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会议对中国碳交易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一种激励——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班会议对中国碳交易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一种激励——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
苏晓
【期刊名称】《风能》
【年(卷),期】2012(000)002
【总页数】1页(P20)
【作者】苏晓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此次气候大会。
为向读者传递这方面的资讯,感受班德会议的氛围和成果,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李俊峰,他的解答会给读者带来启迪。
《风能》:您认为这次德班大会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您如何看待这些成果?
李俊峰:总体来说,大会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主要归结于三点:第一,大会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作出了安排,虽然这种安排还只是定性不定量,但《京都议定书》生死存亡的问题有了答案。
第二,大会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从2013年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要提供1000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
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捐款等形式提供资金,虽然现在这还只是个框架,没有说多少钱和如何花费,但银行账户已经开了。
至于如何花,需要讨论制定进一步的规则。
第三,深入讨论了2020年以后进一步加强公约实施的安排,并决定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讨论《京都议定书》之后的一些问题。
《风能》:很多人认为这次德班气候大会多少让人有些失望,您如何看待这次大会各方的表现?您如何解读这些表现?
李俊峰:我觉得,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这次德班气候大会上的表现都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务实、诚意和妥协。
务实是相比以往不切实际和过高的预期目标而言。
2007年巴厘岛和2009年哥本
哈根气候大会,各方自信满满,预期很高,对谈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而这次大会,大家不仅把自己的期望值降到了一个合理的位置,更是多了沟通和倾听,少了哭喊与作秀。
各国代表的不同表现也可以用诚意来解读。
“基础四国”的表现毋庸置疑,欧盟的高调举动,也使美国、日本等国没有太唱反调。
欧盟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出台和绿色基金的启动一直很迫切,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一致的。
妥协则是各方代表或多或少都做出了一些承诺,尤其是中美两国最终同意接受关于2020年以后安排的谈判进程,就是妥协的一种表现。
这次大会最后取得的三点成果也是各方最后妥协才取得的关键一步。
《风能》:您如何看待除欧盟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的表现,尤其是加拿大刚开始便宣布要退出《京都议定书》协议?
李俊峰:对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立场,很多人所见的都只是这些国家缺乏诚意的表现。
实际上,美国“不加入也不反对”的中立立场也是一种诚意,这种诚意体现在其不干预的态度上,这样总比反对要好。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不加入,但是也不反对,这种中立的态度也是诚意的表现。
美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其政治体制也决定,美国没有任何一个法律在国内通不过却可以在国际上通过,所以应该允许美国有些灵活的态度。
加拿大的退出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个协议框架,我们应该容许别人反悔,何况加拿大自始至终就没有作出什么承诺,其退出影响并不大。
而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虽然也游离于《议定书》的框架之外,但可以通过哥本哈根等其他的协议对其减排进行约束。
《风能》:您认为德班会议会对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李俊峰:这次会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启动一个关于2020年之后的新谈判进程,这将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将被纳入国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减排机制中,不过这对中国的碳交易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倒是一个激励。
目前,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已经对碳交易开始做试点,如果成功,会在下一个五年推广。
不过,我觉得大家应该清楚,碳交易不是一个商机,而是一种减排的措施,做碳交易的最佳目的就是减排,或者说促使碳减排的成本降低。
另外,中国在节能减排的硬性目标下,在未来会更加积极地发展国内的可再生能源。
德班会议上,中国政府已经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今后会更多地组织开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们在第二承诺期须不断思考,到2020年之后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去承担责任,这是一个必须提前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