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织补”理论指导下的城中村绿地系统营造--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城中村是快速城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因其人居环境恶劣而备受社会所关注。

本文以“城市织补”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索城中村绿地系统的营造策略,突出城中村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衔接以及人文关怀。

重点关注城中村居住人群对绿地系统的使用需求,探索在建筑密度较高的城中村内织补绿地系统的策略,提出以绿化覆盖率代替绿地率的城中村绿地系统评价标准。

并以南头古城作为案例地进行预实践,通过营造公共绿地、构建立体绿化来营造城中村绿地系统。

发挥社区精英自组织形式景观营造的带动效应,促进居民自发的对城中村绿地系统的补充和丰富。

最终为居民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休闲空间,提高南头古城的人居环境水平,促进城市与城中村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城市织补;城中村;绿地系统;南头古城
Abstract
The village in city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poor living environment is also a concern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City weaving” as a guide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exploring the green space system of the village in city, highlighting the organic connection and cultural care of the village in city and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ocus on the use of green space system by urban residents in the village,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creating green space system in urban villages with extremely high building density, and propose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urban village green space system to increase green coverage rate instead of green land rate. The Nantou Ancient City will be pre-practice as a case study, and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will be built by constructing public green space and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Give play to the driving effect of the self-organized form of community elites to promote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enrichment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n the end, we will create a livab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omfortable leisure space for residents,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Nantou Ancient City,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ities and urban villages.Key words
city-weaving theory; village-inset-city; green space system; Nantou ancient city
闫小超 刘雅树 车震宇*
Yan Xiaochao Liu Yashu Che Zhenyu*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旅游城镇空间生产与重构研究”(编号:51368023)
闫小超
1993年生/男/河北保定人/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聚落与旅游区规划、乡土建筑与遗产保护(云南昆明 650093)
刘雅树
1993年生/女/湖南株洲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云南昆明 650093)
车震宇
1971年生/男/云南玉溪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聚落与旅游区规划、乡土建筑与遗产保护(云南昆明 650093)
* 通信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 Email :598869375@
“城市织补”理论指导下的城中村绿地系统营造
——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
C
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inset-city Green Space System Oriented by City-weaving Theory
—T aking Nantou Ancient City in Shenzhen as an Example
1 引言
城中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大量的非正规住宅,在目前政府廉租房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城中村是城市正常运转所不能或缺的。

但目前因为其自身的社会、环境等问题,使其显得与城市格格不入,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本文试图借鉴“城市织补”理论中对于文脉延续、空间织补以及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织补城中村的绿地系统,改善城中村人居环境水平。

绿地系统是组成城中村人居环境重要的一部分,对提升城中村环境质量、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热岛效应起到重要作用,为城中村居民提供舒适有趣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邻里交往,增强居民社区感和归属感。

经过对包括本文案例地南头古城在内的多个城中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城中村内建筑密度极高,几乎没有公共绿地,绿化情况极为缺乏(图1)。

既使在公共空间也鲜有绿化种植,对于炎热季节的公共活动的开展影响较大。

极度简陋的绿地系统严重影响着城中村的宜居水平,但城中村又有着非常特殊的用地情况,建筑密度过高导致城中村没有足够多的用地用来改善其绿化景观环境。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用地情况展开研究,试图为城中村绿地系统的营造探索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实践路线。

2“城市织补”理论在城中村绿地系统营造中的作用
2.1“城市织补”理论概述
“城市织补”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建筑师Colin Rowe (柯林·罗)在1970年代所著《拼贴城市》中提出。

Colin
Rowe 针对现代城市片段化的问题提出了文脉主义用来“织补”破碎的城市肌理、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1]。

Colin Rowe 的思想一经提出,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强烈的反响,在当时西方正是一个再城市化的过程,也就使得文脉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使其研究领域逐渐从微观的城市环境扩展到整个城市,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城市织补”理论。

该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多次城市更新运动中得到应用和检验,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的新柏林运用城市织补策略开展城市更新运动,不仅使“城市织补”理论得到发展,同时也对新柏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1年巴黎在建设奥运村时提出将“城市织补”作为其建设的指导理念[2]。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表现出无序化的现象,与西方国家有着类似的特征,城市的肌理文脉由集中转为局部性、碎片化[3]。

由于此现象的突出明显的表现,一些地区开始将“城市织补”的概念融入到城市的更新改造中,如济南市在古城解放阁楼片区的更新改造中、上海市田子坊区块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等[4-5]。

2.2“城市织补”在城中村绿地系统营造中的作用机制“城市织补”理论是应对城市结构破碎化、城市肌理断裂行之有效的城市更新理念。

本文将其运用到城中村绿地系统营造中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运用“城市织补”理论将城市和城中村绿地系统
联系起来,促进城中村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织补”城中村内的绿地系统,提高城中村内绿地系统的完整度,创造更为舒适的空间环境,促进社区交往,从而进一步织补城中村社会关系,助力城市有机更新(图2)。

1. 南头古城“城中村”绿化现状
2. 城市织补作用机制
2
运用“城市织补”理论通过对城中村内公共绿地、绿廊绿带以及多维度立体绿化的织补,来营造城中村绿地系统。

“城市织补”理论避免了大拆大建式的更新,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对于绿地系统的织补也体现了该理论的人文关怀,通过构建绿地系统,提升城中村人居环境,为居民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促进邻里交往,营造亲切的社区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将城中村塑造成为和谐共享、舒适优美的城市社区。

3 城中村宜居型绿地系统构建的特殊性分析
城中村由于其用地、权属以及居住人群等等与城市有较大区别,也就决定了城中村相较城市绿地系统有着更多的特殊性。

经过对多个城中村的调研发现,城中村内现状绿地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城中村内建筑密度较高,用地极为紧张难以拓展出大面积的休闲绿地,其绿地系统的构建将主要由边角用地组成。

(2)城中村用地权属复杂,建筑及其周围用地产权多由散户持有,难以形成公共绿地系统。

(3)居住人群多以外来租客为主,集体意识不强,缺乏社区感,给公共绿地系统的维管增加难度。

(4)对于公共绿地系统用途的主流需求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相较于观赏和改善微气候,居民更关注绿地系统遮荫纳凉的功能,以便为其提供舒适的“情物场”(图3)。

以城中村绿地系统的特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营造宜居型绿地系统为目标。

结合城中村内建筑密度较高用地较为紧张的现实情况,以及城中村居民对于绿地系统特殊性功能需求,探索用绿化覆盖率代替绿地率作为绿地系统的指标评价标准的可能性,将更容易实现宜居型绿地系统的构建,也更符合城中村居民的使用需求。

具体有如下两点思考:
(1)相较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更具实用性。

街角空地由于绿地面积过小,不足以形成游园系统,若完全建成观赏性绿地,实用价值必然不高,对提高宜居水平作用也不大,最终将沦为“无效绿地”。

反而若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用树冠较大的灌木配以休憩座椅等休闲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憩空间较为实用。

(2)相较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具有更多的途径,同时也更具可操作性。

立体绿化的构建非常适用于建筑密度较高的城中村,立体绿化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局部微气候以及观赏价值,对提高城中村宜居水平有较好的效果。

4 南头古城城中村绿地系统营造实践
4.1 南头古城概况及绿地系统现状
南头古城,又名九街村,随着深圳的发展由一个有着1 700年历史的古城,慢慢衍变成如今的城中村[6]。

与其他城中村不同的是南头古城尚存部分古城墙、城门(图4)以及大量明清建置,如东莞会馆、报德祠、信国公文氏祠、凤岗书院遗址等。

南头古城现状也如其他城中村具有同样的脏乱差“特色”,“握手楼”“一线天”等现象比比皆是。

城中村内原住民已经所剩无几,在此居住的大部分以外来低收入群体为主。

南头古城目前的状况更像是一种“共享住宅”,居住在此地的人仅仅把此地当做其临时性的栖居之所,尤其是年轻人缺少对此地的认同感和社区意识。

南头古城现状绿化系统与其他城中村类似,主要是少量散落的绿化节点、零星数棵灌木以及居民宅院内自发种植的绿化为主。

在调研中发现公共空间绿化严重不足,导致公共空间舒适度降低,使用频率不高。

南头古城虽然公共绿化较少,但居民自发种植的绿化相对较多(图5),可以看出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和自发种植绿化的积极性。

4.2 城中村居民主体需求调查
城中村居民是绿化系统的主要使用者和利害关系主体,关注和满足城中村居民的需求是城中村绿地系
统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根据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访谈,了解到如下需求结果:
(1)中老年人群(36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的空闲时间较多,比较关注休憩空间的规划,希望能打造更多树荫下的空间供其下棋、聊天、陪儿童玩耍。

其中中老年人群中的部分女性受访人还希望有一些可以种植蔬菜的地方。

(2)青年人群(18~35岁):青年人群休闲时间较少,在城中村的活动时间多为周末和傍晚,对绿地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比较关注绿地系统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作用和观赏效果。

(3)少年人群(6~17岁):少年人群在城中村内的活动时间也较多,对绿地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游憩方面,希望能有条件在离自己家近的树荫下嬉戏玩耍以及摘果子等活动。

以上对不同人群的访谈中了解到的人们对绿地系统的多种需求,其中这些需求异中有同,为进一步的绿地系统织补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绿地系统织补策略也将对不同的需求予以回应。

4.3 南头古城绿地系统织补策略
4.3.1 织补城、村绿带,助力城村有机融合
南头古城的南侧和西北侧分别有中山公园和古城社区公园两处城市绿地,且两处城市绿地是南头古城
6
7
3. 树荫下的“情物场”
4. 南头古城南城门
5. 居民对绿化景观的需求较强烈
6. 城、村景观绿带织补示意
7. 片区级公共绿地及其服务半

图例:
图例:
片区级公共绿地
增补片区级公共绿地
城、村织补景观轴报德广场景观节点中山公园古城社区公园
所在地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通过构建图6中的两条“城、村织补景观轴”将南头古城与城市绿地系统链接,形成完整的“城、村绿地游憩系统”,从而助力城村的有机融合。

根据现场调研可知两条“织补景观轴”位于南头古城的两条主干路,但路面较窄,宽度在2.5~3 m不等。

难有用地组织过宽的绿带,可以通过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行道树来打造织补城、村的绿廊绿带。

4.3.2 增加片区级公共绿地,营造交往空间
片区级公共绿地是保证邻里日常休闲,并进行社区交往的必要场所,是在访谈中人们所提到的“自己家附近的绿化空间”,也是社区感营造的关键一环。

“城市织补”理论关于人文关怀的相关理念就是要通过公共交往空间的营造,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憩环境,重塑居民的社区感和归属感。

南头街道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中村内的居民约有87%为外来人口,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城中村的社会关系碎片化,通过营造公共空间的绿化环境,提升公共空间舒适度,为居民创造更多的“情物场”,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从而织补碎片化的社会关系,使城中村的本地和外地居民都能够找到归属感和社区感。

根据现状公共空间大小和位置估算其服务半径,并在现状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增补服务半径所不能及的区域内的片区级公共绿地。

根据现状调研情况拆除部分建筑层数较低且质量较差的民居建筑来满足片区级公共绿地的补给(图7)。

通过增加公共空间的绿化种植,营造舒适且富有活力的休憩环境。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其中包括深圳的市树荔枝树和红树以及能够长出可食用果实的芒果、莲雾等树种。

不仅具有观赏性,更能增加少年儿童“摘果子”的乐趣。

4.3.3 鼓励社区精英带动社区景观的营造
城中村内不乏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且有组织的居民,俗称“社区精英”,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社区精英对于绿地系统的追求和渴望促使其自发的对自家及周边进行绿化(图8)。

虽然“社区精英”自发性的绿化种植行为会造成城中村绿化系统的无序化,但实则城中村内自然的肌理和紧凑的用地情况就决定了城中村的绿地系统也将会是比较自然的状态,较难做到城市绿地系统的秩序化。

社区精英自发性的绿化种植行为也正符合且满足他们作为使用者对绿化的需求,鼓励社区精英自发性绿化种植行为,使其能够带动周边居民共同打造社区的公共景观环境。

通过提升改造宅前绿化,满足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情物场”,并满足儿童对于“家附近的游憩空间”的渴望。

社区精英带动下的景观营造,在丰富城中村绿化系统的同时,又增进了社区交往,营造出和谐共享的社区氛围。

4.3.4 构建立体绿地系统
(1)“复首层”绿地系统
针对城中村用地紧张以及建筑之间间距较小甚至紧邻的情况,提出构建“复首层”绿地系统的概念,使城中村绿地在空中织补形成系统。

“复首层”绿地系统的概念,即增加绿化系统的种植面,将原来的地面种植扩展到屋顶平台、阳台等空中平面区域,利用接近或紧邻的建筑群在空中链接形成“第二地面”也即“复首层”(图9)。

在经过绿化种植和游憩设施的配置,构建空中绿地系统。

使绿化覆盖率能够提高到50%以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局部微气候,达到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目标。

“复首层”绿地系统的种植要结合不同建筑和不同使用人群设定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两种绿化方案。

在中老年人群较多的建筑单体可以结合其对种植蔬菜的需求,为其建筑屋顶提供土壤基层等必要条件,让其“自助”种植喜欢的蔬菜品种,打造社区共享屋顶菜园;对于年轻人较多的建筑单体可以结合其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提供观赏性绿化方案,打造屋顶小游园并为其提供桌椅等休闲设施,增进社区年轻人间的交往互动;阳台平面区域的绿化种植将主要参考对应居民的绿化意向,为其提供观赏性或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2)垂直绿化
针对较窄的街巷空间可以采用垂直绿化的手法,增加绿廊绿带,织补城中村绿地系统。

垂直绿化可分为地面栽植型(图10)和壁挂栽植盆(图11)两种形式。

地面栽植型只需在地面挖取细长的栽植池即可种植,主要以藤蔓植物和垂直生长的如竹子等占空间小、不影响街巷空间的正常使用的植物。

壁挂式植物栽植盆可种植观赏性花卉以及吊兰等观赏效果好的植物,对丰富街巷景观环境具有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林·罗. 拼贴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黄晨艳, 邹叶枫, 童心. “城市修补”理念下的城中村整治模式思考—以石家庄市藁城北街、东街村为例[J].规划师, 2018, 34(05): 66-70.
[3] 胡咏嘉, 宋伟轩. 空间重构语境下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12): 90-94.[4] 牟健. 基于“织补”
理论旧城更新设计策略—以石板坡概念城市设计为例[J]. 福建建筑, 2014(3): 110-113.
[5] 付磊. 城市更新中的空间织补与保留—上海田子坊的空间形态与场所特质研究[J]. 福建建筑, 2011(5): 16-19.
[6] 深圳历史之根南头古城[J]. 经济前沿, 2005(12): 88-89.
(3)“针灸式”植入“第四代住房”概念
“第四代住房”概念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出并设计,将庭院带入了高层住宅的每一层中,为居民带来触手可及的绿化活动空间。

以深圳这种超现代化大都市为背景,在南头古城中“针灸式”的植入“第四代住房”的概念,使其作为触媒来激发城中村的活力并促进城中村的有机更新,是存在较大的可操作性的。

所谓“针灸式”植入“第四代住房”,既将城中村内的部分老旧危房选择性进行拆除,运用“第四代住房”概念新建公寓式住宅,吸引城市中的人来此居住生活,为城市中的活动在此发生创造机会,织补城市与城中村破碎的社会关系,也为城中村的绿地系统增加更多的景观节点。

5 总结
城中村宜居水平的提高,需要从物质环境、社会关系两个层面入手。

通过借鉴“织补城市”理论的相关理念和研究,织补城中村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

以改

9
物质空间环境为基础,希望通过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来织补破碎的城中村社会关系,以期为城中村居民营造一个和谐共享且舒适宜居的社区环境。

文章初步探讨了“织补城市”理论在城中村绿地系统构建中的作用机制,并以南头古城为例提出了城中村绿地系统的织补策略。

鉴于篇幅原因未能对后期的实施和管理进行探讨,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8. 居民自发性绿化行为
9.“复首层”绿地系统概念示意10. 栽植式垂直绿化11. 壁挂式垂直绿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