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2.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C.铜的密度是8.9 ×103kg/m3,表示1 m3铜的质量为8.9×103kg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3.将复写纸夹在两张白纸之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分别取两个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相同铝质易拉罐压在纸上。

一段时间后,发现纸上留下痕迹的颜色深浅不同。

该现象说明()
A.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D.分子间有空隙
4.一架天平的量程是0~200 g,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质量约为150 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 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
A.100 g↓、20 g↓、20 g↓、5 g↓
B.100 g↓、50 g↓↑、20 g↓、20 g↓、5 g↓
C.100 g↓、50 g↓↑、20 g↓、20 g↓、10 g↓↑、5 g↓
D.50 g↓、100 g↓、50 g↑、20 g↓、20 g↓、5 g↓
5.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酒精挥发
B.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氯气有毒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水在降温时会结冰
D.蜡烛受热熔化;液氧是淡蓝色的液体
6.如图为某晶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其中该晶体()
A.熔化过程为图像中的FG段
B.熔化过程为图像中的EF段
C.凝固时的温度为55 ℃
D.熔化过程经历了5分钟
7.南极气温常低于-20 ℃,至少半年无阳光。

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川也慢慢变少,这是()
A.汽化现象B.蒸发现象
C.升华现象D.凝华现象
8.如图为水三态变化时的粒子示意图,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状态甲时,其体积和形状不随容器改变
B.状态乙是水蒸气
C.蒸发是由状态丙转变成状态乙的现象
D.由状态乙转变成状态甲时,需吸收热量
9.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偏右一点,此时应()
A.增加砝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B.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重新平衡
C.向左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D.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重新平衡
10.星期天,小林同学在父母的协助下,从早上6:00开始每隔半小时分别对他家附近的气温和一个深池里的水温进行测量,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成温度—时刻图线,如图所示。

则可以判断()
A.甲是“气温”图线,乙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大
B.甲是“气温”图线,乙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小
C.甲是“水温”图线,乙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大
D.甲是“水温”图线,乙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小
11.家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和烯烃系列的混合物,在1标准大气压下各成分的沸点如下表所示。

常温下液化石油气很难用尽,瓶内常有残留物,该残留物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物质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乙烯丙烯丁烯戊烯沸点/℃-161.7 -88.6 -42.2 -0.5 36.1 -102.4 -47.7 -6.5 30.1
A.甲烷、乙烷B.丁烷、丁烯C.戊烷、戊烯D.丙烷、丙烯
12.如图所示,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

开水倒入这种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

“神奇物质”在55 ℃()
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3.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A.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
B.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C.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D.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
14.某钢瓶内氧气的密度为8 kg/m3,一次气焊用去其中的1
4,则钢瓶内剩余氧气
的密度为()
A.8 kg/m3B.6 kg/m3 C.4 kg/m3D.2 kg/m3
15.下列事例没有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是()
A.热水袋用水来取暖
B.夏天中午洒水车洒水降温
C.初春夜晚要向稻田中灌水
D.城市建造人工湖来调节气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6.氯气是工业生产中的一种原料,下列各项均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其中属于氯气物理性质描述的是________(填代号,下同);属于氯气化学性质描述的是________;既有物理性质描述又有化学性质描述的是________。

A.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呈绿色、有刺激气味;
B.氯气在1.01×105Pa时冷却到-34.6 ℃时会变成液态氯,继续冷却到-101 ℃时又会变成固态氯;
C.红热的铜丝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这是氯化铜的固体小颗粒);
D.氢气也能在氯气中燃烧,火焰呈苍白色,生成氯化氢;
E.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溶解的氯气中有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17.液体表面部分分子挣脱其他分子的束缚,逃逸到空气中,这是蒸发的微观本质;同样,固体表面分子也可以逃逸到空气中,这是升华的微观本质;把糖块放进水中,糖分子会跑到水分子的间隙中去,这是溶解的微观本质。

由此看来,上述三种现象有着相同的微观本质,因此可以用一个更具概括性的名词来表示这一类现象,即三者同属__________现象。

通过上述三种人眼可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微观世界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是________(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此横线上)。

A.静止的
B.运动的
C.做加速运动
D.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18.小林把地沟油和菜籽油放进冰箱进行鉴别。

当温度都降到8 ℃时,变为固态的是地沟油,保持液态的是菜籽油。

这种鉴别方法的依据是地沟油的__________比菜籽油的高。

若相同条件下质量相等的两种油降温的幅度不同,则说明这两种油的__________不同。

19.“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对于前一句,从科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

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体积分别为V1、V2的水和酒精混合,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V总________(填“<”“=”或“>”)V1+V2,这一实验表明液体分子间有________,混合液体的质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如图表示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

从图中可知:
(1)A表示物质的密度是__________ kg/m3。

(2)斜线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______(填科学量名称)。

22.如图甲所示,在金属框架的A、B间系一个棉线圈,先使金属框架布满肥皂膜,然后将P和Q两部分肥皂膜刺破,棉线圈的形状将转变为图乙中的______(填字母编号);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引起的。

23.从冰箱里取出一袋冰冻的汤圆,放进碟子后置于电子秤上,每隔20分钟记录示数如下:
放置时间/分0 20 40 60 80 100 120 质量/克622.5 626.5 631.5 633 635 635 635
(1)从上表的数据中,你看到了冰冻汤圆质量变化的什么趋势?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现有一种人工制成的膜,为探究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用铁架台、烧杯、由这种膜做成的袋子、细棉线、1 %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等物品,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碘能使淀粉变蓝,这是碘的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如果实验结果是袋子内外液体均不变蓝,则表明淀粉和碘均不能透过该膜;
如果袋子内液体变蓝,袋外碘溶液不变蓝,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图所示,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再慢慢加满染成红色的酒精(酒精的密度
小于水的密度),然后塞上带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并使红色的酒精充满细玻璃管,静置足够长时间后,整个装置会变成均匀的红色。

(1)上述现象反映的是液体的__________现象,从微观(分子)角度可解释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给试管适当升高温度,则整个装置变成均匀的红色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计细玻璃管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使现象更明显,更
容易观察。

26.一辆轿车外壳用钢板制作时需要钢250 kg,若保持厚度不变,改用密度为钢
的1
10的工程塑料制作,可使轿车质量减少______kg,为了保证外壳强度不变,
塑料件的厚度应为钢板的2倍,这样仍可使轿车的质量减少______kg。

27.一水杯装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后,结满了冰,且冰面正好与杯口相平,此时水杯与冰的总质量为22 g,当冰全部熔化后,需向杯中加2 mL水,使水面正好与杯口相平,则水杯的容积为________,杯的质量为________。

(冰的密度=0.9 g/cm3,水的密度=1 g/cm3)
28.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在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__(填“固态”“液态”
或“固液共存状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30题(5)2分,其余每空1.5分,共26分]
29.学习了分子的知识后,小明对分子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的质量有关系吗?
假设猜想:
①分子的质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已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
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②氨气分子的质量比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小。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实验现象:c处产生白烟较多。

解释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小明在完成上述实验后,还想研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他将等量品红(一种红色液体)分别滴入到等量热水和冷水中,其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实验过程冷水热水开始红色扩散较慢红色扩散较快长久放置最终均成为红色、均匀、透明液体
依据此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以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横梁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
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 (填“左”或“右”)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克,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
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____克,则这种酱油的密度为________千克/米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

于是小
华添加了两个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将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计算酱油的密度:ρ=m2-m0
m1-m0
ρ水(水的密度为ρ水)。

(5)小明针对(4)中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认为小华设计的操作过程有不妥
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在学习了比热的相关知识后,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______。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未知液体D.盛放水和未知液体的容器相同
(2)本实验过程中,吸收热量多少可以由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当水和未知
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我们可以比较它们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它们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上述采用的科学方法均为________。

32.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__(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
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

(3)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________(填“C”或“D”)图。

33.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

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制成悬浮液,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

这些小颗粒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

(1)布朗运动是________运动。

A.分子B.原子C.电子D.花粉小颗粒
(2)布朗运动实质上是反映了________(填“个别”或“所有”)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
的。

四、解答题(34题2分,35题3分,36题7分,共12分)
34.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小明给烧杯中的水进行加热,每隔一定的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并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24分钟之后,水的温度始终维持在如图所示的温度不变,也没有出现沸腾现象,但烧杯中的水却在不断地减少。

老师建议小明在烧杯上盖一张硬纸片进行实验。

小明发现加盖硬纸片后,水温很快升高,且出现了沸腾现象,烧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画线部分的现象做出解释。

35.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

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请根据上述材料,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在上述材料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体积是20 cm3的铜球,质量是89 g,求:
(1)此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2)若是空心的,空心体积是多大?
(3)若将空心部分铸满铝,这个球的质量是多少?(ρ铜=8.9×103kg/m3,ρ铝=
2.7×103 kg/m3)
答案
一、1.D2.C
3.A点拨:盛有热水的易拉罐下的复写纸温度比较高,其分子运动比较剧烈,所以纸上的颜色比较深;故选项A正确。

4.C点拨:加减砝码应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先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然后确定起始所加的最大砝码;二是砝码由大到小添加,在砝码无法使天平平衡的前提下移动游码;三是天平平衡后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示数作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所以答案应该是C。

很多人会选择B,认为加50克砝码时太大,因此加两个20克以后就不能加10克砝码了。

在操作过程中违反了砝码由大到小添加和每加一次砝码不需要去加砝码总质量二条。

5.C点拨: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酒精挥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氯气有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水在降温时会结冰,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蜡烛受热熔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液氧是淡蓝色的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C。

6.B点拨:BC段是凝固过程,EF是熔化过程,凝固点是45 ℃,熔化过程经历了4分钟。

7.C
8.A点拨:状态甲是固态,状态乙是液态,状态丙是气态。

9.C
10.A点拨: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大,在相同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空气的温度变化明显,所以甲是气温。

11.C
12.D点拨:这种晶体能使水温在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这种晶体的熔点为55 ℃,所以55 ℃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所以A、B、C 项是错误的,D项正确。

13.B 点拨: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所以瓶内气压比外界高,瓶内水的沸
点比烧杯内的沸点高。

即使瓶内的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瓶内的水也只能达到沸点而不能沸腾。

14.B 点拨:因为氧气瓶的容积不变,当瓶内氧气用去14后,体积不变,质量
减少14,质量是原来的34,由ρ=m V 可知,瓶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34,即钢瓶内氧气的密度为6 kg/m3。

故选B 。

15.B
二、16.AB ;CD ;E 点拨: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但是溶于水包括了
与水反应和不反应,如果发生反应就既有物理性质描述又有化学性质描述了。

17.扩散;B 点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是扩散现象;通过上述三种人
眼可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微观世界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状态是运动和静止,由分析可知,分子是运动的,故选B 。

18.凝固点;比热容
19.运动速度;升高;分子间有引力
20.<;空隙;不变 点拨: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存
在空隙。

混合液体的物质多少并没有发生变化,则质量不变。

21.(1)4×103 (2)质量
22.(C);分子间存在引力 点拨:这是由于分子引力的作用,分子引力作用的
结果使液体的表面积趋于最小,如图乙中(C)时液体的表面积最小。

23.(1)先增加后不变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或者液化附着在汤圆上
24.(1)化学
(2)碘可以透过该膜,而淀粉不能透过该膜
25.(1)扩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把微小的变化放大
26.225;200
27.20 mL;4 g 点拨:这杯水和冰的体积相差2 mL,则m
ρ冰-
m
ρ水=2 mL ,可
以求出冰或者水的质量,从而求出水杯的容积和杯的质量。

28.240;固液共存状态;不变点拨:由图像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240 ℃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240 ℃;在第10 min时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并且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三、29.分子的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分子的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温
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0.(1)左(2)47;1.175×103(3)偏大
(5)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这个烧杯的质量不一定正好与盛满水的烧杯质量
相同
31.(1)B(2)加热的时间长短;升高的温度;转换法
点拨: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不影响酒精灯的火焰,所以是多余的。

32.(1)B(2)68(3)C
点拨:仪器的组装顺序是自左向右,自下而上。

33.(1)D(2)所有
四、34.随着水温升高,水与外界温差增大,水向外散失热量增多,同时水的蒸
发加快,带走的热量增多。

当水通过加热吸收的热量与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相等时,水温不变。

因为蒸发一直在持续,所以水量会减少。

而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水不会沸腾。

35.空气湿润;气温在0 ℃以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
10 ℃,也不会出现霜
36.解:(1)由ρ=m
V得,89 g铜的体积V铜=
m 铜
ρ铜=
89 g
8.9 g/cm3=10 cm
3,因V


V铜,所以,铜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球-V铜=20 cm3-10 cm3=10 cm3。

(3)将空心部分铸满铝时,铝的质量m铝=ρ铝V铝=2.7 g/cm3×10 cm3=27 g,
铸满铝后的总质量m=m
铜+m

=89 g+27 g=116 g。

点拨:(1)根据密度公式变形V=m
ρ求出实际铜的体积,再与铜球的实际体积
(20 cm3)相比较,如果相等,则是实心的,如果铜的体积小于球的体积,则
是空心的。

(2)用铜球的实际体积减去铜的体积就是空心部分的体积。

(3)空心部分的体积即为铸满铝的体积,利用m=ρV即可求出空心部分铝的质量,铜球的质量和铝的质量之和即为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