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历史的彷徨与愤怒——菲利普·罗斯《愤怒》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合集下载

将计就计的迷宫转向——菲利普·罗斯的非虚构小说的自传性策略解读

将计就计的迷宫转向——菲利普·罗斯的非虚构小说的自传性策略解读

第 2期








( 社



版)
Vo 1 . 1 5 No . 2
2 0 1 3年 6月
J o u na r l o f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s t s a n d T e l e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S o c i  ̄S c i e n c e )
基 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民航大学专项 “ 后现代 视阈 中流散身份 的惑 与解—— 菲利普 ・ 罗斯 ‘ 祖克曼 系列 ’ 作品研 究”
( Z XH 2 0 1 2 F 0 0 9)
第 2期
张建 萍 : 将计就计 的迷宫转 向
坦 白过 … …把 我 的作 品贴 上 ‘ 自传 ’ 或者 ‘ 坦
白’ 的标 签 在 读 者 界 导 致 了一 种 错 误 的 预 期 , 他们 会 既 定 自 己所 阅 读 到 的 都 是 自传 。 ” 儿 " 尽 管 罗 斯一 再 否 认 , 但 是 这 一 窘 境 似 乎 也 暗示 着 自己走 进 了文学 创作 的瓶 颈期 。 非虚 构小 说 的兴 盛 给罗 斯 的写 作 带来 了生 机, 他 开 始尝 试 用 这 种 方 式 进 行 创 作 。到 目前 为止 , 罗 斯 公 开 承 认 的 非 虚 构 小 说 有 四部 , 它
他早 年 凭 借 《 波 特 诺 伊 的 怨 诉 》( P o r t n o y’ s C o m p l a i n t ) 一举成 名后 , 其 笔 下 的人 物 常 与 罗 斯 本人 有着 相 似 的职 业 、 年龄 、 生活背景等等 , 因此读 者 认 为 他 总 是 用 文 笔 记 录 自 己生 活 最 真实 的状 态 , 并 始 终 在 以 自己 的生 活 为 故 事 蓝 本 进行 创 作 … 。正 如 同 大卫 ・ 布 劳诺 所 言 :

愤怒的公牛

愤怒的公牛

《愤怒的公牛》:毁灭与救赎基督山伯爵发布于:2007-08-13 22:34“他到底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

”——题记有节奏感的步伐,被战袍遮起的脸庞,强壮的身体,三根结实的缆绳围起的是一个桀骜的灵魂,背景是蒙胧的闪光灯与观众的呼喊,悠扬的配乐,慢镜头,连续出拳。

《愤怒的公牛》的以一种写意的手法开头,讲述的却是一个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故事。

Martin Scorsese以拳击手杰克·拉·莫塔(Jack La Motta,1949年世界中量级拳王)的一生为蓝本制作了这部电影史上的经典大作。

Jack La Motta出手敏捷,在拳坛被称作“愤怒的公牛”,由于不愿向黑手党低头,他始终无法获得拳王挑战的资格。

经历了数次挫折之后,他终于同意黑手党的安排,故意输掉一场比赛,以换取挑战拳王的资格。

在取得拳王称号后,La Motta的臆想症开始大肆发作,导致众叛亲离。

终于在看透拳击场上的名利追逐后,以故意输掉拳王宝座,而退出了拳击界。

退役后的拉莫塔开了一家夜总会,不久因为经营色情服务而入狱,La Motta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挫折之后,开始了他的救赎之旅。

全片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段落:摧毁、自我摧毁、救赎,分别以取得拳王宝座前、取得拳王宝座后、出狱后为分界点进行划分,层次感十分清晰。

《愤怒的公牛》作为一部传记片,用了大量的镜头对Jack La Motta的家庭、性格进行有力地刻画,拳击只是贯穿全片的一条时间线索,影片并没有对拳击场面进行长时间的拍摄,129分钟的片长,拳击场面就是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10分钟。

在这一点上M artin Scorsese处理得相当出色,他对传记片重点的把握水准可见一斑。

同样是拳击题材的传记片,《拳王阿里》就明显逊色多了,Michael mann在《拳王阿里》中力求真实再现当年的拳赛盛况,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观众与其观看影片中的拳赛,还不如去直接观看当年的实况录象。

承载历史真实的文学想象_论_愤怒_中的历史记忆书写_朴玉

承载历史真实的文学想象_论_愤怒_中的历史记忆书写_朴玉

美国文学专辑承载历史真实的文学想象—论《愤怒》中的历史记忆书写朴 玉内容提要: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中,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

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的自传性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中的无奈与愤懑。

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的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的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的“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的创作观。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愤怒》 历史 记忆作者简介:朴玉,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当代美国后9•11小说叙事伦理研究”(11YJC752014)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吉林省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2B40)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教外司留【2013】1792号)资助。

Title: Writing Historical Memories in Philip Roth’s IndignationABSTRACT: Indignation, one of Philip Roth’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 the post 9/11 era, is unique in its exquisite composition of memory texts. Roth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sense of helplessness in Marcus by way of the young man’s autobiographic memory as he lay dying in the 1950s. The novel also explores the extended impact of historical events on everyman’s life by dep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trauma of Marcus’s parents, especially his mother’s everlasting traumatic memory of her beloved son. It employs an anonymous heterodiegetic narrator to correct, as well as supplement, the unreliable memories of itscharacters, hereby bringing to light its historical truth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Keywords: Philip Roth, Indignation, history, memoryAuthor: Piao Yu <piaoyu@> is a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130012), specializing in Americanliterature.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一向以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存境遇的胁迫为重要主题,有关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愤怒》(Indignation, 2008)即为一例。

时代飞轮下的挣扎

时代飞轮下的挣扎

时代飞轮下的挣扎作者:任洁敏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0期摘要:《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作品,发表于一九三九年。

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一九六二年该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描写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小说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也是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名著。

本文拟从约翰·斯坦贝克的创作背景以及表现主题出发对其代表作《愤怒的葡萄》进行分析,意在指出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大背景之下,处于社会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暴露出美国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弊病,以及在这深刻的时代烙印之下,广大劳苦人民虽仍在困境中挣扎但依旧逆流挺进,勇敢生活,为生存而斗争。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经济大萧条一、引言2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使得失业与贫困成了最迫切的社会问题。

这是人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特殊历史转折时期,是美国社会、美国历史的巨大转折时期,同时也是美国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历程的一个巨变时期。

与此同时,30年代的作家们也一改20年代的文风,将笔触转向人人关心的社会问题。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成了人民的喉舌,揭露社会的不平与黑暗,展现贫苦劳动人民在这特殊时代下为生存而斗争,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也成为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创作主题。

这一时期美国众多作家,如多斯·帕索斯、詹姆斯·法雷尔、理查德·赖特等的笔下对此都有所反映。

但是约翰·斯坦贝克是他们中间最有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作者斯坦贝克在动笔写《愤怒的葡萄》之前,于1937年秋跟随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一起流浪到加利福尼亚,住在难民停宿场,同农民们一起劳动,目睹饥民的挣扎与斗争,体验他们的痛苦和绝望。

美国文坛活神话:菲利普·罗斯

美国文坛活神话:菲利普·罗斯
之 结 婚 的 女 巫 。 19 9 0年 , 罗 斯 与 交 往
他是 写 了镜子 里面 的 自己,文 学 如 同

年 过 去, 他仍 没有 能 够 获 奖 的迹 象 。
对 于文 学 奖 项 ,作 家 也 许 应 该 保 持 谦 逊 和 矜 持 的 态 度 ,但 是 罗 斯 却 丝 毫 不
种。 罗斯 在 访 谈 和 文 章 里 一 再 坚 称 他
的小 说创作 是纯 粹 的艺术 ,他在 自己
的 小 说 里 写 的 并 不 是 菲 利 普 ・ 斯, 罗
美国 所有 的文 学 奖项 ,被认 为是 “ 获 奖专业 户” 。近 日老牌纯文 学杂志 《 巴 黎 评论 》设 立 的 “ 朱鹩 荣誉 奖” 又颁 发给已7 7岁高龄 的罗斯 ,表彰他 “ 终 身 为文 学 艺术 所 作 的贡 献 ” 罗斯虽 。
_ l黛 黧 l ^ } 蕊 l 确 潮
历,应 和 了美 国 2 0世 纪 6 O年代 的性 解放运 动 ,主 人公波特 诺也 成为性 解 放 里程 碑 式的人物。 作品中大胆 直 接
的性 爱 描 写 激 起 了众 多 犹 太 人 的愤 怒 ,
年2 2 月 2日结婚 ,玛格丽 特以前结 过 财产分割上菇罗斯甚至还要求克莱尔
已 赢 得 如 此 多 的 文 学 奖 项 ,但 唯 一 尚 未 得 手 的 是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 虽 然 二 十
菲 利普 ・ 罗斯
但是 人们 却发现 他的 小说和 自传 之 间
的差 距并 没有他 宣称得 那么 大,尤其 是 在 对 照 阅 读 的 情 况 下 。 很 多事 情 既 是 罗 斯 的 生 活 , 也 是 他 的 小 说 ,读 者
对立的角度、 想法、 人物形 象或者文体 、 声调 来展示 生 活的 多面。就 这样 文 学 进 入了罗斯 的生 活,文 学 也成 了现 实

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男性气概

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男性气概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男性气概摘要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为杰出的犹太作家,其作品根植于现实,充满了对人生道路选择和对自我身份认识的理性哲思。

基于犹太人在美国的生存现状与困境,罗斯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男性气概,并在创作中将这种气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其作品成为继海明威之后渲染男性气概的典型。

本文以罗斯作品中的男性气概为轴心,分别从自我身份认同、自我解放以及对死亡的正视和无畏态度等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了男性气概在其作品中的种种体现,从而展现罗斯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男性气概身份认同自我解放死亡理性观念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有“纽瓦克的桂冠诗人”之美誉,1959年凭借小说《再见,哥伦布》一举成名,时至今日仍然深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赞赏。

在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罗斯共出版了三十多部小说,几乎摘得美国的所有文学大奖,并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之一。

康纳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概括罗斯的文学成就:“十年之前,我以为美国作家中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不是厄普代克便是罗斯。

今日我仍然相信罗斯是最有希望的一个。

我把他与贝娄、海明威、费兹杰罗、福克纳并列。

也许我说得过分了一些。

但是无论是在创作数量还是在作品质量方面,当今世界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身为一名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罗斯对旅居异国的茫然心理可谓是深有体会。

在创作中,他以生动的笔触艺术性地再现了美国的犹太人对于人生道路和自我身份的疑问与探索,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将男性气概融入到小说人物中,从而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答。

一男性气概之源泉——自我身份认同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普遍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

一方面,他们旅居异国难免会感受到强烈的陌生感、边缘感和局外感,因而他们极力否定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希望能够通过改变自我融入到美国社会之中,成为与普通美国人无异的社会成员。

涉过愤怒的海主要内容

涉过愤怒的海主要内容

涉过愤怒的海主要内容《涉过愤怒的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作品,于1952年出版。

此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呈现了人类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的勇敢与团结。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以越战海军曾担任过潜艇指挥官的主人公菲尔丁(Phil Tunney)为中心展开。

菲尔丁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朋友和战友,这使得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战争和暴力的厌恶和愤怒。

他认为战争不仅只是让人失去兄弟和亲人,更是导致人们失去人性的罪魁祸首。

菲尔丁得知了一支由美国和澳大利亚组成的部队要去执行一项危险的任务,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队伍。

这支部队的任务是潜入敌占领土窃取日军的情报。

菲尔丁希望通过这个任务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同时为自己和战友们取得一次胜利。

菲尔丁的队友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中有受过重伤的士兵,有失去亲人的人,也有在战争中受到精神创伤的人。

虽然队员们各自心理受伤,但他们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对敌人的愤怒,他们希望通过完成这个任务来为战争带来积极的改变。

在潜伏期间,菲尔丁和队友们经历了艰难的磨练和艰苦的战斗。

他们被日军发现并遭到猛烈的攻击,但他们依然坚持,用自己的努力保护情报的安全。

同时,在战斗过程中,队友们对彼此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默契,这种团结力和友情成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源泉。

《涉过愤怒的海》不仅仅是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痛苦,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菲尔丁认为,战争将人性剥夺得一干二净,每个人都是事实上的杀人机器。

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当人们面对这种恐怖和残暴时,是否能继续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性的光辉?菲尔丁和他的队友们最终完成了任务,成功地将情报带回美国。

然而,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人壮烈牺牲。

这让菲尔丁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战争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他认为没有比和平更宝贵的东西了。

《涉过愤怒的海》以其深刻而真实的战争描写和反战主题,成为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深入思考战争的本质和暴力的影响,以及希望和人性在极端环境中的坚持。

愤怒的公牛 影评

愤怒的公牛 影评

愤怒的公牛影评
《愤怒的公牛》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动画电影,它讲述了一
个关于勇气、坚持和友情的励志故事。

影片以西班牙斗牛士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费迪南多的成长经历,向观众传达了对自我的坚守和对
世界的理解。

首先,影片的动画制作非常精美,画面细腻,色彩鲜艳,场景
布置独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特别是在斗牛场的场景中,
角斗士们的搏斗和公牛的愤怒,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
激烈的氛围。

其次,影片的情节设计紧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热
血沸腾。

费迪南多作为一个温和的公牛,却被误认为是凶猛的斗牛士,被带到斗牛场上进行表演。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磨砺后,
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和勇气,拒绝了成为斗牛士的命运,选择
了回归自然。

这种对于内心真实的坚守和对友情的珍视,让人深受
触动。

最后,影片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

它呼吁人们要勇敢地坚守自
己的内心,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期待所左右。

同时,也强调了友情
和亲情的重要性,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这样的正能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总的来说,《愤怒的公牛》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动画电影,它不仅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让人在心灵上得到了滋养。

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孩子,这部电影都值得一看。

它会让你感受到勇气和温暖,给你带来一种积极的共鸣。

《愤怒》影评解说文案_那个压抑的年代令人愤怒——北美新片《愤怒》漫谈

《愤怒》影评解说文案_那个压抑的年代令人愤怒——北美新片《愤怒》漫谈

《愤怒》解说文案_那个压抑的年代令人愤怒——北美新片《愤怒》漫谈.美国剧情电影《愤怒》,于2016年上映,由詹姆士·沙姆斯导演,詹姆士·沙姆斯菲利普·罗斯编剧,影片讲述了影片改编自菲利普·罗斯200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名犹太裔男青年马科斯·梅思纳的苦闷与彷徨展开。

这部电影中文又名《青春躁郁》,小玄儿一度觉得该片抑郁的不行,后来买了本原著,看了半天,发现是原著小说的故事,导致了影片走向了年代故事的感觉,而不是青春爱情。

其中1950年的美国、朝鲜战争、共产党、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元素,才变得可以理解。

喜欢小众文艺的影迷们,一定会期待这部今年年初,从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走出来的佼佼者。

该片受到瞩目的原因,不仅仅是李安导演的御用编剧:詹姆斯·夏慕斯先生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童星男演员:罗根·勒曼回归大荧幕的作品,同时还是美国文坛巨匠:菲利普·罗斯,大约第十部被搬上银幕的作品。

除了2014年阿尔·帕西诺主演的《低入尘埃》,2003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人性污点》,更多追溯到1969年的《花落遗恨天》等等。

这些被搬上银幕的作品,虽然评分不高,但是都得到了大明星和大制作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我们还将看到菲利普·罗斯小说改编的电影《美国牧歌》,其中的明星阵容包括了《美国往事》里的女神:詹妮弗·康纳利,以及男演员:伊万·麦克格雷格。

2005年,菲利普·罗斯成为了“美国文库系列丛书”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堪称“文坛活神话”。

而这次的《愤怒》是1933年生人的菲利普·罗斯,在2008年时出版的作品,是他在79岁前(也就是他2012年封笔前)的倒数第三部作品。

菲利普·罗斯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发表了28部作品,而这部《愤怒》显然撰写于他晚期的第三阶段创作生涯。

不可靠叙述背后的伦理反思——论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愤怒》

不可靠叙述背后的伦理反思——论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愤怒》
叙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 1950 年朝鲜战 争爆发、马库斯上大学、父亲担忧三件事,这三件事 看似无关,实则三者间存在着隐形联系-“我的兄 弟姐妹,没有一个有高中以上学历,我父亲和他的三 个兄弟,连小学也没念完所以,马库斯能够接受 高等教育这件事对他们家人来说是件值得骄傲的
79
2021 年
荷泽学院学报
关键词:《愤怒》;不可靠叙述;伦理反思 中图分类号:1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103 (2021)03 -0078 -05
《愤怒》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发表于2008 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事, 时间定位于1950年的美国,表层上“我”(马库斯) 必须面对身为屠夫、曾经慈爱但现今比较狂躁的父 亲,躁动不安、不易拉近关系的室友们,无法有效沟 通的训导主任等;深层上是“我”(马库斯)及家人对 朝鲜战争的恐惧及作出的相应选择(好好读书以逃 离战场),小说以“我”(马库斯)死于朝鲜战场而告 终。大段的对话再现了马库斯和周围人的相处方式 及心理状态,“在社会现实的外衣之下隐藏着另外 一个现实,那是一种潜在的存在,它是一种尚未进入 大众意识的真实。作家的使命之一便是对这种现实 进行勘探与发现。”/10从叙事学角度深入分析后发 现,叙述者“我”(马库斯)的叙述是不可靠的,有强 烈的主观性,与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距离很远,但却 与隐含作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 思考),揭示了叙述者个体化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行 为,“将形式分析与道德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2], 以此将读者引向对小说伦理意蕴的思考中-
读者能够通过马库斯的外在言行,去猜测他内心的 想法和感受(如痛苦、压抑等)-
而作为独立个体的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既有 进入文本、感同身受的直观感受,同时也有跳出文本 并对其进行积极地阐释、尽量做出合理判断的理性 思维-所以,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可能评价马库斯是 一个冲动、压抑、痛苦、无法掌控情绪、无法融入团体 的人,很可悲;也可能评价马库斯是个不幸的、处处 受到牵制的小人物等-马库斯的痛苦、压抑能引起 读者的同情与共鸣,但他的负面情绪也会使读者心 情糟糕,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由此 更能引发读者对马库斯言论的质疑: 他叙述的都是 真实的吗?周围的人都那么糟糕吗?是校规过于严 格还是马库斯无法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亦或是伦理 道德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

人生就是个悖论——析《愤怒》的悲剧性

人生就是个悖论——析《愤怒》的悲剧性

Studies on Tragic Features of Philip Roth's
Indignation
作者: 李俊宇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出版物刊名: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页码: 73-7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悲剧;冲突;悲剧意识;命运;悖论;战争;大屠杀
摘要:在文学史上悲剧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现代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只是一些普通人物,它更多地把我们引向对社会本身的思考。

菲利普·罗斯的《愤怒》是一个地道的现代悲剧,其主人公马科斯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不仅架构了悲剧主体,而且充分表现了马科斯的悲剧性格。

悲剧意识是悲剧作家创作的必备前提,《愤怒》中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宿命观、自我意识和悖论上;而其深层意义则在于,战争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这种悲剧意识也是犹太大屠杀在作者意识中的延续与回荡,是作者忧患意识的一部分。

雷金纳德.罗斯与《十二个愤怒的人》

雷金纳德.罗斯与《十二个愤怒的人》

雷金纳德.罗斯与《十二个愤怒的人》
张震宇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雷金纳德·罗斯是美国当代主要剧作家之一。

他1920年10月出生于纽
约的一个律师家庭,1937年至1938年就读并毕业于城市大学(现纽约市立大学),1942年至1946年在美国陆军服役,后晋升中尉。

40年代末、50年代初罗斯进
入新闻界,任广告撰稿员。

1951年起开始为舞台及影视撰写剧本。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张震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2
【相关文献】
1.重现历史的彷徨与愤怒--菲利普·罗斯《愤怒》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J], 许娟
2.演化视角下的人类愤怒:愤怒标定理论 [J], 苏金龙;苏彦捷
3.《十二个愤怒的人》的语用策略分析 [J], 赵玉存;马月兰
4.雷布金谈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 [J], 孙凌齐
5.失却了事业的人——《愤怒的回顾》中的“愤怒的青年” [J], 朱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评菲利普·罗斯的新作《愤怒》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评菲利普·罗斯的新作《愤怒》

作者: 孟宪华[1];李汝成[2]
作者机构: [1]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2]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动态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愤怒》;菲利普;罗斯;《纽约时报书评》;个人;诺贝尔文学奖;美国社会;《新闻周刊》
摘要:被誉为“美国文坛常青树”的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虽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

2008年9月,米弗林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二十五部小说——《愤怒》(Indignation)。

连续多年,罗斯都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他的每一部新作都会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青睐与关注,《愤怒》当然也不例外。

《纽约时报书评》说:“《愤怒》如实地反映了战时的美国社会,虽然读起来令人悲伤,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闻周刊》道:“如果说喜欢《愤怒》不容易的话,那么,想忘掉它更难。

”《犹太拥护者》则作如是说:“菲利普·罗斯再次证明了自己无愧于所获得的诸多奖项以及美国最伟大小说家的殊荣……《愤怒》进一步证明了他作为首屈一指的文学家的卓越天才。

”。

菲利普·罗斯《愤怒》:除了写“性”,罗斯还写什么?

菲利普·罗斯《愤怒》:除了写“性”,罗斯还写什么?

菲利普·罗斯《愤怒》:除了写“性”,罗斯还写什么?如果罗斯没去世,每年诺奖热门候选人里准有他。

终其一生,罗斯笔耕不辍,写下多个系列。

按照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分类,有祖克曼系列、罗斯系列、凯普什系列和报应系列。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没分类的小说和评论集。

这本《愤怒》,被纳入“报应系列”里。

毋庸置疑,菲利普·罗斯属于这类作家:不读不知道,一读停不下。

你只要读过他一本,便想读完整体。

就像在拼一幅地图,一块儿都不能少。

罗斯是犹太人,若说因什么缘故,使得他走上创作道路?显然,犹太身份是不可避免的缘由。

犹太人的历史浸满血与泪,身处其间,眼见为实,罗斯心里堆积起千言万语。

01、愤怒的故事《愤怒》的男主角马库斯,犹太人,在温斯堡一所学校上学,成绩优异。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马库斯不想被送去战场,更不想战死。

为此,他努力学习,以为每科全A,就不会被送走。

然而事与愿违,他最终的命运,仍旧是死于朝鲜战争。

马库斯的愤怒有多个原因:首先,家庭不睦。

他曾崇拜的父亲,突然变得躁动不安,胡搅蛮缠。

母亲本想离婚,却碍于儿子而将就。

曾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实则经历着日积月累的破裂,只是没被发觉,这才显得瓦解仿佛在瞬间。

其次,同学不和。

马库斯换过两次宿舍,他不惧独来独往,反倒烦感群居。

而校方有纪律,个例不被允许。

这就产生了他的第三个愤怒,与男生部主任卡德威尔的对抗。

一方面,马库斯有个性,后者却对此压制,这是外界与他之间的一重矛盾;另一方面,他既急于彰显性格,又怕被送去战场,不得不自我压抑,由此便形成自我的内在与外在的第二重矛盾。

除此之外,和奥丽维娅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将他困扰。

在信任与怀疑,分手或交往之间,马库斯左右摇摆。

最后,内心的不安定,也是原因之一。

多种烦恼郁结于心,无处排挤,致使他时时刻刻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对性的不解,对情感的慌乱,对生活的逃避......总之马库斯心里很拧巴,他没认命,却被命运推着走,走向曾想方设法避免的死亡。

析菲利普·罗斯《愤怒》中的家庭三角关系

析菲利普·罗斯《愤怒》中的家庭三角关系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in Philip Roth' s
Indignation
作者: 李俊宇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家庭;三角关系;父亲;母亲;社会环境;战争
摘要:�愤怒》中马科斯及其双亲组成了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家庭三角关系。

父亲在很大程度上承继着犹太传统,母亲集犹太传统与现代美国社会意识于一身,而马科斯则努力向往和追求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维系这个家庭的则是他们的美国梦。

他们的这种三角关系历经了蜜月期、冲突期和破裂期。

马科斯和父亲的冲突实质上是传统和反传统、约束和抗争的体现。

马科斯个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家庭三角关系的闽限,也无法从美国社会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最后战争将这个家庭彻底摧毁,也彻底击碎了他们的美国梦。

愤怒观后感

愤怒观后感

愤怒观后感概述《愤怒》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02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出色的演技和深入的探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愤怒》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和观众们的普遍共鸣。

内容《愤怒》以一位名叫戴维·戈登的普通人的经历为主线,揭示了一个由家庭、工作和环境压力造成的愤怒爆发的故事。

这个角色深深触动了观众,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在戴维身上的一面影子。

电影一开始,戴维是一个平凡而沮丧的中年男人,他经历了不断累积的压力和挫折。

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这使得他的愤怒在不经意间逐渐积聚。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在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下逐渐失去控制。

一幕幕的愤怒发泄让观众深有共鸣。

戴维开车时对其他驾驶员进行大声骂咧,咒骂上司、同事和顾客,最终导致了他职业生涯的终结。

这种对社会规范和制约的反叛,打破了无数人的内心禁锢。

电影以一种直面现实的方式展示了许多观众平日里不敢表达的情绪,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愤怒》中,导演通过戴维的经历探索了愤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戴维的生活缺乏意义,他受到了职场不公和家庭矛盾的困扰,让他陷入怨恨和焦虑中。

这种情绪逐渐积累,最终以暴力的形式爆发出来。

通过这个角色,观众们对生活的困境和无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许多人不禁思考: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激素酒精?我们是否曾无声地隐藏自己的愤怒?引发的思考观看《愤怒》让人深思。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被迫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怒和压抑情绪。

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失去对情绪的掌控?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愤怒,以免让它积聚到无法承受的程度?电影的结尾给观众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当戴维最终将愤怒释放后,观众可能会产生矛盾的感受。

他的行为是正义还是疯狂?他获得了解放还是注定了自毁?电影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通过展示愤怒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引发了观众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8卷
第 7 期
长江大学学报 ( 社科 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0 1 .3 8 No . 7
2 0 1 5 年 O 7月

试 图摆 脱父 权 , 摆脱 犹 太 传 统 。对 于 父 亲 的过 分 关
切, 他感 到厌 倦 、 压 抑 和彷 徨 , 极 力 想要 逃 离 父 亲 的 视野 , 以便更 好 地 融入 到美 国的 主 流社 会 。面 对 思 想 日益成熟 的儿 子 , 加 之 肉店经 营 出现 颓势 , 父 亲认 为 自己 的权 威受 到 了极 大 的威胁 , 感 到不安 和恐 惧 。
马科 斯 ・ 梅斯 纳 出生在 一个 典型 的犹太 传统 家 庭, 父 亲读 书不 多 , 经 营着 一 家 肉店 , 母 亲受 过 高 等 教育 , 但婚后 放 弃了工 作 , 和丈夫 共 同经营 生意 。他
们 三个 人构 成 了典型 的家 庭三角 关 系 马科 斯从 小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4—1 O
手 。上 大学 前 , 他 每周 到 肉店 工作 1 6 个 小 时 。此 时
父 子关 系非 常和谐 融洽 , “ 我 爱我父 亲 , 他也爱 我 , 我 们 从来 没像 现 在 这 样 。 ” l 3 1 _ ( 然而 , 马科斯 1 9岁 开 始 步人 了成 年 阶段 , 个 体独立 意识 萌生 并 日渐强烈 ,
了马科斯 , 自己就失 去 了作为 父亲 的意义 , 这是 他根 本 就无 法接 受的 。另外 , 2 O世 纪五 六 十年 代 的 美 国
青 年被称 为 “ 垮掉 的一 代” , 他 们 挑 战 传统 , 酗酒 、 吸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1 I B WW0 3 0 )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 目( 1 5 Q1 2 6 )
更严 峻 的是 , 当时 美 国发 动 了对 朝 鲜 的 战争 。依 据
当时 的美 国法 律 , 每个 青年 必 须 服 兵 役 。战争 夺 去 了许 多年 轻 的生命 , 这让 父亲倍 感恐惧 : 上战场 就意
味着 死亡 的逼 近 , 而 马科斯 是 自己唯一 的孩子 , 失 去

顺 从 一 压 抑 一 逃 离
J u 1 .2 0 1 5
重 现 历 史 的 彷 徨 与 愤 怒
菲利 普 ・罗斯《 愤怒 》 中主人 公 的心路 历程
许 娟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 , 湖北 十堰 4 4 2 0 0 2 )
摘 要 : 《 愤怒》 是 一个 现代 家庭 悲剧 的缩影 。罗 斯从家庭 、 社 会监 管和年 轻人 的反抗 两个 方 面
作者简介 : 许娟 ( 1 9 8 O 一) , 女, 陕西西安人 , 讲 师, 硕士 , 主要 从 事 美 国文 学 研 究 。
第 3 8卷 第 7期
抱怨 的是 犹太 家庭 和 身 份 的束 缚 , 而 马科 斯在 抱 怨 父亲 极端 管教 的 同时 , 更 是 将 满腔 的愤 怒 直 接指 向
社会 。 r 2 在 社会 和家庭 的压 制 和束缚 下 , 马科斯爆 发 了“ 愤怒 ” , 为 了摆 脱 现状 , 他选 择 了逃 离 和 回避 , 然 而始 终难 逃厄 运 , 尽 管一 步步 小心谨 慎 , 还是 步 向了 死亡 之巅 。这 是一 部充 满 了悲剧 色彩 的作 品 。
新 作《 愤怒 》 , 让读 者 再 次 领 略到 了其 创作 《 再见了 , 哥 伦布 》 时 的锐气 。《 愤怒》 展 现 了一 个普 通 美 国青
年 在滚 滚 的历史 洪流 中追 寻 、 彷徨、 抗争、 愤怒、 最 终
出深度 的关切 和管束 。少 不更 事 的马科斯 对 于父亲
的这种具 有强 烈犹 太 色 彩 的管 教 表 现 出忍 让 、 顺 从 和 适应 的态度 。他 不 喜 欢 在 肉店 工 作 , 尤 其 是 对 掏
安 排 。从 6岁起 , 马科 斯 就 一 直 在 肉店 给 父 亲 当 帮
教、 种 族歧 视 、 美 国梦 等 , 具有显著的“ 罗 斯 的 主人 公 马 科斯 无 论 是 在 家庭 背 景 还是 在年龄 上都 与 罗斯 早 期 所 创作 的《 波 特诺 的抱 怨》 中的 主人公 波特诺 非 常相似 。不 同 的是 , 波 特诺
出小鸡 内脏这 样 的活 感 到 恶心 , 但 还 是 听 从 父 亲 的
毁 灭 的一生 , 为 我们重 现 了上个 世纪 5 0年 代朝鲜 战
争 时期 的美 国社 会 , 几 乎 涵 盖 了罗 斯 经 典作 品 的全 部 主题 : 历史 、 战争 、 死亡、 家庭 冲突 、 性爱、 代沟、 宗
展现 了外部 社会 和个 人 内心 的矛盾 冲突 , 表 现 了犹太 民族及 其传 统在现 代美 国社 会 的生存 困境 , 表
明 了强烈 的 民族 忧 患意识 。 同时 , 罗 斯 以他 独具 匠心 的 文 学想 象 , 再 现 了历 史 的瞬 间 , 让 读 者 通过
对主人 公 的 悲惨 境遇 的关 注和历 史 事实 的参 照, 进行 记忆 重现和 历史反 思 。 关 键词 : 愤怒; 生存 困境 ; 历 史反 思 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5 ) 0 7 一O 0 3 6 一O 3 “ 文坛 常青树 ” 菲利 普 ・ 罗斯于 2 0 0 8年 发 表 了 学 习成绩 优 秀 , 经常 为街坊 邻居 所称 赞 , 是 个模 范儿 子 。父 亲对他 寄予 了很 高 的期 望 , 时时 刻 刻 都 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