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电图诊断【111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性传导障碍
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
阻滞在心房到心室之间(希氏束以上)的传导系统 1、I 度房室传导阻滞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 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型) •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扑动(呈2∶1下传)
心房颤动
快速房颤
室颤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
早搏: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源异常
主动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心 律 失
异位心律
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

生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阻滞:分3度
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

生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阻滞:分3度
激动传 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1. 窦性P波:I、II、aVF↑, aVR↓
2. 频率:60~100次/分钟 3. P-R间期:0.12~0.20s 4. P-P间距相差<0.12s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
早搏: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源异常
主动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心 律 失
异位心律
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

生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阻滞:分3度
激动传 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
常见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定 准 电 压
10mm/mV
0.5mV
走纸速度 25mm/s
0.04s 0.1mV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0.04s 0.1mV
走纸速度 25mm/s
肢体导联
除、复极与电偶、向量学说:
Na+内流
K+外

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连续3个或以上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时限0.12s;
心室率140~220次/分钟,节律略不规则; 继发ST-T改变;
V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3. III度AVB(完全性):
(1) 所有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出现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QRS宽大,频率20-40次/分; 交界性逸搏:….正常,……40-60次/分;
(2)P与QRS无关,房率大于室率(房室分离)
I 度AVB Ⅱ 度I型AVB Ⅱ 度Ⅱ 型AVB Ⅲ 度AVB
I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7s)
1.突然发生突然终止。
2.心率快而绝对整齐(同导联中R-R间期相差<0.01s),一 般为160~250次/分。
3.QRS波群形态正常
4.有房性P波者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有逆性P波者为 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P波形态不清楚者为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临床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情绪激动、 过量烟酒、劳累、精神紧张时,也可见于风心病(二窄)、 甲亢、预激综合征(W-P-W)。
• 肢体导联QRS振幅(R+S)≧0.5mV 或者胸导联 QRS振幅(R+S)≧0.8mV
(四)ST段
1. ST段压低 在任何导联中,ST段压低≦ 0.05mV
2. ST段抬高 肢体导联和V4~6 ≦ 0.1mV,V1~3 ≦ 0.3mV
(五)T波
1. 形态
上升支与下降支不对称,上肢长速度慢,下肢短速度快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
期前收缩(早搏)
• 房性
* *
• 房室交界性
• 室性
提前出现的P’波 QRS波提前,形态多正常 P’-R间期0.12s 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逆行P’波(QRS波群前、中、 后)
QRS波群提前,形态多正常
P’-R<0.12s或 R - P’ <0.20s 代偿间歇多完全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PVT
发 作 前
发 作 中
发 作 后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
早搏: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源异常
主动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心 律 失
异位心律
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

生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阻滞:分3度
激动传 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
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F”波 f 250-350 QRS波形态正常
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f”波 f>350 QRS波群形态正常 R-R间距绝对不等
心室扑动
P-QRS-T波不能分辩 代以正弦波
心室颤动
*心房颤动*
(三)QRS波群
1. 时间 0.06 ~ 0.10s 2. 形态 • 胸导联:V1~2R/S<1, V3~4R/S ≈ 1 ,V5~6R/S>1 • 肢体导联: QRS Ⅰ、Ⅱ、aVF↑, QRS aVR ↓ • Q波:时间<0.04s,振幅<同导联1/4R波
(三)QRS波群
3. 电压
• RV1≦1.0mV , RV5≦2.5mV RV1 + SV5≦1.2mV SV1 + RV5 ≦3.5(女)~ 4.0 mV (男) RaVR≦0.5mV , RaVL≦1.2mV ,RaVF≦2.0mV RI十RⅢ≦2.5mV
paroxysmal supre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连续3个或以上快速均齐的QRS波群(形态正常); • 心室率160~250次/分钟,节律绝对规则; P’ 波不易辨别; 继发ST-T改变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左束支传导阻滞
V1 、V2
V4、V5
QRS呈M样图形
QRS≥0.12S
QRS<0.12S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
早搏: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源异常
主动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心 律 失
异位心律
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V4~6大都为直立 Ⅲ、aVL、V1~3可以倒置、双向或平坦
3.形态 光滑呈圆钝状 4.时间 <0.12s 5.电压 肢导<0.25mV
胸导<0.20mV
(二)P-R间期
1. 正常值 0.12~ 0.20s 2. 意义: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
间 3. 与年龄、心率有关:心率快时间短
P-R间期
2. 方向
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3. 电压
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应高于同导联1/10 R波
(六)Q-T间期
1.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 与复极的全过程。
2.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密切关系, 心率增快,Q-T间期缩短,反之则延长。 校正Q-T间期,即Q-Tc≦0.44s。
(七)U波
各波段
心电活动
P波 最早出现较小的波,心房除极波 P-R段 心房开始复极到心室开始除极
P-R间期 P波与P-R段合计
QRS波群 左、右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 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条直线,代表 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
T波 心室快速复极的过程。
Q-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时间的测量
一 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
胸导:RV5>2.5;RV5+SV1>4.0
二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
胸导:RV1>1.0mV;RV1+SV5 > 1.05
左心室肥大
右心室肥大及心肌劳损
左心室肥大
正 常 心 电 图
左房肥大:(二尖辨型P)
P:时限增宽>0.12S;常双峰,峰距>0.04S
• 左房肥大 • P波时限0.16s。 • PⅠ、Ⅱ双峰,峰间距0.05s(>0.04s)。
右房肥大:
1. P高尖(肺型P波)PV≥0.25(肢)
2. Pt正常;
0.20(胸)
右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目测法 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判断
Ⅰ导联主波
Ⅲ导联主波
心电轴
向上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 向下
不偏 左偏 右偏 不确定
心电轴的测量



心电图看图思路
判断心率 是否整齐
心律整齐:正常心电图、窦速、窦 缓、室上速、心房心室肥厚、一度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梗、束支传
导阻滞
不整齐:房早、房颤、室早、室 速、室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生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阻滞:分3度
激动传 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
阵发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tachycardia
分类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阵发性室上 性心动过速 (PSVT)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ST段压低
心电图定位诊断
高侧
壁Ⅰ Ⅱ Ⅲ
下壁
aVR aVF aVL
V1V2 V3V4 V5V6
前间
前壁
前侧

广泛前壁

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塞
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包 炎
心包炎
观察导联 形状
完全性 不完全性
右束支传导阻滞
• V2~V4较清楚 • 正常人可无U波,明显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 振幅\时间:不应超过同导联T波, • 方向:直立
心电轴
定义:是由心脏除极所产生的电向量的综合方向。 左偏:正常的横位心脏(肥胖、腹水、妊娠等)、左室肥 大和左前分支阻滞等 右偏:正常的垂直位心脏和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
心电轴的测量
频率缓慢,一般<60 次/分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
早搏: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源异常
主动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心 律 失
异位心律
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

生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阻滞:分3度
激动传 导异常
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型)
*三度AVB*
典型表现:
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频率> QRS频率,PP间隔 与RR间隔各自规则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起搏心电图
刺激信号(脉冲信号)——又称“钉状”信号
II
• 二联律:一次正常心搏,一个早搏
• 三联律:二次正常心搏,一个早搏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
早搏: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源异常
主动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心 律 失
异位心律
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
1. 一度AVB:所有激动都能下传,P-R间期>0.20S;
二度AVB:部分激动不能下传; (1)莫氏I型(文氏现象):
P-R间期渐延长,直至QRS脱漏;如此周而复始;
(2)莫氏II型:
P-R间期固定(延长或正常),部分QRS脱漏;
➢选择波形比较清晰的导联 ➢波形起点内缘←→终点内缘
测量水平距离
(二)电压的测量
➢向上波,从等电位线上缘垂直量到波形的顶端 ➢向下波,从等电位线下缘垂直量到波形的最低处 ➢基线为T-P段
测量垂直距离
(一)P波
1.位置 一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 2.方向 Ⅰ、Ⅱ、 aVF直立,aVR倒置 窦性心律
激动传 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
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
心电图特点: 在长间歇后出现,属于被动节律 房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博心律、室性逸博心律 各部位异搏的波形特点与相应的早搏相似
室 性 早 搏
室 性 逸 搏
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心律
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逸搏心律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其他正常 •心率>100次/min 窦性心动过缓 •其他正常 •心率<60次/min 窦性心律不齐 •其他正常 •P-P间距不等,相差 > 0.12s 窦性停搏 •与 数长基 关间本 系歇的中窦见性不P到-PP间波距;无长公间倍歇
正常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博
窦 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