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刘毅
当前,中医回归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

因此,中医传统尤其是经方的认识和学习越发显得迫在眉睫。

本次课程主要介绍经方的基本概念和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一、经方体系的介绍
(一)经方的来源
经方就是古方,主要指汉唐以前的方剂,以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为代表。

时方,是指宋元以后的方剂,也指近代医生师承授受的常规方、流行方、通套方。

(二)经方与时方的区别
方剂形成上的远近之别;药物组成上的多寡之别;在药物选择上的峻缓之别;在适应证上的隐显之别;在方剂结构上的松紧之别;在研究方法上的证机之别。

(三)方证体系
方:主要是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还包括了后世疗效确切的后世经典方及经验方,如温胆汤,血府逐瘀汤,防风通圣散等等。

证:“症状”、“症候群”,是“依诊察所得证据而治”。

概而言之,证是证据、证实、证验。

方证:以方为名的证,具有经验性,实证性,独特性。

完整的方证,包含人和病的因素,方——病——人三者有机的结合便构成了方证基本框架。

方证相应的三种情况:1.专方治病:狐惑病与甘草泻心汤,淋家与猪苓汤。

2.通方治人:桂枝汤强壮,炙甘草汤止血留人。

3.既治病又治人: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于“骨弱肌肤盛”的“尊荣人”出现的“血痹”这种疾病。

(四)经方体质及相关皮肤病
经方体质简称药人,即中药及方剂相关体质。

《伤寒杂病论》中体质学思想:如尊荣人,失精家,亡血家,支饮家,中寒家,湿家,呕家,冒家,淋家,疮家,汗家等。

西医治人的病, 而中医治病的人,病人的临床表现除了症状以外,肤色、舌、脉、腹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临床资料。

常见的有麻黄体质、桂枝体质、柴胡体质等。

经方体质为皮肤病的治疗可以提供参考意义。

二、中医皮肤病诊疗流程
(一)中医病因病机
皮肤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

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脏腑损伤。

其病机主要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

(二)五诊合参
1.望诊
皮损辨证:
形态:丘疹、斑疹、风团、渗出、糜烂;分布:散在、密集、浸润;经络辨证:阴阳、背腹、内外。

体质辨人、舌诊辨证。

(1).斑疹常分为红斑、紫斑、白斑及黑斑等。

红斑大多为热邪所引起,若红斑压之褪色为血热或血瘀,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白斑多因气滞或气血失和而引起;黑斑则由肝气郁结,血液瘀滞或脾阴不足,气血不能润泽,或肾水不足,水亏火旺所致。

(2).丘疹为局限性高出皮面的坚实隆起,斑疹、丘疹同时并见称斑丘疹。

急性者其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慢性者呈正常皮色或深暗色,为气滞或血瘀。

2.问诊:瘙痒:加重因素:遇热、遇冷、遇风;发病时段:白天、入夜、凌晨
3.参考西医诊断:
大多数西医诊断可以对应单一中医证型。

血热证:银屑病、玫瑰糠疹、老年皮肤瘙痒证。

湿热证:湿疹、带状疱疹、痤疮。

风湿证:痒疹、扁平苔癣。

风热证:颜面再发性皮炎、激素后遗症性皮炎。

三、经方验案
(一)乌梅丸案
朱某,男,42岁。

因全身风团瘙痒反复发作10个月于门诊就诊。

患者于10月前无明显诱因小腿出现风团,剧烈瘙痒,迅速蔓延及全身,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心慌,遂到我院急诊科抢救治疗,急诊科诊断为“急性荨麻
疹”,给与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病情缓解。

10个月以来每天凌晨3点左右出现上述病情,并多次到我院急诊科、市急救中心抢救治疗。

现每天服用依巴斯汀10mg,2/日、左西替利嗪5mg,2/日、酮替芬10mg,1/日。

可以控制到每晚少量风团发作,但是呼吸困难、心慌胸闷时轻时重。

中医查体:舌淡胖苔薄白,双脉弦长,尺脉沉弱
辨证分析:肾气不足,每日凌晨肝阳妄动,肾气难以收敛导致肝阳扰动皮肤营卫,造成风团瘙痒。

治则:温阳益肾,敛肝平阳
方药:细辛6肉桂10 制附片20 乌梅40
党参15 白芍20 当归15 山萸肉20
黄连5黄柏15 白蒺藜20 首乌20
本案属于本虚标实之病。

舌淡苔薄白,双脉弦长、尺脉沉弱。

此舌脉为肾虚肝旺的表现。

皮损由下肢首发,发作时间为凌晨,此亦为肾虚的表现。

合并皮损表现和舌脉表现,一起参考,分析为此乃肾气不足,每日凌晨阳气初发,肝阳妄动,肾气难以收敛导致肝阳上扰,皮肤营卫失调,造成风团瘙痒。

治以温阳益肾,敛肝平阳。

(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案
赵某,女性,20岁,我院门诊。

初诊(2012年11月25日):主述面部起红色斑疹,伴瘙痒2月。

患者2个月前因外用某化妆品出现瘙痒、潮红,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化妆品皮炎,给予抗过敏治疗,瘙痒减轻,但一直未彻底消除,2个月来反复加重。

现红斑疹偏干燥,无明显脱屑,日晒后即加重。

自觉热气上冒头面,手足冰冷、汗多,大便不干。

舌淡暗苔润,脉沉细。

诊为面风。

辨为脾虚水饮挟热上逆,治以健脾利水,处方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

处方:
茯苓10g,肉桂3g,五味子5g,干姜5g
细辛3g,法夏10g,杏仁10g,大黄2g
炙甘草5g。

7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2月1日)药后红斑疹明显消退,瘙痒消失,热气上冒感亦减轻。

守方继服4剂巩固而愈。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小青龙汤下已”后诸变症而来。

若水饮上逆,小便难而时复冒,即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冲逆;若寒饮复甚,更咳胸满者,与苓甘五味姜辛汤驱其寒饮;若兼呕,加半夏;兼浮肿,加杏仁;“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此寒饮内停,郁久化热,热上冲而呈面赤如醉之状。

皮肤病中若既见面部红斑、有热上冲面、面部烘热,又见舌淡、苔润滑或水滑等水饮内停之象,即可考虑此方,有迅速缓解之效。

四、总结
经方的应用还需要符合脏腑阴阳辨证原则。

经方还需还原到皮肤上方可治疗皮肤病。

经方可以结合时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