩头时,他所要做的就是用重机枪射出一连串12.7毫米弹头,把刚刚上岸的美国大兵钢盔打飞,再一个个撂倒,然后换上弹夹,上膛,瞄准,扣动扳机,扫射,反反复复,因为这是他的职责;当英国皇家空军一架架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飞临德国汉堡上空时,机师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舱内燃烧弹倾泻一空,把下面的建筑炸个稀巴烂,不管那里是坦克工厂还是平民区,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

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骑兵队伍进攻匈牙利前,曾这样激励他的手下:“草原上的勇士们,去吧,去践踏他们的土地,去烧毁他们的房屋,去掠夺他们的牛羊,然后,再杀光他们的男人,霸占他们的女人!”
文明人,进行着野蛮的战争。

为了一小块土地,他们烧杀抢掠。

君主的独裁,宗教的狂热,资本的诱惑,再加上希
特勒式的鼓吹,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荒唐的理由。

万事俱备,只欠理由。

伴着野蛮的劣根性,人类一路走来,一路打打杀杀,一路刀光剑影,一路战火硝烟。

他们享受战争,享受杀戮,直到核武器的出现。

不错,人类也有害怕的时候,原子弹的威力震慑了所有人。

“胜败乃兵家常事”军事将领都会犯错,但对于核武器,没有时间让你学习上一次错误。

犯一次错就足以毁灭所有国家。

历史上,人类头一次如此小心翼翼地对待战争,并试图让它降温,发明了“冷战”,而其背后所暗藏的水深火热是谁也不曾看到的。

相互猜忌,高度警戒,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以至于美国白宫总统办公桌上的战略文件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以为我们认为他们会进攻,所以他们觉得我们会进攻,所以他们会进攻,所以我们必须进攻!”当尼克松正为这句话大伤脑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克里姆林宫中,赫鲁晓夫也许已站在核按钮前,目标正锁定北美洲各大城市。

他迟疑了一会儿:“这个可以按吗?”一旁的左派军官催促道:“可以了,总书记。

”“按还是不能按呢?”“按吧!这个可以按!”,军官不耐烦了:“能不能按您还不知道吗!?”赫鲁晓夫深吸一口气:“这个真不能按呐。

”最终,他也没好意思按。

以上类似情况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而人类却一次次幸运地逃脱了那些千钧一发的时刻,与死神擦肩而过,不至于落到三叶虫和恐龙的地步。

然而战争仍没结束,人类要任性地将这种野蛮游戏进行到底。

为了可行,他们想出了区别于“核战争”的“常规战争”,还制造出“恐怖分子”增加游戏的可玩性。

游戏也少不了规则,于是,“联合国”又被拉了进来。

作者无奈于这种的游戏,他用这样的比喻来表达对联合国的失望:这是一个由猎场看守人构成的组织,而他们原来都是些偷猎者,联合国绝对不是圣人的集会。

新的世纪,新的世界,新的武器,新的战争,一切都是新的,只有国际秩序还是那样的残旧不堪。

我们都没切身经历过战争,没上过战场,没有被炮声吓地蜷缩在弹坑里尿裤子。

我们很幸福,还能看见第二天的日出,还能躲在寝室的被窝里睡懒觉,还能逃课偷偷去“八小时”玩“魔兽”,打“火线”。

但我们这一代人,绝对不能坐视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只有死人会觉得开心。

要么人类终结战争,要么人类被战争终结。

而军人,作为这一过程的实施者,理应对此负责。

他们任务并不是去制造杀人武器进行杀戮,而是在军事制度上进行改革,在军事理论上进行创新,并努力把世界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国际社会。

也许有那么一天,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军人会联合起来亲手将远程火炮、主战坦克、战略潜艇、隐形战机、还有洲际导弹等等冷血动物统统送进工厂销毁,然后互相握手言和,接着纷纷脱下军装,默默地离去。

那是所有军人最后的时刻,也是他们最光荣、最引以为傲的时刻,因为他们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争,消灭了这个古老的罪恶。

他们牺牲了自己,以生命的名义,凄凉而不失悲壮,同时换回了永久的和平,解放了全人类。

我很清楚等到那一天的希望极其渺茫,但我依旧自豪,自豪有机会成为军人,穿上这身军装,与各位战友一道体验激情,怀抱梦想,肩负责任,参与到这样一个伟大而神圣的革命之中。

为我们鼓掌吧,为我们国防生鼓掌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