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因为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 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 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在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自然面然地想 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人尽望”三个 字,写诗人自已望月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 自已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 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把握诗意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栖: 休息。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十 五
冷பைடு நூலகம்、桂花

望 所感——对月怀人,

思深情长
思 念 友 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 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 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 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 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 形见绌,平淡寡味。
你还知道哪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乌鸦有什 么作用?
听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 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 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 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 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 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 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 夜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 怅然的心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 面一片雪白,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 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
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 家?
感悟诗情 1.中秋之月很皎洁,诗人没有直接写,从何处 体现?
写“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从侧 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最 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 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 情推向高湖。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 ,却偏偏说“落谁家”,言外之意是 “在众多的望月人中,秋思最深的恐 怕就是我了”,这将诗人望月怀远的 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 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 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中秋节
看到图片,你想到哪个传统节日?
3.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了解作者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 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 大历进士,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 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 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 正腔圆,节奏合理。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 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 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 念之情。
想象联想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观赏图片,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
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海上生明月
明月照山川
月下的城市
明月映桥头
板书设计
所见——明月、栖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