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必修上第5单元第9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政治: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9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鸦片战争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根本原因)
(1)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②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1)背景: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走私的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3)影响: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禁烟的决心。

英国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晚清政府对外态度的特点
鄙视外夷,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闭关自守;维护宗藩外交;排斥外洋事物。

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列强对它的获得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3.第一次鸦片战争
(1)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2)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条约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_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中英《虎门条约》(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列强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进程: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条约内容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
及内河航运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增的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
4.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方的态度及其原因
(1)态度:广泛介绍西方著述和(天文历法)知识;平等看待外国;赞扬西方的政治制度。

(2)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挽救危机的需要);中国士大夫在鸦片战争中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受明清西学东渐的影响;清朝专制制度日益腐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某些优点。

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半殖民地”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图解史实】两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点
(1)借口不同:前者以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利益为借口;后者以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拒绝为借口。

(2)规模及程度不同:前者由英国一国发动,主要在东南沿海进行。

后者由英法发动,俄美参与掠夺,战争规模由东南沿海扩展到京津地区。

(3)战争影响不同:前者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权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考点鸦片战争及新思潮的萌发
考向1| 鸦片战争
材料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解读:
明主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找关键“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商务”“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得结论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问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理由是什么?其主要目的何在?
提示:理由:中国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主要目的:保护鸦片贸易,迫使中国开放更多港口,与中国发展商务,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考向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材料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州)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中美《望厦条约》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

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英、法、美)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

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解读:列强提出“修约”要求是19世纪中期欧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及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欧美经济政治形势变化下的产物。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与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

提示:提出“修约”要求的原因:工业革命扩展,英国等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对华商品倾销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与中国地方官府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中美《望厦条约》中有关于双方协商修约的规定。

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中美《望厦条约》规定,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予遵守不得轻易改动;清政府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

考向3| 新思潮的萌发
材料一(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材料二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
的主张后,不禁感慨拍案:“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最后在日本出现了15个版本,价钱一路走高。

--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解读:
提主干《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境遇
抓关键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问津;在日本,《海国图志》被大量翻印,价格一路走高
析材料魏源等人的新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首倡,《海国图志》遭到中国守旧派的反对,却受到日本先进知识分子的欢迎,说明中日两国相比较,日本的社会变革基础好于中国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鸦片战争期间“开眼看世界”思想的认识。

提示:认识: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想,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但由于受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解答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和历史感悟能力。

(1)答好此类题目,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申出相应的启示。

启示往往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提炼启示必须言之有据。

(2)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二、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真题展示】【命题人揭秘】【阅卷人点评】
(2019·全国卷Ⅲ·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提取信息:“19世纪六七
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
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
式企业的做法”。


转换信息:“外国人的名
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
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
的影响,往往意味着拥有
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
之初的“护身符”。


联系知识:鸦片战争后,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
签订,外国列强在中国取
得了许多特权。

[失分1]对时空定位不清。

“资本输出”“民间设厂
高潮”这些历史现象主要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C两项。

[失分2]对关键信息理解
不到位。

“外国人将自己
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
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
也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
联系,排除C、D两项。

1.(2020.7·浙江选考·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D解析:由材料可知签署治外法权的条款,是清政府的权宜之计,他们错误地认为应该让“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自己管理自己,这既显示了清政府的宽宏大量,又减轻了管辖洋人的任务,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对包括
司法主权在内的近代国家主权的认识十分浅薄,所以D正确。

材料未涉及朝贡体制,A错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被逐步打破,而非清政府主动抛弃,B错误;材料表明清政府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C错误。

2.(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A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无法得出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排除。

3.(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D解析:根据“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
曲'”可知,中国官员利用国际法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维护自身利益,这表明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朝贡体系在当时遭到破坏,而不是解体,故B项错误;地方督抚有“上奏权”“建议权”,而外交决策权属于中央朝廷,故C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