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与机械通气-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
• 均是每分钟内按操作者在呼吸机上设置的
呼吸参数,如频率,流量,潮气量,呼吸 比等,给予患者指令呼吸。
• 实质上还是IPPV,能将IPPV与患者的自主
呼吸很好的结合和协调,能在保证有效通 气的前提下,避免通气不足和过度。
• 适用于各种以通气功能障碍
28
间歇正负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
• 吸气相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呼气
相呼气阀打开同时,还产生负压,帮助呼 气,促进肺内气体排出。
• 应用不普遍
29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5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肺通气功能障碍 • 换气功能障碍 • 氧耗量增加
6
肺通气功能障碍
通气动力不足 呼吸中枢疾患 神经传导 呼吸肌疾患
通气阻力增加 阻塞性疾病 胸肺顺应性下降
7
换气功能障碍
•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V/Q<0.8动静脉分流增加 V/Q>0.8无效腔通气
• 弥散功能功能障碍
凡能影响肺泡毛细血管膜面积、肺泡毛 细血管床容积、弥散膜厚度及气体与血红 蛋白结合的因素,均能影响弥散功能。
< 15
3. 第 一 秒 用 力 呼 气 量 (FEV1), ml/kg
4. 功能残气量(FRC)占 预计值的百分比, (%)
5. 呼吸频率 (f), 次/min
50~60
< 10
80~100 < 50
12~20 > 35
17
6. 最大吸气力 (MIF),cm H2O 每分钟通气量(VE), L/min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
• 有自主呼吸的条件下,整个呼吸周期内均
人为地施以一定水平的正压,又可称为自 主呼吸基础上的全周期正压通气。
• 连接方式方式灵活,持续的正压气流大于
吸气气流,吸气省力,呼吸做功减少。
• 只能用于自主呼吸存在且较为规则的患者。
30
间歇指令、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34
容量保证压力支持(volume assured
pressure support,VAPS)
• 它将容量辅助通气VAV与PSV很好的结合,
呼吸机以容量切换为基础,以PSV模式作为 容量保证的途径,即呼吸机将预设的VT输 送给患者后即转为呼气,能够避免PSV中VT 不能保证的缺点,患者无自主呼吸时,即 转为VCV模式。
• 5.按照呼吸功能不全侧重程度又可将呼吸衰竭分成氧合衰
竭和通气衰竭如肺间质病,肺炎等。ARDS主要表现氧合 衰竭,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二者兼有之。
3
呼吸衰竭的基本病因
• 呼吸道病变 • 肺组织病变 • 肺血管病变 • 胸廓胸膜病变 • 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
4
呼吸衰竭的诱因
• 感染 • 自发性气胸 • 接触过敏物质或诱发因素 • 呼吸肌疲劳 • 不合理氧疗 • 药物应用不当 • 水电解质紊乱
• 适用于肺力学改变,气道阻力增大,顺应
性严重下降的患者。
35
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
• 它是对单向CAPA模式的扩展,能够对高和
低两个压力进行调节的通气模式,且两个 压力调节互不影响。
• 实质是两个压力水平和两个时间设置下的
CMV或AMV。
• 最佳PEEP的选择
38
呼气延长或延迟和呼吸末屏气
• 均是在呼气口加阻力,使呼气延长,但呼
气末压力仍降为0的一种通气功能。前者逐 渐下降,后者暂时保持在一定水平。
• 呼吸延长可减少小支气管动态压缩,减慢
呼气流速,有助于气体呼出。
39
叹息(sigh)
• 即指深吸气,在每50-100个呼吸周期中,
• 脱机的训练和过度
31
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rt
ventilation PSV)
• 它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即在自主呼吸的
前提下,每次吸气都接受一定水平的压力 支持,以辅助和增强患者的吸气能力,增 强吸气幅度和吸入气量。
•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通气模式同时
使用。
• 适用于自主呼吸能力不足,但神经调节无
• 按呼吸相压力形式来分:间歇正压通气IPPV;间
歇正负压通气IPNPV;持续气道正压CPAP;双水 平正压通气BiPAP;负压通气NPV
22
• 按自主呼吸参与方式来分:自主呼吸和持
续气道正压CPAP;持续指令通气CMV;同 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指令分钟通气MMV; 压力支持通气PSV;压力释放通气PRV;容 量支持通气VCV;
21
机械通气模式分类
• 按使用和应用类型分为:控制性机械通气
(contro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辅助性机 械通气(assistan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MV) 辅助-控制通气
• 按吸、呼气相切换方式分为:PCV(压力);VCV(容量); TCVFra bibliotek时间);流量转换
通气动力不足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肌力减退
通气负荷过重 气道阻力增加 胸肺顺应性下降
换气损害
• 根据病情的变化 • 根据并发症
42
呼吸机工作参数的设置
• 自主RR 12-15次/分 • 潮气量 5-8ml/kg • 分钟通气量 Vt×RR • I:E 1:1.5-2 • 吸气压力 • PEEP • 触发灵敏度 压力触发设置在-0.5~-2.0cmH20;
>50mmHg
2
呼吸衰竭的分类
• 1.如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 • 3.按血气改变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 • 4.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
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 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称泵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 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
• 按呼吸频率来分:常频通气NFV;低频通气
LFV;高频通气HFV
23
• 附加模式: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吸气末
停顿;呼吸延长和呼吸末暂停;叹息sign
• 模式的联合
持续正压通气:PEEP和CMV SIMV+PSV CPAP+PSV SIMV+PSV
24
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
• 模式
应用百分比
• VCV
医生的喜好 22% 7% 29% 34% 7% --
26
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
患者的呼吸功
呼吸机的呼吸功
指令通气
同步指令通气
有支持的自主呼吸
完全自主呼吸
27
常用呼吸机模式与功能
• 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在吸气相呼吸 机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呼气相有患 者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产生呼气,呼气 相压力为0.
• 高气道压时间延长,对循环影响增加。
37
呼吸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
• 呼吸机在吸气相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
内;但在呼气末,气道压力并不下降为0, 仍保持一定的正压水平。
• PEEP能够防止肺泡萎陷,改善通气/血流比
例,减低肺内动静脉分流,提高PaO2。
12. 右 到 左 的 肺 内 分 流 (Qs/Qt), %
36~44 75~100 10~15 350~450
<5
< 20 > 10 > 60 > 55 < 50 (吸空气) > 350
< 200
> 20
18
机械通气的禁忌症
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足前 严重的肺大疱和未经引流的气胸 肺组织无功能 大咯血时在气道未通畅前 支气管胸膜瘘 缺乏治疗的基本知识或对呼吸机性能不了解
15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 心脑肺复苏 • 通气功能异常
呼吸肌功能异常 呼吸肌疲劳 胸壁异常 神经肌肉病变
呼吸驱动力下降 气道阻力增加或气道阻塞
• 氧合异常
难治性低氧血症 需要PEEP 呼吸做功明显增加
16
机械通气的时机
项目
正常值
1.潮气量(VT), ml/kg
5~8
机械通气的 指征
<5
2.肺活量(VC), ml/kg 65~75
• BIPAP是将PCV和自主呼吸很好的结合。
36
反比通气(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
• 是吸气时间长于呼吸时间,吸/呼比大于1的
通气模式。
• 延长吸气时间有利于气体的分布和弥散,
纠正缺氧;缩短呼气时间,减少二氧化碳 排出,纠正过度的低碳酸血症,即呼吸性 碱中毒。
有1-3次相当于1.5-2倍VT的深吸气。
• 目的在于使那些易于萎陷的肺泡定时扩张
膨胀,改善这些部位的气体交换,防止肺 不张。
40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
• 同步和非同步模式 • 吸气向呼气转换的模式 • 呼吸相压力模式 • 完全机械通气和部分机械通气
41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的依据
• 根据呼吸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
11
C02潴留病理生理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对循环的影响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对酸碱平衡电解质的影响 • 对肾和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12
呼吸衰竭的诊断
• 症状
呼吸症状;紫绀;神经精神症状; 心血管功能障碍;消化系统症状; 肾脏并发症;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
• 体征 •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及/或 PaCO2﹥50mmHg
19
机械通气的目标
• 生理目标
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 通气目标;
改善和维持动脉氧合,提高氧输送; 维持和增加肺容积; 减少呼吸肌做功,改善重要脏器氧供
20
机械通气的临床目标
• 纠正低氧血症,改善肺泡通气量,纠正组织缺氧 • 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 防止或改善肺不张 • 防止和改善呼吸肌疲劳 • 保证镇静剂和肌松剂的安全性 • 减少全身和心肌的氧耗 • 降低颅内压、 • 促进胸壁稳定
47%
• SIMV+PSV
46%
• SIMV
6%
• PSV
15%
• 其他模式※
7%
• ※包括PCV、BiPAP、 IRV、APRV和HFV
医生的喜好 62% 36% 8% 4% 2%
25
脱离呼吸机的模式
• 模式 • PSV • SIMV • SIMV+PSV • 间断T管 • 每日T管 • 其他
使用比例 36% 5% 28% 17% 4% 9%
7. 死腔百分比(VD/VT), %
80~100 5~6
25~40
8. PaCO2, mm Hg
9. PaO2, mm Hg
10 . 肺 泡 - 动 脉 氧 分 压 差 [P(Aa)O2]( mm Hg), 吸入 100% 氧
11. PaO2 /吸入氧浓度比值 (PaO2 / FiO2, mm Hg)
明显异常的患者。
32
指令分钟通气(mandatory minute
ventilation,MMV)
• 持续监控患者的MV,如单位时间内自主呼
吸达到预设的MV,呼吸机不做指令通气, 只提供持续的正压;如低于预设的MV,呼 吸机自动通过指令通气方式,增加MV。
• 不妨碍和影响自主呼吸,脱机前准备更为
安全。
13
呼吸衰竭的治疗
• 治疗基础疾病 • 去除和控制诱发因素 • 呼吸道管理和呼吸支持 • 并发症的处理 • 全身支持治疗
14
呼吸功能支持-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是一种人工替代的通气手段, 已普遍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 治疗和麻醉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机械通气 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不适用于呼吸频率过快的患者。
33
容量支持通气(volume support
ventilation,VSV)
• 由患者自主吸气触发,呼吸机提供吸气正
压支持,测定患者压力-容量关系,根据设 定潮气量自动计算出下一次通气所需要的 吸气压力支持。
• 呼吸机提供可调节性的PSV,保证潮气量。 • 适用于呼吸相对规则的患者。
8
氧耗量增加
• 发热、寒战、呼吸劳累和抽搐均可增加耗
氧量。耗氧量增加导致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下降,加重动-静脉分流引起低氧血症。
9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 缺氧 • CO2潴留 • 酸中毒
10
缺氧病理生理
•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 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呼吸衰竭与机械通气
1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 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
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 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 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 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
• 血气分析:PaO2<60mmHg及/PaCO2
• 均是每分钟内按操作者在呼吸机上设置的
呼吸参数,如频率,流量,潮气量,呼吸 比等,给予患者指令呼吸。
• 实质上还是IPPV,能将IPPV与患者的自主
呼吸很好的结合和协调,能在保证有效通 气的前提下,避免通气不足和过度。
• 适用于各种以通气功能障碍
28
间歇正负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
• 吸气相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呼气
相呼气阀打开同时,还产生负压,帮助呼 气,促进肺内气体排出。
• 应用不普遍
29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5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肺通气功能障碍 • 换气功能障碍 • 氧耗量增加
6
肺通气功能障碍
通气动力不足 呼吸中枢疾患 神经传导 呼吸肌疾患
通气阻力增加 阻塞性疾病 胸肺顺应性下降
7
换气功能障碍
•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V/Q<0.8动静脉分流增加 V/Q>0.8无效腔通气
• 弥散功能功能障碍
凡能影响肺泡毛细血管膜面积、肺泡毛 细血管床容积、弥散膜厚度及气体与血红 蛋白结合的因素,均能影响弥散功能。
< 15
3. 第 一 秒 用 力 呼 气 量 (FEV1), ml/kg
4. 功能残气量(FRC)占 预计值的百分比, (%)
5. 呼吸频率 (f), 次/min
50~60
< 10
80~100 < 50
12~20 > 35
17
6. 最大吸气力 (MIF),cm H2O 每分钟通气量(VE), L/min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
• 有自主呼吸的条件下,整个呼吸周期内均
人为地施以一定水平的正压,又可称为自 主呼吸基础上的全周期正压通气。
• 连接方式方式灵活,持续的正压气流大于
吸气气流,吸气省力,呼吸做功减少。
• 只能用于自主呼吸存在且较为规则的患者。
30
间歇指令、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34
容量保证压力支持(volume assured
pressure support,VAPS)
• 它将容量辅助通气VAV与PSV很好的结合,
呼吸机以容量切换为基础,以PSV模式作为 容量保证的途径,即呼吸机将预设的VT输 送给患者后即转为呼气,能够避免PSV中VT 不能保证的缺点,患者无自主呼吸时,即 转为VCV模式。
• 5.按照呼吸功能不全侧重程度又可将呼吸衰竭分成氧合衰
竭和通气衰竭如肺间质病,肺炎等。ARDS主要表现氧合 衰竭,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二者兼有之。
3
呼吸衰竭的基本病因
• 呼吸道病变 • 肺组织病变 • 肺血管病变 • 胸廓胸膜病变 • 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
4
呼吸衰竭的诱因
• 感染 • 自发性气胸 • 接触过敏物质或诱发因素 • 呼吸肌疲劳 • 不合理氧疗 • 药物应用不当 • 水电解质紊乱
• 适用于肺力学改变,气道阻力增大,顺应
性严重下降的患者。
35
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
• 它是对单向CAPA模式的扩展,能够对高和
低两个压力进行调节的通气模式,且两个 压力调节互不影响。
• 实质是两个压力水平和两个时间设置下的
CMV或AMV。
• 最佳PEEP的选择
38
呼气延长或延迟和呼吸末屏气
• 均是在呼气口加阻力,使呼气延长,但呼
气末压力仍降为0的一种通气功能。前者逐 渐下降,后者暂时保持在一定水平。
• 呼吸延长可减少小支气管动态压缩,减慢
呼气流速,有助于气体呼出。
39
叹息(sigh)
• 即指深吸气,在每50-100个呼吸周期中,
• 脱机的训练和过度
31
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rt
ventilation PSV)
• 它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即在自主呼吸的
前提下,每次吸气都接受一定水平的压力 支持,以辅助和增强患者的吸气能力,增 强吸气幅度和吸入气量。
•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通气模式同时
使用。
• 适用于自主呼吸能力不足,但神经调节无
• 按呼吸相压力形式来分:间歇正压通气IPPV;间
歇正负压通气IPNPV;持续气道正压CPAP;双水 平正压通气BiPAP;负压通气NPV
22
• 按自主呼吸参与方式来分:自主呼吸和持
续气道正压CPAP;持续指令通气CMV;同 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指令分钟通气MMV; 压力支持通气PSV;压力释放通气PRV;容 量支持通气VCV;
21
机械通气模式分类
• 按使用和应用类型分为:控制性机械通气
(contro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辅助性机 械通气(assistan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MV) 辅助-控制通气
• 按吸、呼气相切换方式分为:PCV(压力);VCV(容量); TCVFra bibliotek时间);流量转换
通气动力不足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肌力减退
通气负荷过重 气道阻力增加 胸肺顺应性下降
换气损害
• 根据病情的变化 • 根据并发症
42
呼吸机工作参数的设置
• 自主RR 12-15次/分 • 潮气量 5-8ml/kg • 分钟通气量 Vt×RR • I:E 1:1.5-2 • 吸气压力 • PEEP • 触发灵敏度 压力触发设置在-0.5~-2.0cmH20;
>50mmHg
2
呼吸衰竭的分类
• 1.如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 • 3.按血气改变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 • 4.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
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 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称泵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 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
• 按呼吸频率来分:常频通气NFV;低频通气
LFV;高频通气HFV
23
• 附加模式: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吸气末
停顿;呼吸延长和呼吸末暂停;叹息sign
• 模式的联合
持续正压通气:PEEP和CMV SIMV+PSV CPAP+PSV SIMV+PSV
24
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
• 模式
应用百分比
• VCV
医生的喜好 22% 7% 29% 34% 7% --
26
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
患者的呼吸功
呼吸机的呼吸功
指令通气
同步指令通气
有支持的自主呼吸
完全自主呼吸
27
常用呼吸机模式与功能
• 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在吸气相呼吸 机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呼气相有患 者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产生呼气,呼气 相压力为0.
• 高气道压时间延长,对循环影响增加。
37
呼吸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
• 呼吸机在吸气相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
内;但在呼气末,气道压力并不下降为0, 仍保持一定的正压水平。
• PEEP能够防止肺泡萎陷,改善通气/血流比
例,减低肺内动静脉分流,提高PaO2。
12. 右 到 左 的 肺 内 分 流 (Qs/Qt), %
36~44 75~100 10~15 350~450
<5
< 20 > 10 > 60 > 55 < 50 (吸空气) > 350
< 200
> 20
18
机械通气的禁忌症
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足前 严重的肺大疱和未经引流的气胸 肺组织无功能 大咯血时在气道未通畅前 支气管胸膜瘘 缺乏治疗的基本知识或对呼吸机性能不了解
15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 心脑肺复苏 • 通气功能异常
呼吸肌功能异常 呼吸肌疲劳 胸壁异常 神经肌肉病变
呼吸驱动力下降 气道阻力增加或气道阻塞
• 氧合异常
难治性低氧血症 需要PEEP 呼吸做功明显增加
16
机械通气的时机
项目
正常值
1.潮气量(VT), ml/kg
5~8
机械通气的 指征
<5
2.肺活量(VC), ml/kg 65~75
• BIPAP是将PCV和自主呼吸很好的结合。
36
反比通气(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
• 是吸气时间长于呼吸时间,吸/呼比大于1的
通气模式。
• 延长吸气时间有利于气体的分布和弥散,
纠正缺氧;缩短呼气时间,减少二氧化碳 排出,纠正过度的低碳酸血症,即呼吸性 碱中毒。
有1-3次相当于1.5-2倍VT的深吸气。
• 目的在于使那些易于萎陷的肺泡定时扩张
膨胀,改善这些部位的气体交换,防止肺 不张。
40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
• 同步和非同步模式 • 吸气向呼气转换的模式 • 呼吸相压力模式 • 完全机械通气和部分机械通气
41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的依据
• 根据呼吸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
11
C02潴留病理生理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对循环的影响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对酸碱平衡电解质的影响 • 对肾和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12
呼吸衰竭的诊断
• 症状
呼吸症状;紫绀;神经精神症状; 心血管功能障碍;消化系统症状; 肾脏并发症;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
• 体征 •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及/或 PaCO2﹥50mmHg
19
机械通气的目标
• 生理目标
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 通气目标;
改善和维持动脉氧合,提高氧输送; 维持和增加肺容积; 减少呼吸肌做功,改善重要脏器氧供
20
机械通气的临床目标
• 纠正低氧血症,改善肺泡通气量,纠正组织缺氧 • 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 防止或改善肺不张 • 防止和改善呼吸肌疲劳 • 保证镇静剂和肌松剂的安全性 • 减少全身和心肌的氧耗 • 降低颅内压、 • 促进胸壁稳定
47%
• SIMV+PSV
46%
• SIMV
6%
• PSV
15%
• 其他模式※
7%
• ※包括PCV、BiPAP、 IRV、APRV和HFV
医生的喜好 62% 36% 8% 4% 2%
25
脱离呼吸机的模式
• 模式 • PSV • SIMV • SIMV+PSV • 间断T管 • 每日T管 • 其他
使用比例 36% 5% 28% 17% 4% 9%
7. 死腔百分比(VD/VT), %
80~100 5~6
25~40
8. PaCO2, mm Hg
9. PaO2, mm Hg
10 . 肺 泡 - 动 脉 氧 分 压 差 [P(Aa)O2]( mm Hg), 吸入 100% 氧
11. PaO2 /吸入氧浓度比值 (PaO2 / FiO2, mm Hg)
明显异常的患者。
32
指令分钟通气(mandatory minute
ventilation,MMV)
• 持续监控患者的MV,如单位时间内自主呼
吸达到预设的MV,呼吸机不做指令通气, 只提供持续的正压;如低于预设的MV,呼 吸机自动通过指令通气方式,增加MV。
• 不妨碍和影响自主呼吸,脱机前准备更为
安全。
13
呼吸衰竭的治疗
• 治疗基础疾病 • 去除和控制诱发因素 • 呼吸道管理和呼吸支持 • 并发症的处理 • 全身支持治疗
14
呼吸功能支持-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是一种人工替代的通气手段, 已普遍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 治疗和麻醉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机械通气 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不适用于呼吸频率过快的患者。
33
容量支持通气(volume support
ventilation,VSV)
• 由患者自主吸气触发,呼吸机提供吸气正
压支持,测定患者压力-容量关系,根据设 定潮气量自动计算出下一次通气所需要的 吸气压力支持。
• 呼吸机提供可调节性的PSV,保证潮气量。 • 适用于呼吸相对规则的患者。
8
氧耗量增加
• 发热、寒战、呼吸劳累和抽搐均可增加耗
氧量。耗氧量增加导致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下降,加重动-静脉分流引起低氧血症。
9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 缺氧 • CO2潴留 • 酸中毒
10
缺氧病理生理
•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 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呼吸衰竭与机械通气
1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 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
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 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 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 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
• 血气分析:PaO2<60mmHg及/Pa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