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6章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主张在儿童阶段的学习方式是通 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方式来学习的,学 习者是主动的个体。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 )是指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 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作出 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行为。
观察学习的本质是一个榜样化的过程。
第20页/共30页
21
知识库 波波玩偶实验
群体与权威 是影响被暗 示者心理的 两个主要因 素,它们也 是直接地或 间接地影响 人们心理健 康的重要因 素。
第19页/共30页
20
6.2 群体心理
6.2.6 模仿心理
概念
模仿的概念最初来源 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 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 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 得的:个体通过观察 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 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 念,并在以后用这种 编码信息指导行动。
调和者 折衷者 鼓励者 加速者
阻碍者 认可寻求者
统治者 回避者
第4页/共30页
5
6.1 群体概述
6.1.1 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角色同一性
角色知觉
role identity role perception
是指对一种角色 是指一个人对于
的态度与实际角 自己在某种环境
色行为的一致性。中应该做出什么
如果人们清楚地 样的行为反应的
认识到环境条件 认识和理解。行
需要他们做出重 为者做出某种行
大改变,他们就 为反应,是以他
能够迅速地变化 们对于别人希望
自己所扮演的角 他们怎样做的解
色。
释为基础的。
角色期待 role exception
是指别人认为你 在一个特定的情 境中应该做出什 么样的行为的反 应。处于某一群 体中的人,其行 为反应很大程度 上由当时所处的 背景决定。

6.3 群体影响
第2页/共30页
3
6.1 群体概述
6.1.1 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定义
领导
罗宾斯在《组织行为 学(第10版)》中 给群体(group) 的定义是:为了实现 某个特定的目标,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构成
角色
群体规模
群体规范
地位
群体结构的主要维 度
第11页/共30页
12
6.1 群体概述
6.1.4 群体的发展阶段模型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965年,组织行为学 家B W 塔克曼提出了 群体发展过程的五阶段 说。塔克曼认为,群体 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形成、震荡、规范、 执行和中止。在群体发 展的每一个阶段以及在 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 阶段的转折点上都面临 着群体解体的危险。
第3页/共30页
4
6.1 群体概述
6.1.1 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角色
任务导向角色 关系导向角色 自我导向角色
角色(role)原指演 员所扮演的某一特定 人物,后被社会心理 学家引入社会学和社 会心理学,是指人们 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 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 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 模式。
创新者—贡献者 信息寻求者 意见提出者 能量供应者
维度 领导者需求 领导者的指导 对领导者指导的容忍度 成员抵制力 规则与程序形成 决策时间
2人—7人 8人—12人



从少到中
从低到中


从低到中

从慢到中
从短到中

第8页/共30页
13人—16人 高
从中到多 高 高
从中到快 从中到长
9
6.1 群体概述
6.1.1 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群体构成 大多数群体活动需要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够 顺利进行。因此,对于群体构成的研究往往引入 性别、个性、观点、能力、视野和教育水平等变 量。 我们将群体成员在以上方面较为相近的群体称为 同质性群体,反之,则称为异质性群体。
第21页/共30页
6.3 群体影响
6.3.1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又称 社会促进,是指人在 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 ,工作表现比自己单 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是指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 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出 现“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现象。
角色冲突 role conflict
是指当个体面临 多种角色期待时, 服从一种角色的 要求就很难服从 另一种角色要求 的情境。
第5页/共30页
6
6.1 群体概述
6.1.1 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群体规范
群体中某个领导或有影响力 的人物所做的明确规定
群体规范(group norm)是指群体所 确立的,并为群体成 员共同接受和遵守的 行为标准、准则。每 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 规范,它是一个群体 能够保持一致的基本 因素,是群体结构当 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 。
避免对偏离的
恐惧
群体凝聚力
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 ; 由于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 性从众; 由群体的高凝聚力、个体期待与群 体规范一致等引起的从众行为则是 层次上更高的从众行为。
第15页/共30页
16
6.2 群体心理
6.2.3 服从心理
概念
服从与从众行为十分相似,即二者都是 由于外在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
第12页/共30页
13
6.1 群体概述
6.1.4 群体的发展阶段模型
第13页/共30页
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 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期 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 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 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 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 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 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 引发的。
14
6.2 群体心理
第9页/共30页
10
6.1 群体概述
6.1.2 群体的种类
群体规模的 大小程度
群体是否 实际存在
构成群体的 原则和方式
大群体 小群体 假设群体 实际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第10页/共30页
11
6.1 群体概述
6.1.3 群体的功能
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力量 满足归属的需求和社会交往的需
求 满足责任感和成就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尊的需求 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 制约个体行为
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61 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 要实验。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 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关键作用。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 ,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 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 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 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 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 性行为。班杜拉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88%的 儿童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行为;8个月后, 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 力行为。
管理心理学--第6章
会计学
1
第6章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心理及影响
群体中会产生何种心理? 群体影响有哪些表现?
引导案例
传销群体的群体心理分析
第1页/共30页
2
如何
第6章 群体心理概述
6.1 群体概述


6.2 群体心理

第16页/共30页
17
6.2 群体心理
6.2.4 逆反心理
概念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 又叫控制心理,它是 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 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 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 时,行为客体产生的 反向心理活动。
具有明确的 针对性与否
定性
具有强烈的 主观体验性
具有浓厚的 感情色彩
第17页/共30页
逆反心理的特性
18
第22页/共30页
23
知识库 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 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 他让被试者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 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 ,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 时=1 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 为31英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 速为32 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 ,让被试者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 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知识库 心理抗拒理论
心理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布林认为,心理抗拒是指人们相信对自己行 为拥有控制权,因此当这种控制自由受到限 制时,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以保护 自己的自由。 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1)对自由的期望。对自由期望越高,心 理抗拒力量也越大。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只是受到威胁时 ,人们也会产生心理抗拒。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一项自由对自己 越重要,当其被剥夺时,心理抗拒也越大。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如果有影响 ,则心理抗拒会更强。
心理隔离
15
6.2 群体心理
6.2.2 从众心理
概念
从众(conformity) 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 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 倾向,是个体在群体 压力下在认知、判断 、信念与行为等方面 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 保持一致的现象,俗 称“随大流”,即个 体的意见和行为与群 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从众产生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服从又称依从或者顺 从(compliance) ,是指个体为了符合 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 赞许而表现出来的符 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但二者又有区别,区别就在于行为者的 内心是否出于自愿。在群体压力的作用 下,放弃自己原先的想法而去附和大家 的意见,这是从众。而在群体压力的作 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 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这是服从。
第23页/共30页
知识库 关于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的心理
机制 (1)优势反应强化说。这种学说是由罗伯特
·查荣克(R Zajonc)提出的。按照查荣克 的观点,他人的存在会使人们的动机水平增 加,从而强化人们的行为表现,出现促进熟 练工作成绩和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的现象。 (2)观众评价理论。戈夫曼最早提出了观众 评价理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 他人的评价,并且随着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的发展会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取赢得他 人对自己的好评价,就像每个人在这个社会 的大舞台上尽量扮演好他自己的角色,给别 人留下好印象。但是对于不同的人社会促进 的影响程度并不是一样的。这种评价水平的 提高主要取决于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对动 机的影响。
第24页/共30页
6.3 群体影响
6.3.2 去个体化
定义
去个体化( deindividuation) 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时 ,被群体的行为意识 和目标控制,失去大 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 价,难以意识到自己 的价值与行为,自我 控制能力严重下降, 从而加入群体中情绪 化的、冲动的行为的 现象。
匿名性 (anonym
第18页/共30页
6.2 群体心理
6.2.5 暗示心理
概念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 件下,人们对某种信 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 接受,并依此而做出 行为反应的过程。
暗示是一种 刺激,那些 能够引起被 暗示者反应 的刺激才是 暗示,不能 引起被暗示 者反应的刺 激便不能称 之为暗示。
暗示不是说 服,无须讲 道理,而是 一种直接或 间接的提示 。暗示主要 有直接暗示 和间接暗示 两种。
11612群体的种类6161群体规模的大小程度群体是否实际存在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大群体小群体假设群体实际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第10页共30页12613群体的功能6161满足归属的需求和社会交往的需满足责任感和成就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尊的需求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力量制约个体行为第11页共30页13614群体的发展阶段模型616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1965年组织行为学家塔克曼提出了群体发展过程的五阶段说
ity)
个体自我 意识功能 的下降
去个体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25页/共30页
26
6.3 群体影响
6.3.3 群体凝聚力
定义 群体凝聚力( group cohesiveness)又 称群体内聚力,是指 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 引、接纳,同时愿意 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 内在吸引力。包括群 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 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
私人友谊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群体规范的形成形

第6页/共30页
7
6.1 群体概述
6.1.1 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地位
地位可以是群体正式 给予的(即正式地位

地位(status)是 指别人对群体或群体 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 一种社会性界定。
也可以通过教育、年
龄、技能、经验等特
征而非正式地获得( 即非正式地位)
一个人的地位高 低通常可以用地
位符号(status
symbol)来判断
正式地位(formal status )主要与职权有关,非正 式地位(informal status) 主要与个体的威望有关。
第7页/共30页
8
6.1 群体概述
6.1.1 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曾被广泛地研究,主 要研究结果如下:
6.2.1 群体压力
概念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是指已经 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 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一 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促使成员与群体行为 保持一致。群体对个 体行为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群体压力而起作 用的。
理智讨 论
怀柔政 策
舆论压 力
对群体中的异议 者施加压力的方 式
第14页/共3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