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11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议用时:20分钟)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1、2题。
1。
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2。
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
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解析】1选A,2选D。
第1题,从图中的框图联系分析,由于人类控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判断①—C,②—A,③-D,④-B。
第2题,A、B、C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
(2017·岳阳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
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
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4.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B。
1990~1995年
C.1995~2000年D。
2000~2005年
【解析】3选B,4选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85年到1995年,环境污染指数在下降,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在降低,但数值仍较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经济发展指数上升;资源能源消耗的指
数依然比较高,且经济发展指数较低,因此人地关系并没有协调发展.第4题,从图中看,1985年到1990年之间,环境污染指数在下降,但是能源资源的消耗指数比较高;1990年到1995年环境污染指数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指数较高,经济发展指数较低;1995年到2000年,环境污染指数较低,资源能源消耗指数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是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2000年到2005年,环境污染指数不断提高。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据此回答5、6题.
5。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
集聚生产D。
清洁生产
6。
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
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
C。
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
【解析】5选D,6选B.第5题,从材料中可知,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可将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变废为宝,可能产生清洁生产。
第6题,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会带来大气污染,因此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
【加固训练】
下图为水资源—能源关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判断()
①电力供应离不开水资源
②经济越发展,能源需求越大,将导致水资源更加紧缺
③水资源是山西能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④水资源和能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气候变化和水资源、能源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候变化对降水的时空分布不会产生影响
B。
能源生产和电力供应对气候影响不大
C.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D.气候变化影响可利用水资源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能源生产【解析】(1)选B,(2)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电力供应除水电外,还有火电、核电等;经济越发展,能源需求越大,将导致水资源更加紧缺;水资源是山西能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和能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第(2)题,气候变化对降水的时空分布会产生影响;能源生产和电力供应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污染气体等,对气候影响较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影响可利用水资源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能源
生产。
7。
读海南某橡胶产业园生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对应说明其在上图中的具体表现。
(2)此产业园的生产模式有何优点?
【解析】第(1)题,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橡胶产业深加工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延长,生产部门增多,需要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废橡胶、废水等)的回收利用,使环境污染减少,维持了生态持续发展。
第(2)题,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其优点。
从经济方面分析,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都提高了经济效益;从社会方面分析,生产部门增多,增加了就业机会;从环境方面分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答案:(1)经济持续发展:橡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社会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生态持续发展:废弃物(废橡胶、废水等)的回收利用,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2)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加固训练】
(2017·信阳模拟)阅读青海省图(下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等级比例(%)1~
3级
4级5级6级
总面
积
(平方
千米)
1985年09.2652。
1338。
6111 172
1997年0048。
351.710 793
材料二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并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数据,B地草场退化的表现有草场总面
积减少和优质牧草减少.主要治理措施是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第(2)题,清洁生产模式的环境效益是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是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答案:(1)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建议用时:25分钟)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B。
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D。
环境文明时代
2。
甲、乙、丙、丁四个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B。
乙 C.丙D。
丁
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A。
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B.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C.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1选A,2选B,3选C。
第1题,原始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最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环境;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环境;环境文明时代,人类谋求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农业文明时代中比重最大的乙代表土地要素。
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应封山育林,合理采伐;温室气体减排,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退耕还林,合理放牧;倡导合理消费.
【加固训练】
亿利集团在库布齐沙漠的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中创建了独特的“库布齐模式”。
据图回答(1)、(2)题。
(1)库布齐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盆地地形气流闭塞
B。
滥砍乱伐,植被稀少
C。
高山环绕,水汽难以深入
D.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2)以下可以体现“库布齐模式”特点的是()
A。
科技引领,为技术导向型产业
B。
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
C.产业链长,附加值低,但生态效益好
D.以第三产业为主,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
【解析】(1)选D,(2)选B.第(1)题,由图可知,库布齐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易形成沙漠。
该地在黄河沿岸、内蒙古高原上,没有在盆地中;滥砍乱伐是人为原因;库布齐沙漠周围高山较少。
第(2)题,“库布齐模式”通过恢复植被来治理沙漠化,同时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制油业,因此“库布齐模式”的特点是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
该模式下的产业不是技术导向型产业;该模式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4、5题.
4.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
菌渣、沼渣、塘泥
5。
该村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
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C。
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解析】4选B,5选A。
第4题,由箭头指向可以看出,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
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有大田农业,发展畜禽养殖,进而发展食用菌和蚯蚓养殖,而且用畜禽粪便制取沼气,其废料又能还田,因此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江南丘陵地区发展此模式,既可缓解因其能源短缺引起的水土流失,又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2017·沧州模拟)2013~2014年度,国家林业局组织相关部门顺利完成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工作。
下表为荒漠化程度变化情况统计表,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荒漠化程度变化情况表(万hm2)
注:2009年相关数据为第四次监测结果;2014年相关数据为第五次监测结果。
6.2009~2014年期间,关于我国荒漠化变化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荒漠化程度呈现出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
B。
轻度荒漠化比例上升,但仍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比例下降
D.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减少
7.2009~2014年期间,下列关于我国北方沙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土壤风蚀状况呈减轻趋势
B.地表释尘量有所减少
C。
土壤的反射率有所提高
D。
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解析】6选D,7选C。
第6题,由表中信息可知,2009~2014年期间,我国中度、重度、极重度的荒漠化面积在逐渐减少,轻度荒漠
化的面积却在大量增加,说明治理起到一定作用,荒漠化程度呈现出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轻度荒漠化的面积是增加的,因此其所占的比例在上升,但面积最大的依然是中度荒漠化;极重度荒漠化的面积在逐渐减少,比例在下降;荒漠化的面积呈负增长,但减小的面积为121。
20 hm2,没有大幅度减少.第7题,由上题可知,我国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土壤风蚀状况呈减轻趋势,地表释尘量有所减少,土壤的反射率有所下降。
8。
(能力挑战题)下表是我国南方山区某县1966和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
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1)据表指出该县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原因。
(2)请为该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解析】第(1)题,仔细读表,与1966年相比,2013年时该地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下降、雨季地表径流增加、人口增加,可以
推测出我国南方山区该县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
主要的人为原因可能是人口增长过快和毁林开荒等。
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该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及控制人口数量等。
答案:(1)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 人口增长快;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等。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控制人口数量。
【加固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马尔默部长宣言》提出:“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我们所面临的就是通过促进具体表现为清洁生产战略的寿命周期来改变这些不可持续的方向。
”清洁生产主要是针对企业具体的制造过程,是独立公司的行业战略,要在更多的公司乃至一个地区使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应运而生。
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企业间主要废料交换流程示意图
(1)说出清洁生产包括的内容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含义。
(2)我国废旧电池的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你认为用生态工业
的观点如何解决废旧电池的危害问题。
(3)若上图中发电厂是我国秦山核电站,请你用生态工业的观点,说明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为理论知识。
第(2)、(3)题为生态工业观点的具体应用,将废弃物转变为资源,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答案:(1)内容: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 含义: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
(2)开发新技术,出台支持废旧电池处理企业的新政策,促使废旧电池的循环再利用,并形成产业化。
(3)核电站排放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流或是海洋中往往会给水体生物带来影响,引起大量生物死亡,鱼类失去生存条件;核电站用完的核废料要安全处理,以防有害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危害人体及其他生物。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