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期末考试0882《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机考试题及答案(第4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开期末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机考试题及答案(第4套) (试卷号0882,整套相同,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
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
要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故事新编》中《铸剑》表达了嫉恶如仇、反抗权势,不惜与之同归于尽的愤怒之情。

请问,你怎样看《铸剑》的复仇精神?
2、《边城》是沈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在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老(二儿子)傩送的短暂接触中,任由自己萌生出爱意,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得知团总想要与有碾房作陪嫁的人家打亲家之后,也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

在她天真纯洁的心灵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

在作者眼中,翠翠对爱情的要求越是大胆,就越纯真而美丽。

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

可以说,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

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翠翠的认识和评价。

(试题分值:100分)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A、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

(扣10-30分)
B、论述不清晰或不明确。

(扣10-30分)
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

(扣10分)
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

(扣10分)
E、有错别字或病句。

(扣5分,最多扣分不超过10分)
1、答:《铸剑》无疑写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关于复仇,鲁迅先生曾多次写到,比如《野草》中的《复仇》、《复仇(其二)》以及他去世前不久所写的《女吊》等,这些里面写到了鲁迅先生一贯所关注的民众的麻木以及一种伟大的复仇精神。

我们将看到,《铸剑》所写的既有与以上几篇相似的地方,更有不同的地方,显示了鲁迅先生对复仇这一主题更深入的思考。

《铸剑》的“故事”是“古已有之”,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过它的出处。

而与《铸剑》中故事的年代几乎同时还有一个伟大的复仇的故事: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慷慨。

然而这个故事中却根本没有荆轲刺秦王中的那种悲壮高歌、快意恩仇之感,读完全文,感觉不到一种伟大的复仇的快意,相反倒仿佛若有所失。

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最初于1927年4月、5月发表在《莽原》上,题为《眉间尺》,1932年在编入作者《自选集》时改为《铸剑》。

这一改动
无疑是有原因的,从改动前后的对比来看,应该是为了突出“铸剑”或“剑”;然而在作品中“铸剑”却并不是主要内容,相反这是一个典型的复仇的故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弥合呢?我认为,这里的“剑”当然也指物体的剑,但更指的是“精神之剑”即“复仇意志”,而“铸剑”也就是“铸造”复仇意志。

干将铸造了这两把剑,同时也就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这两把剑最后毁灭了眉间尺、黑色人和王,而实际上毁灭他们的却是复仇的意志,是仇恨。

人铸造了仇恨,然后又亲手用这种仇恨毁灭了自己。

所以我认为,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作者的过人之处:在这篇小说里,他不仅宣扬了一种复仇精神,号召人们去行动;同时还对这种复仇与行动进行反思与置疑,因为这种对象性复仇在毁灭对象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并且毁灭自己的不是对手,而正是自己的复仇意志,或者说仇恨本身,而复仇的意义却难以真正确立,复仇最终成了抽象的行动,没有意义。

2、答:《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在《边城》中沈从文不仅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湘西人,而且以独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湘西风景和风俗。

沈从文用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他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出色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是《边城》的重要艺术特色。

小说中,作者以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的性格和
内心的隐秘。

翠翠的父母是一对不被世俗所认可的情侣,他们偷食禁果后相继殉情而死。

失去父母的翠翠从未有过母爱,也没有同龄的女性玩伴,更没有闲暇时、苦闷时说说悄悄话的好姐妹,常年累月感受到的只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和河风。

爷爷可以给她生活上的慰藉,可女孩子的心思却无人理解,所以翠翠敏感脆弱、孤独忧伤。

心理孤独的她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落得亲人离去,爱情消失,孤独凄苦。

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她不敢主动表露自己的心思,爱情垂青于她,但还未让她来得及品尝这杯美酒时,一切却终成泡影,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似乎也走上了这条爱情的不归路。

其实,翠翠爱情悲剧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虎视眈眈的碾坊、剪不断理还乱的封建宗法关系、已露头绪的势利化的价值取向、善意的误会和并非善意的传言,由外在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可抗拒的天灾,相反,它是由当事人的自我主体性太微弱而引发的爱情责任事故。

不管是翠翠还是老船工抑或是傩送,都没有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形成自我主体性,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主体意识增强一些,翠翠的爱情悲剧就不会发生。

直到小说结尾,她还在等待,尽管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

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哭了一个夜晚。

边城以其特有的妩媚和柔美孕育了翠翠。

边城的山教会了她坚强,边城的水赋予了她柔美,边城的人传承了她淳朴。

但闭塞的生存环境让她思想守旧,单一的人际关系使她孤独忧郁,自己的胆小怯懦让她与爱情失之交臂。

最终翠翠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作永无尽期的等待!小说以此为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但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