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华附奥校上册期中测试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华附奥校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3.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A. B. C. D.
4.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5.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6.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7.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8.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9.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10.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11.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2.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13.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14.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15.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16.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B.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蒸馏海水和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D.蒸馏水、自来水都是纯净物
17.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X Y Z W
反应前质量/g103900
反应后质量/g 3.23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8.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不是
..来自空气的是
A.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H2B.手于生产氮肥的N2
C.用于医疗急救的O2D.用于飞艇的He
19.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2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将镁条燃烧、冷却后
打开止水夹。

(发现问题)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30%。

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应不超过其容积的 %。

可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3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一定有氮气,这种推测的理由是。

剩余约70%的气体主要成份是。

(提出假设)镁条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实验)
接着上述实验,先拿开装置中集气瓶的胶塞,然后迅速把点燃的镁条伸进含有剩余气体的集气瓶中。

发现镁条能在余下的气体中剧烈燃烧。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探究实验,你得的结论是。

(查阅资料)
①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并生成氮化镁(Mg3N2)固体。

根据资料,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②镁条除了能与氮气反应,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写出一点即可)。

22.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

小强提出问题:“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小明认为:“当然是二氧化碳。

”小梅却认为:“也可能是一氧化碳。

”小强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小强、小明都赞同。

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小强查到: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 B、C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

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

⑤数据处理。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

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2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

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24.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是_____,b是_____。

(2)若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稀盐酸一加入锥形瓶内立即用排水法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然后做蜡烛熄灭实验,蜡烛没有熄灭的原因是
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NH4C1)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同时得到氯化钙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装置编号)。

(4)收集氨气时只能选用E装置,把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到集气瓶内有大量液体进入,并变成红色。

根据上述信息总结出氨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回答两条即可)。

25.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

其原理是利用Fe2+和H2O2反应产生能降解污染物的活性成分。

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温度恒为25℃或40℃.实验测得p-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请回答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

实验编号实验目的温度/℃pH
浓度/(mg•L-1)
H2O2Fe2+
①为②③提供参照25320416.8
②探究温度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______ 320416.8
③探究溶液pH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251020416.8
(2)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______。

(3)进一步实验发现,温度过高时,降解反应较难发生。

请从所用试剂H2O2的角度分析
原因:______。

(4)为测定不同时间内有机物降解的浓度,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降解反应立即停止。

根据图示信息,请写出迅速停止反应的一种方法:______。

26.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1所示).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2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
(1)能证明“释放CO2”的现象是.
(2)装置 B的作用是.
(3)实验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2HCl=CaCl2+H2O
[猜想与假设]D中的固体可能为①;②;③;[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猜想①正确
猜想②正确
猜想③正确
27.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配制几次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

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I,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____________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对所得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碳酸钙进行实验:
_______________
(4)该山泉水经过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28.CO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

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2原理与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

(4)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

理由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
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

A、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例为2%:16%=1:8,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质量分数直方图的形式出现,要先看懂图形的变化,分析数据,弄清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再结合质量分数的数据确定物质变化的质量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A 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 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 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D 选项正确。

故选择D 项。

【点睛】
此题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考查,明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会灵活应用。

4.A
解析:A
【解析】
A 、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
B 、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
C 、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
D 、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

故选A 。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别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分别是氧化镁和碳,反应
的方程式是:2Mg+CO 2点燃
2MgO+C ,由此可知:A 、由方程式可知,碳元素从CO 2转化为C ,镁元素从Mg 转化为MgO ,碳元素和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错误;B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
和的微粒个数比是比为:2:1,故错误;C 、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是金属镁,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和都属于氧化物,故错误;D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12:[2 (24+16)]=3:20,故正确。

故选
D 。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38222C H +O CO +H O 点燃,配平后的化学方程
式为:382
22C H +5O 3CO +4H O 点燃,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 、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 3H 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1ⅹ8=9:2,故不符合题意; B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 、解:设44g 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38222C H +5O 3CO +4H O
44160
44g x
44160=44g x
x=160g
点燃
故符合题意; D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D
【解析】
A 、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
误;B 、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错误;C 、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 、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故选D 。

点睛: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C
解析:C
【解析】
A. 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
B. 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错误;
C.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正确;
D.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312314163
⨯⨯+⨯+⨯ ×100%,错误。

故选C 。

9.B
解析: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0.D
解析:D
【解析】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为8,如Li+最外层就只有2个电子,故错误;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正确。

故选D。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物质种类改变,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既有含碳化合物的转化即碳循环,又涉及含氧物质的转化即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选A
12.B
解析:B
【解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
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操作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或刺激性,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凑到瓶口用鼻子闻,图中操作错误;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用嘴吹易引发危险,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

点睛: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的概念;微粒可能是分子、原子或
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微粒可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也可能是变为原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16.A
解析:A
【解析】
A.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防止水污染,正确;B.明矾能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小颗粒,不能软化硬水,错误;C.蒸馏海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电解水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D.蒸馏水是纯净物,自来水是混合物,错误。

故选A。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参加反应的质量或生成的质量。

X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10g-3.2g=6.8g;Y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W的质量增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3.2g;6.8g>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Z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6.8g-3.2g=3.6g;根据分析,该反应是X→W+Z。

【详解】
A. 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单质,所以W 可能是单质,选项A正确;
B. Y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能确定其是否是催化剂,因为在有些反应中溶剂水的质量也不变,所以Y可能是催化剂,选项B正确;
C.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因此该反应是分解反应,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Z物质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90g+3.6g=93.6g,选项D错误。

故选D。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为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

【详解】
A、空气中没有氢气,无法分离,故A不正确;
B、空气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气,氮气化学性质较稳定,无毒,可以分离出来,故B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氧气,可以分离出来并用于医疗急救,故C正确;
D、用于飞艇的He,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可以分离出来,故D正确。

故选A。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常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错误;
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C错误;
D、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以是氮气等,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理解和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