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6: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

火山灰漂浮高达7千米,火山岩浆流向了无人居住的山谷。

这已经是该火山在近年年内的第四次喷发了。

据悉,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

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火山灰漂浮高达7千米,严重影响了周围大气环境,这说明( )
A.是单一的自然灾害
B.不会影响水源
C.反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D.只影响大气环境
2.火山活动对陆地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灰形成贫瘠的土壤
B.火山熔岩改变当地地貌
C.火山对生物没有影响
D.火山口一定会形成火山湖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循环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增加功能
广西新闻网:长江流域干支流来水明显偏少,湘江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加上三峡蓄水下游水位偏低的影响,洞庭湖水位大大低于历史同期。

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洞庭湖围垦示意图,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洞庭湖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围湖造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因为人口增加而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
B.自古以来,洞庭湖周围的围湖造田行为不仅是民间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受到了某些朝代行政性的引导作用
C.洞庭湖的面积减少除去人为围湖造田的原因之外,长江水倒灌带来的泥沙淤积也是其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
D.导致洞庭湖面积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异常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锐减
6.洞庭湖因为其面积减少、蓄洪能力下降而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灾,这一现象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7.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关于洞庭湖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水量的多少与洞庭湖没有关系
B.自然原因不会导致湖面变化
C.洞庭湖水面的变化影响长江及湖区的生态环境
D.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洞庭湖没有影响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导致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

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9.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一些生物生存了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10.如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

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2.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生产功能
13.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作用或结果。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写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采取哪些措施?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_;⑩__________。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作用进行的。

参考答案
【答案】1.C
【解析】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循环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变化。

【答案】2.B
【解析】火山灰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喷发会迅速形成火山地貌,如:火山锥,火山熔岩影响周围生物生存环境,完整的火山口会形成火山湖。

【答案】3.C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②说法错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④说法错误。

【答案】4.B
【解析】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鹰的存活率、数量与环境有关,鹰的减少会使鸟类、昆虫数量增加,最终影响稻谷产量;鸟类、鹰增多使昆虫减少,它们之间总是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答案】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明、清及现代围垦区变化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6.A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洞庭湖的水面变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洞庭湖水面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答案】8.D
【解析】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的变化,而应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答案】9.D
【解析】地理环境的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据此可排除选项A、C;在无其他因素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答案】10.C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11.A
【解析】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植被这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A项正确。

本题只涉及一个区域,B、D项错误。

图中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并未产生新功能,C项错误。

【答案】12.B
【解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砍伐植被、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3.(1)光合作用沉积作用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增加
(2)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全球合作;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

【解析】从图中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数字表示的内容;CO2增多的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和燃烧矿物燃料方面回答。

人类采取发展清洁能源,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全球合作等方面的措施。

【答案】14.(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③动物残体和排泄物④游离氧
⑤水分⑥氧气⑦二氧化碳⑧二氧化碳⑨氧气⑩二氧化碳、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陆地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

解题时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在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