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赋能:识破17种常见的推理谬误,你将事半功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赋能:识破17种常见的推理谬误,你将事半功倍
推理谬误,是一个人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一个结论,有意或无意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1、稻草人谬误
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2、人身攻击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
试图用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1:
小迪:我认为参加女生联谊会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小莉:你当然会那样说了,反正什么联谊会都不欢迎你。
小迪:不说我自己,我会举一些例子证明我的看法。
小莉:那些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反正你就是个输不起的人。
例子2:
电视剧《在远方》里面,姚远被大学老师发现蹭课以后,两人之间的对话,非常值得欣赏:
老师:站住,这位同学,我的课,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请说出你的学号。
姚远:'我就是送快递的。
我来蹭课。
'
老师:'你不是本校学生。
那你是怎么混进来的?'
姚远:'我刚才进来的时候跟那保安,我就用了刚才老师您说那谈判,我就说我,我从特别远的学校赶过来的,就是慕名,专门想来听您的课。
如果要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得到的话,再回去,还得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
而且我没吃饭,挺饿的,这其实就实话,老师,我还给他看我上堂课的笔记来,这证明我真的是想来听课的。
老师:'那他就让你进来了?'
姚远:'没有。
其实上一堂课我是骗他,我才进来的。
他记住我了,没让我进。
那我就跟他实话实说呗,一聊发现我们俩是老乡,而且他以前也是干我们这个的。
后来就聊,聊到他家,他父母啊孩子什么的,后来想怎么办呢?我就给他,我给他买了根冰棍。
'
老师:'你的方式还真多呀,我看你不单是示弱,还有行贿吧。
'
(有同学说:'应该告诉保卫处,把那个保安撤职。
')
姚远:'这不叫行贿啊。
老师,我不觉得这叫行贿。
老师:'那你觉得,这不叫行贿,应该叫做什么?'
姚远:'这是人之常情吧,老师,我觉得这是人跟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我上次我骗他,我确实错了,我给他买个冰棍,就当是赔礼道歉了。
而且其实对我们来说,我们送快递的这种事家常便饭。
抢单、收
单、送单,免不了别人白眼啊、笑话、嘲笑啊什么的,那现在怎么办?那就点头哈腰笑呗。
比如说买冰棍,买大西瓜,那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儿。
其实啊,老师我们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能争取别人的信任,争取别人支持就行。
'
老师:'信任,理解。
何其难哉呀!'
姚远:'是。
我们生活中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其实生活中啊谁也不比谁啊,真正聪明多少,你要把别人当傻子,那就危险了。
你就在别人眼里,你就变成真正的小丑了。
'
分析:这段对话。
老师出现了两个思维谬误。
(1)老师:'你不是本校学生。
那你是怎么混进来的?'
老师用了'混进来',实质上是出现了思维学上的'人身攻击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提出了论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老师认为这个人是送快递的,不是真心学习,进教室会扰乱课堂秩序。
所以对姚远用了'混进来'这个词。
如果客观公正沟通。
应该去掉人身攻击谬误的字眼'混',直接问:'你不是本校学生,那你是怎么进来的?'
我们平常与人沟通,也需要注意这些细节用词,避免出现人身攻击谬误,造成对方反唇相讥。
破解人身攻击谬误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充分详尽的论据,回答疑问,支持自己的论点。
姚远的论点是:我是慕名专门想来听您的课。
而且列举出6个充分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论点:
●我刚才进来的时候跟那保安,我就用了刚才老师您说那谈判,
●我就说我,我从特别远的学校赶过来的,
●就是慕名,专门想来听您的课。
●如果要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得到的话,再回去,还得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
●而且我没吃饭,挺饿的,这其实就实话,
●老师,我还给他看我上堂课的笔记来,这证明我真的是想来听课的。
(2)老师:'你的方式还真多呀,我看你不单是示弱,还有行贿吧。
'
这句话老师用了'行贿'一词,犯了思维的'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
指的是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犯了稻草人谬误的人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自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因为如果可以负面歪曲别人的观点,别人也可能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张:'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
'小红回复到:'想不到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
'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在远方》中,老师:'你的方式还真多呀,我看你不单是示弱,还有行贿吧。
'
这里老师出现了稻草人谬误。
把姚远和保安之间人之常情,歪曲
为行贿。
所以,姚远既反驳了老师的论点,也提供了自己的论据理由。
姚远:'这不叫行贿啊。
老师,我不觉得这叫行贿。
老师:'那你觉得,这不叫行贿,应该叫做什么?'
姚远:'这是人之常情吧,老师,我觉得这是人跟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我上次我骗他,我确实错了,我给他买个冰棍,就当是赔礼道歉了。
而且其实对我们来说,我们送快递的这种事家常便饭。
抢单、收单、送单,免不了别人白眼啊、笑话、嘲笑啊什么的,那现在怎么办?那就点头哈腰笑呗。
比如说买冰棍,买大西瓜,那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儿。
其实啊,老师我们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能争取别人的信任,争取别人支持就行。
'
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姚远提出了总结性的新的论点:我们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能争取别人的信任,争取别人支持就行。
同时,这也是论据。
3、错误归因谬误
错误归因谬误,是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例子:小王在公司里的是上零点到早八点的大夜班,小王的上司小李早八点检查工作,发现小王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于是认为小王夜里偷懒去睡觉。
其实,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不一定是偷懒造成的,也可能是夜间光线不足、工具出了故障、工作中出现了难题等等,都会影响小王完成小李布置的任务。
这里,小李犯了错误归因谬误。
解决方法,是直接找到强关联的原因,明确告诉对方。
小王直接把原因说明,同时这个原因一定是导致工作没有完成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
比如本来是按照正常操作流程,但随着操作深入,小王发现了从未遇见的难题,不得不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处理,
所以导致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小王没有识破小李的错误归因谬误,如果小王不停地反复辩解:'我没有偷懒,没有睡觉。
'这并不能解决上司小李的问题,甚至会引起双方的争吵。
因为小李要的是工作任务没有按时完成的准确的原因,而不是讨论是否偷懒睡觉的问题。
4、诉诸感情谬误
诉诸感情谬误,是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感恩等等。
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以情动人,是影视剧里面常见的达成沟通目的的方法。
当某一方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地讲述时,观众有时也会涕泪横流,感动得稀里哗啦,这样编剧和导演的目的就达到了。
还有,很多情感类文章,也是通过讲述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以达到传递自己文章主题的目的。
但是,如果单纯诉诸情感,而没有紧跟着用详尽充分的事实、数字、专家、实验、公理等等这些论据,去充分证明沟通的论点。
那这就是出现了诉诸感情谬误。
虽然对方暂时因为被感动而接受我们的观
点,但这只是暂时的,并不是心服口服真正同意,虽然暂时同意,过后却可能完全推翻达成的论点。
诉诸感情谬误,更有甚者,甚至达到了情感勒索的程度。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说:“情感勒索者十分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更知道我们心底深处的一些秘密,不论他们多关心我们,一旦无法达成某些目的,他们就会利用这层亲密关系迫使我们让步。
'
情感勒索,就是为满足一己之需,完全忽略对方的论据。
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运用一些间接或直接的手段操控另一方的决定和行为。
利用恐惧、责任感和愧疚心理操纵另一方的工作、生活,使得轻易掉入他们的情感陷阱,被控制摆布,变得进退两难。
例如: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逃脱路上,途径华容道,遇到了刘备手下大将关羽。
开始时,关羽对曹操冷眼相对,曹操就对他讲当初的收留之情,关羽本就是重情重义之人,知道自己曾受过曹操的恩惠,但又想自己在军师面前立过军令状,左右为难之际,他最终选择放走曹操。
关羽放走曹操虽然报了其曾经对自己的恩情,但立了军令状没有把曹操的人头带到刘备面前,这也是死罪,不过关羽心里明白,凭着自己的刘备的关系,诸葛亮杀死自己的可能性不大,最多让关羽欠着诸葛亮一个大大的人情,所以关羽放走了曹操。
曹操心里也明白,如果自己被关羽所杀,关羽必然会背上一个诛杀恩人的罪名,关羽是大忠大义之人,绝不会那么做。
这里面,曹操利用了自己当年对关羽的恩情,利用诉诸感情谬误,对关羽当前的职责进行了误导,使得关羽放走自己。
同时,关羽利用自己和刘备的桃园三结义的关系,也利用诉诸感情谬误,自己首先自食其言,违背了自己和诸葛亮定下的军令状,而放走了曹操。
曹操的诉诸感情谬误达到了逃脱的目的,而关羽对诸葛亮的诉诸感情谬误,使自己落得个义薄云天的美名。
但是,在职场上,关羽却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以职业标准衡量,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
5、诉诸历史谬误
这种思维谬误,不正面回应别人对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有的人,通过批判对方曾经的错误,避开当前沟通的主题,也不提供反驳对方论点的论据,目的是打击对方论据的可信度,以便间接反驳对方论点。
从达到沟通效率的标准看,这其实是一种思维谬误。
例如,公司里,经理小明对小王说:'我觉得你今天态度需要认真负责,比如没有仔细检查工作报告,出现了3处错误。
'
小王:'你上个月工作报告也出错了。
'
对于这种诉诸虚伪谬误,只需要提出过去事情的沟通和处理结论,用事实作为论据化解就可以了。
经理小明说:'上个月的事情,我已经和公司总经理说明情况,并且采取了补偿措施,而且我制定了自我复查制度。
现在,咱们说一下你的工作报告吧。
'
再例如,家庭里面,父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少看一会儿手机短视频,里面的内容碎片化,零散化,逻辑不严谨,时间长了深度思维能力会下降。
'
儿子:'你当年看电视连续剧也很多吧……'
儿子就是不正面反驳父亲的论据,没有分析看短视频的利弊,更没有说明自己认为短视频利大于弊。
儿子出现了诉诸虚伪谬误,说父亲当年看电视剧多了,所以现在缺乏深度思维,暗含着父亲对儿子沉迷短视频的看法,也是缺乏深度思维得出的。
父亲反驳方法很多,比如,只需要说明过去的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即使如此,自己仍在读书学习。
重要的是抓住可以改变的当下,改变未来。
父亲还可以请儿子列举出常看短视频的利弊,两人坐下来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仅仅围绕论题沟通。
再比如,这位父亲和儿子首先达成共同价值标准:不论通过电视或短视频,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学到思维方法和工作技能,才是真正的目的。
这一点,应该在双方沟通展开前,共同确认一致,
6、诉诸权威谬误
这种思维谬误,是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来取代全面有力的论据。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还要加以分析说明,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
因为权威人物或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我们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所以论证一个论点的时候,除了引用权威的内容,还要配合统计数据、科学实验、故事案例、个人经历、具体案例等多种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当然,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因其专业性而具有较高可信度,所以,我们沟通时,不能仅仅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作为论据,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要看对方是否提供了全面的论据。
例子:
小王:'我觉得进化论是对的,因为是达尔文提出的。
'
小李:'我叔叔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
'
这里小王和小李都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
都没有提供更多详尽的论据来支撑各自的观点。
所以这种沟通,效率是低下的,支撑自己的观点也也是软弱无力的,反驳对方的观点也是缺乏力度的。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效的沟通上,而这种无效的沟通背后,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谬误导致的。
7、虚假两难选择谬误
指的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在构建自己的论证大厦时会加倍小心。
可以细细检查自己的假设,记住多数有争议的论题都需要具体阐述其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手边时时有一份可能会出现的推理谬误清单,这样就可以避免这些谬误。
例如:
'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否则你找不到好工作。
'
'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否则就和我一样一辈子当一线工人。
'
解决方法,是别做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式推理,寻找多种结论的可能性。
职业行选择多种多样,除了考研,考公务员,还可以直接就业,而且就业的工作岗位也有很多选择,也不一定去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还可以从事其他行业。
还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甚至可以创业,经营一家公司。
8、语义模糊谬误
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如:树上有7只鸟,扔了一块石头打下一只鸟,还剩几只鸟?
9、从众谬误
从众谬误,指的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相信同一件事物,即使事实上这件事是错误的,也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
一个人,生活和工作在各中社会关系中,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孤立而生存困难,行事风格常常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我们经常听说过的'大家都这么说,一定不会错'、'宁可与胜利者站在同一边,而不要太去计较是非!'这些看似'正确'的观点,其实就是从众谬误的滋生土壤。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
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
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
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
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
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
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职场上经常看到从众谬误是:有的公司管理比较僵化,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虽然个别员工看在眼里,但为了保住工作,养活家人,也不得不随大流,即使发现了明显的错误,也不敢表达。
这就是
从众谬误导致的。
要想解决,首先需要分析汇总,鉴别哪些是值得推广的有益公司的从众行为,哪些是对公司不利的从众谬误,用清单列举出来,再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态度。
破解从众谬误,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精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能力。
才能善巧方便地提出问题,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地解决问题。
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
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虽然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
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
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规避危机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
但是,还需要搜集提供尽可能多的论据、数字、试验数据、具体案例、证人证言去佐证论点,最好通过客观事实对结果进行检验,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令人信服,可以最大化规避从众谬误。
10、片面谬误
片面性谬误,是当自己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身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个人说:'吸烟有害健康'。
另一个人马上反驳:'我爷爷90岁了,吸烟60年,现在活得好好的。
'就是用'我爷爷'这个特例来证明吸烟对健康'无害',用片面性特例作为论据,反驳对方的观点。
我们知道:吸烟确实有害健康。
所以。
这个人出现了思维上的片面性谬误。
大部分人,习惯上都不喜欢自己的任何一方面被证明是错的,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
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今后也必须是正确的,这就是思维惯性的力量。
人们不愿意打破原有思维的按部就班、轻车熟路,不愿意费脑子重新思考。
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进行自我安慰。
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三思而后改进、升华。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每天从职场工作、人际沟通、学习提升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
职场上,一般而言,职位越高的人,站的高,看的远,可以总揽全局,但也往往忽略细节,更容易出现片面性谬误。
有的公司,会在公司常规运行体系之外,再专门设置一个'对抗'部门,专门分析、研判现有运作体系的弊端、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并可以直接上报总裁和公司董事会。
这就是一种规避和减少片面性谬误的好方法。
另外,片面性谬误,也经常成为影响职业规划的绊脚石。
我公司去年招聘入职的小王,思维特点是不受拘束,灵感频发,工作中经常冒出来奇思妙想,往往在大家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他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地解决问题。
小王多年以来从事过十几种职业,都是半途而废,至今确定不了最终职业定位。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目标的茫然导致他更加焦虑。
网络上的各种学习班,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处学习,四十多岁了,始终安定不下来。
最近向我透露说想辞职创业。
理由是曾经在英语培训市场火爆的时期,办过三个月教育培训班,赚过十几万。
他这种判断,其实就是思维上的片面性谬误。
只看到暂时的经济收入,却没看到他的盈利还有市场这种个人不可控的因素起作用。
我建议他业余时间可以结合多年职场经验,先系统自学职场管理、从中提取职场心理学,并输出职场文章,然后第二阶段阅读心理学书籍,辅助职场写作,深度探讨职场心理,目标是建立一整套职场心理学体系。
11、合成谬误
例子:一些制造业公司里,有的主管是因为专业技术水平非常高而提拔上去的,上任之后,逐渐还担任了管理职能,不仅负责本部门的技术,还负责人事管理、物资计划、统计报表等等。
因为总经理认为:主管的技术水平高,那么其他管理水平也一定不差。
实际上很多人仅仅是专业技术能力强,而其他管理能力甚至不如手下的员工。
导致啥都管,啥也没管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劳心费神,出力不讨好。
这里,总经理的思维出现了合成谬误。
解决办法,是对事物进行逻辑分类,按照轻重缓急划分管理权限。
让最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
12、转移话题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是用一个不相干的话题插进当前的论点,导致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
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开始讨论乙主题;③丙主题又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乙主题有关,实际上仍然不相干;……最终,甲主题没有取得任何思维和沟通的结果。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经常发生在家庭里面的场景。
父亲:你的职业规划只是当作家?我看你上小学,最发愁作文啊!
女儿:你总是老眼光看人。
父亲:从过去就可以判断现在,我一直这样看人看事情,还能有错?
女儿:怪不得你和妈妈经常吵架!
父亲提出论题:女儿是否适合以作家为职业,并提出论据:女儿小学最发愁作文。
女儿本意是反驳父亲的论点,但没有针对父亲的论据反驳,而是插进去一个新的论题:父亲分析人的方法不恰当——总是用老眼光看人。
这是女儿第一次转移话题。
接着,父亲维护自己的论点——我就是这么看人看事的,此时,女儿第二次又转移论题,提出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问题——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