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的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念北(1990.07—),男,北京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

1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1.1生态文明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之后的觉醒,是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相博弈后的权衡。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比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

只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科学发展才能落到实处,永续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1.2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它代表的是人类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内容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全部内容,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必然状态。

1.3基于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1.3.1生产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能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1.3.2乡风文明
进一步发展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村民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村组、村镇等的创建活动。

1.3.3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地推广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并且用沼气池的建设有效带动农村改厨、改厕等;加强村庄的合理规划以及人居环境的治理;引导帮助农民搞好农村污水、垃圾的处理,积极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

2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北京农村居民点现状2.1.1数量
2012年,北京市远郊行政村有3660个,隶属于10个区县的152个乡镇。

调查表明,农村居民点住户数集中于400户以下的存在,占存在总数的72.3%,96%的村民居住于1000户以下的农村居民点内。

2.1.2人口
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和农业人口有所减少,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增加。

2012年,北京市农村地区总人口将近720万人,其中,农村地区外来人口180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四十万人。

2.1.3用地
最近几年,农居点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占全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趋于下降。

其中,近郊农居点用地面积减少,远郊有所增加。

农居点用地中居住用地是主体部分,占农居点用地面积的92%。

在居住用地中,除了村民住房用地外,还有相当数量用于非村民居住。

2.2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现状2.2.1畜牧生产不规范
目前,北京山区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朝着规模养殖的方向发展,规
模化的养殖极其容易致使畜牧群生病,不仅降低了牲畜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同时对大量饲料的需求,在客观上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北京山区农村的种植业中也滥施农药,药瓶的乱扔、乱放等这都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2.2垃圾处理设施落后
北京山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少,无害化处理技术在村镇基本上也是空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本上处于“裸放”状态。

目前,虽然大部分乡村已经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但绝大多数不能够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村镇垃圾基本上是将生活垃圾简单堆放,或是采取人工收集、简易填埋、焚烧处理,没有密封装运,没有防火、防疫、防渗等配套设施,这种一放了之的处理形式在收集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对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有些甚至直接堆放在生活区、农田附近,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3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及根由2.3.1对建设生态文明社区的认识不足
国外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的认识比较深刻,也积累了了丰富的经验,生态环保意识始终贯穿全国上下建设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促进了全球生态环保城市的建设。

而我国在2009年才引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比国外整整迟了三十年,而且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建设生态环保城市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盲目性较强。

2.3.2缺乏相关政策的指导
由于从思想上没有对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没有相关的法规政策体系予以支持。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背景山区的村镇关于生态文明村镇的建设在政策制度上几乎是一篇空白,由于缺乏有力政策制度保障。

另外,在进行社区规划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划滞后,北京的大部分农村社区的发展规划中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其中,部分社区即使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其中,但内容大都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

2.3.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北京部分农村社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一,社区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很多社区甚至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致使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垃圾处理也跟不上社区的发展。

加之历史遗留问题,还有相当部分数量的乡镇企业存在,这些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比较弱,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第二,农业污染日益突出。

部分社区的农民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乱丢乱弃塑料包装、农膜引起的“白色污染”等对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基于生态文明的农村社区建设策略
3.1理论上的建设策略
3.1.1农村社区整体建设思路
在全球都在推行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也应当综合分析自身的经济、环境概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的整体思路以及方法: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并且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的消费行为。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北京山区农村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5个主要因素:发展
基于生态文明的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策略
刘念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北京10007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也取得一定进步,然而,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也走上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道路,这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为了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响应党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的号召,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社区已成为必然选择。

鉴于此,本文以北京山区农村社区的建设为例,在阐述生态文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农村社区建设现状,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农村社区建设策略,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北京山区
75
.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
界阶段、发展方式、资源禀赋、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

3.1.2北京山区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首先,总体目标。

生态文明的内涵超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可以依托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尽力使碳排放量达到最小化。

另外,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应当有效依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良好局面。

其次,阶段目标。

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阶段性的目标,第一阶段,建设典型的示范区,依据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纲要、规划等,合理规划、开发,既避免无序开发,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社区理念,奠定建设神态社区的基础。

第二阶段,普及推广在生态区建设中获得的经验、经营收货等,在北京整个山区范围内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路线,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社区的构建。

3.1.3促进农村社区能源清洁化发展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积极转变农村能源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全面推广节能灯、太阳能灯、太阳能公共浴室、太阳能灶的使用,利用畜牧业发展优势,加快生物质能源供应工程的建设。

节约能耗,扩大能源供给,构建农民收入提高、环境改善、能源良性循环的多赢局面。

3.2政策法规上的建设策略3.2.1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离开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生态文明的农村社区建设更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的支撑。

北京山区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综合性政策文件,首先,综合性的政策,例如《中共长沟镇委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长沟的意见》、《中共长沟镇委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社区的意见》等;其次,低碳产业发展类文件有《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再次,节能减排类法规文件,有《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长沟镇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等。

这些政策法规文件的制定,对长沟镇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社区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促进以及监督管理作用,北京其他乡镇可以借鉴长沟镇经验,以法规制度的形式保证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3.2.2在规划编制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社区的规划开发必须依靠科学分析以及准确把握发展优势,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开发规划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规划,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各个社区各自为战的编制规划,确保环境保护方案的切实可行。

生态环保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督促各镇编制社区开发规划,当然,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当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

另外,生态环保部门还应当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不足、意识不强的现状,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3实践中的建设策略
3.3.1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乡村社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制定、相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和社会低碳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宣传。

因此,政府应当抓紧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规划是促进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结合自身“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尽早制定中长期生态文明社区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战略导向。

同时,背景山区的乡村可以参照其他城镇的低碳发展战略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抓紧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

二是着手设立生态经济试验区,相关村镇可以先行创建低碳生态小城镇试点,探索小城镇间协同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尝试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推广,扩大影响。

同时对安排的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开发项目,从资金、技术、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

3.3.2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加快“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住向幸福家园集中,人口向城区和集镇集中”,不断优化城乡产业布局,释放产业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以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培植主导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强大的新农村建设经济支柱产业。

支持镇村用足用好人均亩产业用地指标,改造、新建一批商务楼宇和标准厂房,加快实施“镇村总部经济大楼五年建设计划”,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源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

壮大和发展镇村经济、增强镇村经济“造血功能”。

3.3.3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
与工业相比,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而且也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

为此,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社区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从“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至关重要。

第一,运用生物技术并发挥生物质能,推进无毒化肥和无毒农药的发展。

第二,推进农业的轻型化作业,把发展“低能耗”的农业机械与加快农业机械化结合起来。

第三,逐步推进数字化农业,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是一种极具发展潜能的农业模式。

以上措施能够有效保护农村社区的乡村环境,实现农业的低碳化和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4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渐凸现。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这一方净土的生态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鉴于此,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为广大农村开展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精神作为一种制度来引导社区经济和文化建设,使社区发展进入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状态。

[1]李凯中.农民组织化与农村社区治理[J].社会科学论坛,2006(24):70-74.[2]刘荣,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与对策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02):77-80.[3]殷琼.近年来各地乡村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03):28-30.
[4]赵煜.云南农村社区治理个案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8(04):128-129.
[5]黄大金.乡村社区化治理的基本路径[J].湖南农业科学,2010(11):140-143.[6]田晓峰.天水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1(12):07-09.
[责任编辑:陈双芹]
(上接第67页)院校对师资队伍实践技能的规定,努力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事关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发展和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课题。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6-06.
[2]朱育权,殷朝阳,刘国实,等.临床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03):54-55.
[3]戴又坚.加强诊断学教育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医学教育,2004,10
(05):51-53.
[4]何智辉,蒋云生,朱健玲,等.物理诊断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4(02):22-23.
[5]唐家荣.浅谈如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医学与社会,2006(09):53-54.
[6]薛惠平,陈佩,张艳萍,等.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10):907-908.
[7]邹阳春,王雯,梁金凤,等.论物理诊断学课程之信息处理教学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7(03):78-80.
[责任编辑:陈双芹]
76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