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及其评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层次。为建立合理的核心集指标体系, OECD建立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在这一 模型中,OECD将其核心集指标分成环境 (huánjìng)压力指标、环境(huánjìng)条件指标和 社会响应指标三个方面。
第二十五页,共85页。
OECD的压力—状态(zhuàngtài)—响应模 型示意图 第二十六页,共85页。
第十四页,共85页。
为环境(huánjìng) 设计指标
第十五页,共85页。
四、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层 次结构
思路: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原料与能源、清 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三个方面,清洁生产 指标体系的构成也应从上述三个方面考虑,并 要考虑行业、地区(dìqū)和部门的差异。
(1)原材料统计(tǒngjì) 指标
原材料消费量:报告期内,工业(gōngyè)企业实际消耗的原 材料数量。原材料消费量可以用实物量或价值量为单位,反映企 业使用原材料的数量和种类。
原材料库存量:又称储备量,是指工业企业在某一 时点上,已验收入库、尚未使用的实际(shíjì)存有的原材 料数量。
第四页,共85页。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 系、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清洁指标所构成 的有机整体。
清洁生产指标具有(jùyǒu)标杆功能,能 为清洁生产绩效的评价和比较提供客观依据 或标准。
第五页,共85页。
清洁生产(shēngchǎn)指标体系建 立的重要性
重要性之一:制定和实施一套具有科学性、激励性、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且符合我国当今管理水平的简单易行的清洁生产 指标,可以实现(shíxiàn)清洁生产的指标化管理,为清洁生产 的效果提供定量评价的尺度,从而科学地评估清洁生产技术和 管理手段的合理性,为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筛选、清洁 生产实施效果的评估提供有效工具。
①环境压力指标描述了来自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 然资源的压力,包括直接(zhíjiē)压力和间接压力。
②环境状态指标与环境质量和资源质量及数量有关, 它们反映了环境政策的最终目标。
③社会响应指标反映了社会对环境变化状况的影响。
第二十七页,共85页。
(2)部门指标 部门指标集中每一集限于特定的部门及其
宏观性指标 微观性指标 为环境设计指标
第十一页,共85页。
宏观 (hóngguā n)性指标
宏观性指标,可以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 环境的承诺,还可以显示企业的管理水平。
此类指标一般具有相对性,有的无法提供 具体(jùtǐ)证据,不能只根据此类指标就轻下结 论。不宜单独使用,而是应与其他指标结合使 用来进行评价。
第三十五页,共85页。
微观(wēiguān)清洁生产指标的 分类
我国现有施行的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包括六大类,各 大类指标中又包含若干(ruògān)具体的定量或定性指标。
前五类指标属于技术指标,从技术手段体现清洁生产的要求; 后一类指标属于管理性指标,从管理手段体现清洁生产的要求。
第三十六页,共85页。
第二十三页,共85页。
2.OECD环 境
(huánjìng) 指标体系框
架
OECD环境(huánjìng)指标体系系统构成 示意图 第二十四页,共85页。
3.OECD环境 (huánjìng)指 标体系分述
(1)环境(huánjìng)指标核心集 环境(huánjìng)指标核心集是指标体系中的
(1)客观准确评价原则
(2)全过程评价原则
(3)重点突出,简明易操作原则
(4)定量指标(zhǐbiāo)与定性指标 (5)规范性原则
(zhǐbiāo)相结合的原则 (6)持续性改进(gǎijìn)原则
(7)与其他指标体系相协调
原则
第十页,共85页。
清洁生产指标
三、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的种 类
第十二页,共85页。
微观 (wēiguān)
性指标 微观性指标,表示企业的环境影响程度的绝 对值,必须要经过现场调查、测量,以获取真实 资料,通过对实测的结果进行一系列计算(jìsuàn) 得到具体数值。 此类指标的针对性较强,要求有明确的分类 和定义,属定量指标范围。可以用于识别企业的 减废空间,说明企业的第十环三页,共8境5页。 影响程度和环境绩效。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2.生命周期评价(píngjià)中指标的建立和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píngjià)包括定性评价(píngjià)
和定量评价(píngjià),三个主要要素是资源退化、生 态健康和人类健康。它们被进一步分成若干主题,并制 定相应的具体指标。
生命周期评价中有关环境影响的若干(ruògān)主要 指标
技术指标
清洁生产指标
工艺设备与技术指标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污染物产生指标 污染物循环利用及处理处置指标 产品环境指标
环境管理指标
第三十七页,共85页。
管理指标
1.工艺设备与技 术指标
工艺设备与技术指标主要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条 件等方面来对企业清洁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对于指导 (zhǐdǎo)清洁生产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十二页,共85页。
1.概 述 (根ɡà据i 1989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要求,OECD在 1990年sh开ù始) 了一项特别的环境指标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 就OECD国家共同的环境指标 概念达成共识; 在三个主要基准的基础上识别和定义 指标,即政策层面、完整性和可测定性; 在各个国家 评测这些指标; 在OECD国家的环境状态(zhuàngtài) 分析中应用这些指标。
第四十页,共85页。
宏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循环经济指 标、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保护指标、绿色管理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和经济发展潜力 指标;循环经济指标主要包括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生 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指标主要包括环境绩效指标、生态 建设指标和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改善潜力;绿色管理 指标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制度指标和管理与意识指标。
1.概述 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估产品在其整个
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 品使用后的处置过程,对环境影响(yǐngxiǎng)的技 术和方法。
借助于生命周期评价可以阐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 期中各个阶段对环境干预的性质和影响(yǐngxiǎng) 的大小,从而发现和确定污染预防的机会。
OECD环境指标体系与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从严格意义上 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OECD环境指标体系具有突出的 特色且建立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所以对许多国家清洁 生产与污染(wūrǎn)预防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 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 成(zǔ chénɡ)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
标 3.(环zhǐ境b绩i 效
ā指o)标
4.环境负荷因 子
5.废物产生 率
6.减废信息交换 所
第十九页,共85页。
国外常用(chánɡ yònɡ)的清洁生产指 标
第二十页,共85页。
美国环保局的减量信息交换所常采用(cǎiyòng)的比较 内容
第二十一页,共85页。
二、OECD环境(huánjìng) 指标体系
第三十页,共85页。
3.应用定性(dìng xìng)和定量 指标的比较
定性和定量指标(zhǐbiāo)在生命周期评价中的若干特点
第三十一页,共85页。
四、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环境管理 (guǎnlǐ)指标
为发挥标准化工作在统一各国环境管理上的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2年设立了“环境战略咨询
组”,又于1993年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
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
准化工作,以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活
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该系列(xìliè)标准虽
然缺乏定量指标,但在环境管理定性要求方面却十
分完备。
第三十二页,共85页。
第三节 国内清洁(qīngjié体系的建立,明确了生产全过程控 制(kòngzhì)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使企业和管理部门对清洁生产的实际 效果和管理目标具体化,把清洁生产由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可操作、 可量化、可对比的具体内容,实现了过程控制(kòngzhì)与末端控制 (kòngzhì)的有机结合,为环境管理向清洁生产过程控制(kòngzhì)转变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提高清洁生产的水平,推进我国清洁生 产普及和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体系及其评价
2021/11/10
第一页,共85页。
主要(zhǔyào) 内容:
3.1 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体系
3.2 国外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体系研究
3.3 国内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体系研究
3.4 清洁(qīngjié)生产评价的方 法和程序
第二页,共85页。
第一节 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体系
第三页,共85页。
一、指标(zhǐbiāo)及指标 (zhǐbiāo)体系定义
指标:是预期中打算(dǎ suàn)达到的指数、规 格、标准,它既是科学水平的标志,也是进行定量 比较的尺度。
指标体系:是指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度量 参数的集合,是由一系列相互(xiānghù)独立、相互 (xiānghù)联系、相互(xiānghù)补充的数据、质量、 状态等规定性指标所构成的有机评价系统。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定性和定量地了解企业实施 清洁生产的情况,系统地评估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绩效,建立企 业内部(nèibù)自身与外部环境沟通的手段,从企业内部(nèibù)和 外部两个方面提供刺激因素,提高企业资源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 积极性。
第九页,共85页。
二、清洁生产(shēngchǎn)指标体系 的确定原则
与环境的关系。这些指标描述了部门本身的特 点、与部门有关的环境特点、对环境和资源的 正负影响以及经济和政策考虑。 (3)环境核算指标
OECD建立的环境也只将广泛的环境核算 包括在内,这包括物理的自然资源核算以及污 染控制和消除(xiāochú)的花费等。
第二十八页,共85页。
三、美国产品(chǎnpǐn)生命周期评价中的指 标体系
为环境 设计
为环性(s境h指è设j标ì)计指标,通常由生命周期的分析结 果得来,根据生命周期模式将产品分成制造、销
售、使用及弃置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依其特性设
计出适用(shìyòng)的清洁生产指标。
此类指标为研发人员在选择材料、能源、工
艺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提供参考依据,可作为研发
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的设计指南。
第三十八页,共85页。
2.资源能源 (néngyuán) 利用指标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 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 即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从清洁(qīngjié)生产角度看, 该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 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第三十九页,共85页。
构成:通用指标体系和特定指标体系
第十六页,共85页。
通用(tōngyòng)清洁生产指标体 系结构
第十七页,共85页。
第二节 国外清洁生产(shēngchǎn)指标体系 研究
第十八页,共85页。
一、国外常用(chánɡ yònɡ)的清洁生产 指标
1.生态 (shēngt ài)指 2.气标候 变化指
第三十三页,共85页。
一、我国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的 分类
我国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分为宏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微 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宏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主要(zhǔyào)用于社会和区域层面; 微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主要(zhǔyào)用于组织(或企业)层面。
第三十四页,共85页。
宏观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的分类
第七页,共85页。
重要性之三: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 的环境指标体系。各种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 充(bǔchōng),不断发展和完善,共同构筑更为科学全面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将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第八页,共85页。
重要性之四:我国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较 多的障碍,特别是企业缺乏明确的生产意识和动力,缺乏自主性。
第二十五页,共85页。
OECD的压力—状态(zhuàngtài)—响应模 型示意图 第二十六页,共85页。
第十四页,共85页。
为环境(huánjìng) 设计指标
第十五页,共85页。
四、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层 次结构
思路: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原料与能源、清 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三个方面,清洁生产 指标体系的构成也应从上述三个方面考虑,并 要考虑行业、地区(dìqū)和部门的差异。
(1)原材料统计(tǒngjì) 指标
原材料消费量:报告期内,工业(gōngyè)企业实际消耗的原 材料数量。原材料消费量可以用实物量或价值量为单位,反映企 业使用原材料的数量和种类。
原材料库存量:又称储备量,是指工业企业在某一 时点上,已验收入库、尚未使用的实际(shíjì)存有的原材 料数量。
第四页,共85页。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 系、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清洁指标所构成 的有机整体。
清洁生产指标具有(jùyǒu)标杆功能,能 为清洁生产绩效的评价和比较提供客观依据 或标准。
第五页,共85页。
清洁生产(shēngchǎn)指标体系建 立的重要性
重要性之一:制定和实施一套具有科学性、激励性、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且符合我国当今管理水平的简单易行的清洁生产 指标,可以实现(shíxiàn)清洁生产的指标化管理,为清洁生产 的效果提供定量评价的尺度,从而科学地评估清洁生产技术和 管理手段的合理性,为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筛选、清洁 生产实施效果的评估提供有效工具。
①环境压力指标描述了来自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 然资源的压力,包括直接(zhíjiē)压力和间接压力。
②环境状态指标与环境质量和资源质量及数量有关, 它们反映了环境政策的最终目标。
③社会响应指标反映了社会对环境变化状况的影响。
第二十七页,共85页。
(2)部门指标 部门指标集中每一集限于特定的部门及其
宏观性指标 微观性指标 为环境设计指标
第十一页,共85页。
宏观 (hóngguā n)性指标
宏观性指标,可以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 环境的承诺,还可以显示企业的管理水平。
此类指标一般具有相对性,有的无法提供 具体(jùtǐ)证据,不能只根据此类指标就轻下结 论。不宜单独使用,而是应与其他指标结合使 用来进行评价。
第三十五页,共85页。
微观(wēiguān)清洁生产指标的 分类
我国现有施行的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包括六大类,各 大类指标中又包含若干(ruògān)具体的定量或定性指标。
前五类指标属于技术指标,从技术手段体现清洁生产的要求; 后一类指标属于管理性指标,从管理手段体现清洁生产的要求。
第三十六页,共85页。
第二十三页,共85页。
2.OECD环 境
(huánjìng) 指标体系框
架
OECD环境(huánjìng)指标体系系统构成 示意图 第二十四页,共85页。
3.OECD环境 (huánjìng)指 标体系分述
(1)环境(huánjìng)指标核心集 环境(huánjìng)指标核心集是指标体系中的
(1)客观准确评价原则
(2)全过程评价原则
(3)重点突出,简明易操作原则
(4)定量指标(zhǐbiāo)与定性指标 (5)规范性原则
(zhǐbiāo)相结合的原则 (6)持续性改进(gǎijìn)原则
(7)与其他指标体系相协调
原则
第十页,共85页。
清洁生产指标
三、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的种 类
第十二页,共85页。
微观 (wēiguān)
性指标 微观性指标,表示企业的环境影响程度的绝 对值,必须要经过现场调查、测量,以获取真实 资料,通过对实测的结果进行一系列计算(jìsuàn) 得到具体数值。 此类指标的针对性较强,要求有明确的分类 和定义,属定量指标范围。可以用于识别企业的 减废空间,说明企业的第十环三页,共8境5页。 影响程度和环境绩效。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2.生命周期评价(píngjià)中指标的建立和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píngjià)包括定性评价(píngjià)
和定量评价(píngjià),三个主要要素是资源退化、生 态健康和人类健康。它们被进一步分成若干主题,并制 定相应的具体指标。
生命周期评价中有关环境影响的若干(ruògān)主要 指标
技术指标
清洁生产指标
工艺设备与技术指标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污染物产生指标 污染物循环利用及处理处置指标 产品环境指标
环境管理指标
第三十七页,共85页。
管理指标
1.工艺设备与技 术指标
工艺设备与技术指标主要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条 件等方面来对企业清洁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对于指导 (zhǐdǎo)清洁生产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十二页,共85页。
1.概 述 (根ɡà据i 1989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要求,OECD在 1990年sh开ù始) 了一项特别的环境指标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 就OECD国家共同的环境指标 概念达成共识; 在三个主要基准的基础上识别和定义 指标,即政策层面、完整性和可测定性; 在各个国家 评测这些指标; 在OECD国家的环境状态(zhuàngtài) 分析中应用这些指标。
第四十页,共85页。
宏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循环经济指 标、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保护指标、绿色管理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和经济发展潜力 指标;循环经济指标主要包括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生 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指标主要包括环境绩效指标、生态 建设指标和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改善潜力;绿色管理 指标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制度指标和管理与意识指标。
1.概述 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估产品在其整个
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 品使用后的处置过程,对环境影响(yǐngxiǎng)的技 术和方法。
借助于生命周期评价可以阐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 期中各个阶段对环境干预的性质和影响(yǐngxiǎng) 的大小,从而发现和确定污染预防的机会。
OECD环境指标体系与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从严格意义上 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OECD环境指标体系具有突出的 特色且建立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所以对许多国家清洁 生产与污染(wūrǎn)预防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 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 成(zǔ chénɡ)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
标 3.(环zhǐ境b绩i 效
ā指o)标
4.环境负荷因 子
5.废物产生 率
6.减废信息交换 所
第十九页,共85页。
国外常用(chánɡ yònɡ)的清洁生产指 标
第二十页,共85页。
美国环保局的减量信息交换所常采用(cǎiyòng)的比较 内容
第二十一页,共85页。
二、OECD环境(huánjìng) 指标体系
第三十页,共85页。
3.应用定性(dìng xìng)和定量 指标的比较
定性和定量指标(zhǐbiāo)在生命周期评价中的若干特点
第三十一页,共85页。
四、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环境管理 (guǎnlǐ)指标
为发挥标准化工作在统一各国环境管理上的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2年设立了“环境战略咨询
组”,又于1993年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
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
准化工作,以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活
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该系列(xìliè)标准虽
然缺乏定量指标,但在环境管理定性要求方面却十
分完备。
第三十二页,共85页。
第三节 国内清洁(qīngjié体系的建立,明确了生产全过程控 制(kòngzhì)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使企业和管理部门对清洁生产的实际 效果和管理目标具体化,把清洁生产由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可操作、 可量化、可对比的具体内容,实现了过程控制(kòngzhì)与末端控制 (kòngzhì)的有机结合,为环境管理向清洁生产过程控制(kòngzhì)转变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提高清洁生产的水平,推进我国清洁生 产普及和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体系及其评价
2021/11/10
第一页,共85页。
主要(zhǔyào) 内容:
3.1 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体系
3.2 国外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体系研究
3.3 国内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体系研究
3.4 清洁(qīngjié)生产评价的方 法和程序
第二页,共85页。
第一节 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体系
第三页,共85页。
一、指标(zhǐbiāo)及指标 (zhǐbiāo)体系定义
指标:是预期中打算(dǎ suàn)达到的指数、规 格、标准,它既是科学水平的标志,也是进行定量 比较的尺度。
指标体系:是指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度量 参数的集合,是由一系列相互(xiānghù)独立、相互 (xiānghù)联系、相互(xiānghù)补充的数据、质量、 状态等规定性指标所构成的有机评价系统。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定性和定量地了解企业实施 清洁生产的情况,系统地评估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绩效,建立企 业内部(nèibù)自身与外部环境沟通的手段,从企业内部(nèibù)和 外部两个方面提供刺激因素,提高企业资源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 积极性。
第九页,共85页。
二、清洁生产(shēngchǎn)指标体系 的确定原则
与环境的关系。这些指标描述了部门本身的特 点、与部门有关的环境特点、对环境和资源的 正负影响以及经济和政策考虑。 (3)环境核算指标
OECD建立的环境也只将广泛的环境核算 包括在内,这包括物理的自然资源核算以及污 染控制和消除(xiāochú)的花费等。
第二十八页,共85页。
三、美国产品(chǎnpǐn)生命周期评价中的指 标体系
为环境 设计
为环性(s境h指è设j标ì)计指标,通常由生命周期的分析结 果得来,根据生命周期模式将产品分成制造、销
售、使用及弃置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依其特性设
计出适用(shìyòng)的清洁生产指标。
此类指标为研发人员在选择材料、能源、工
艺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提供参考依据,可作为研发
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的设计指南。
第三十八页,共85页。
2.资源能源 (néngyuán) 利用指标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 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 即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从清洁(qīngjié)生产角度看, 该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 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第三十九页,共85页。
构成:通用指标体系和特定指标体系
第十六页,共85页。
通用(tōngyòng)清洁生产指标体 系结构
第十七页,共85页。
第二节 国外清洁生产(shēngchǎn)指标体系 研究
第十八页,共85页。
一、国外常用(chánɡ yònɡ)的清洁生产 指标
1.生态 (shēngt ài)指 2.气标候 变化指
第三十三页,共85页。
一、我国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的 分类
我国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分为宏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微 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宏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主要(zhǔyào)用于社会和区域层面; 微观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主要(zhǔyào)用于组织(或企业)层面。
第三十四页,共85页。
宏观清洁(qīngjié)生产指标 的分类
第七页,共85页。
重要性之三: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 的环境指标体系。各种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 充(bǔchōng),不断发展和完善,共同构筑更为科学全面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将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第八页,共85页。
重要性之四:我国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较 多的障碍,特别是企业缺乏明确的生产意识和动力,缺乏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