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奇人徐灵胎,不逊苏东坡的罕世全才,天才的追求有何不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奇⼈徐灵胎,不逊苏东坡的罕世全才,天才的追求有何不同?古今第⼀才⼦,似乎⾮苏轼莫属。

国学⼤师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的诗⼈,⽆过于屈⼦、渊明、⼦美、⼦瞻者。

此四⼦者,若⽆
⽂学之天才,其⼈格亦⾃⾜千古。

故⽆⾼尚伟⼤之⼈格,⽽有⾼尚伟⼤之⽂章者,殆未之有
也。

⽽四⼦之中,⽂学天赋和成就最⾼的⽆疑是⼦瞻,⼦瞻即是苏轼。

儒、道、释⽆⼀不通,诗、词、⽂、书、画⽆⼀不是卓尔不群。

上下五千年能与之⽐拟者能有
⼏⼈?
有⼈说苏轼的仕途⼀塌糊涂,仕途⼀塌糊涂更反证了苏轼的不糊涂,仕途⼀帆风顺的不是庸
才,便多是佞才。

苏轼仕途之起伏恰恰最能体现当时社会之动荡,也最能体现苏轼不苟于世的
真性情。

也正因为苏轼⼈⽣际遇波澜迭起,也才催⽣了⼀篇篇流传千古的好⽂章。

⼈之成就⼤事业,天资、际遇、阅历、胸怀、恒⼼,缺⼀不可。

道理虽然浅显,但总有⼀些⼈
让别⼈⽆论如何努⼒,也远不能望其项背。


古⼈当中还有⼀⼈,与苏轼相⽐,天资更⾼、涉猎更⼴,涉猎领域均有极⼤成就,同样著作等
⾝,⽣前⾝后,更造福亿万黎民,只是声名较苏轼远矣,可悲可叹。

此⼈便是清初的徐灵胎。

徐灵胎是
此⼈便是清初的徐灵胎。

徐灵胎是徐⼤椿的字,晚年号洄溪,江苏苏州吴江⼈。

⽣于清康熙
三⼗⼆年,卒于乾隆三⼗六年。

与徐灵胎同时期的⼤⽂学家袁枚为之作传《徐灵胎先⽣传》中所⾔:先⽣⽣有异禀,聪强过
⼈。

凡星经、地志、九宫、⾳律,以⾄舞⼑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尤长於医。

徐灵胎⽣于世辈书⾹,累代官宦之家,然⽽徐灵胎却淡功名利禄,不屑⼋股⽂。

这在当时这是
绝对的离经叛道,⽽且徐灵胎此后的⼀⽣,都将这种离经叛道进⾏到底。

徐灵胎⼗四岁,开始研究《易经》;
之后⼜研究《道德经》;
⼗⼋岁,在其⽗指引下开始研究⽔利;
⼆⼗岁,开始学习武术,兼学习天⽂学。

徐灵胎的学习不是⼴请名师,⽽是⾃学为主;不是浅尝辄⽌,⽽是深究其理;不是⼈云亦云,⽽是⼴泛搜集资料,反复论证。

《易经》、《⽼⼦》、⽔利学、天⽂学都是⾮常晦涩难懂的知识,徐灵胎通过⾃学却能深⼊领略和掌握,令⼈叹为观⽌!
⽐如《道德经》,徐灵胎学边注释,写了⼆⼗年,然后就出版了,竟然还被收⼊《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对其书的评价还甚⾼。

再⽐如其对⽔利的研究也⾮常深⼊,也应该有著作传世,并已被当时所重视。

《洄溪医案》中曾记载:“东⼭⽔利同知,借余⽔利书,余往索。


《徐灵胎先⽣传》中记载了两则徐灵胎关于对当地⽔利建设建议的案例,可看出徐灵胎做学问之态度、之⽅法、之⽬的迥然之不同。

简⾔之,徐灵胎的学习态度为深究其理。

学习⽅法为多⽅考证、 学习⽬的为学以致⽤。

徐灵胎的学以致⽤的治学态度同样体现在他的学医之路上。

⽽徐灵胎“离经叛道”的性格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

未查明是何年⽉,徐灵胎的家庭发⽣了⾮常⼤的变故,他的三个弟弟相继病故。

这使得徐灵胎⾛上了从医之路。

很多名医⼤家均是因为亲⼈病故⽽⾛上从医之路,⽐如张仲景、李东垣、傅青主等,与之不同的是,徐灵胎不仅⾛上了⾏医之路,也感慨于庸医误⼈⽽⾛上了医学批判之路。

徐灵胎固是⼀名医学⼤家,但更是⼀名医学批判家。

后世要学习徐灵胎的医案医术,更要学习他的医学批判精神,并深以为戒。

要评判别⼈,就要有更深更⼴的学识。

与徐灵胎同时代的名⽓最⼤的医⽣是叶天⼠,这也是我国⼗⼤名医之⼀。

与徐灵胎⾃学成才不同,叶天⼠共拜了⼗七位⽼师,尽得其学,可以想见叶天⼠读过多少书吧。

叶天⼠在看过徐灵胎的医案后说:“颇有⼼思,但药味太杂,此乃⽆师传授之故。


后来,叶天⼠在看到宋版《外台秘要》后,不禁汗下,感慨道:“我前谓徐⽣⽴⽅⽆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穷,不可轻量也。


“叹⽆聊,便学医。

唉!⼈命关天此事难知。

救⼈⼼,做不得谋⽣计。

不读⽅书半卷,只记药味⼏枚。

⽆论臌膈风劳、伤寒疟痢,⼀般的望闻问切,说是谈⾮。


“终⽇遑遑,总没有⼀时闲荡。

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

到夏⽉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

只今⽇,⽬暗神衰,还不肯把笔⼉放轻”。

这是徐灵胎所做《洄溪道情》中的两段,⾔说⾃⼰学医⽤⼼⽤⼒之苦。

如是者⼗余年,乃注《难经》,⼜⼗余年⽽注《本
在《慎疾刍⾔》序中,徐灵胎说道:如是者⼗余年,乃注《难经》,⼜⼗余年⽽注《本草》,⼜⼗余年⽽作《医学源流论》,⼜五年⽽著《伤寒类⽅》。

五⼗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万余卷。

可见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徐灵胎治学严谨,⼀丝不苟,⽽治学当中的批判精神⽐历代医家更为强烈。

“乃世之医者,全废古书,随⼼⾃造,以致⼈多枉死,⽬击⼼伤。


徐灵胎的医学批判所涉及范围是极⼴的,上⾄经书典籍,下⾄民间时⽅,⽆论前辈先贤,还是当世名医,⽆所不包,都是徐灵胎的批判对象。

徐灵胎的医学批判⼿段多样,或是著书⽴说,或是⾔传⾝教,徐灵胎采⽤“跟帖”⽅式所著的《医
贯砭》更是令⼈⽿⽬⼀新,也更令⼈深思,利于学习。

徐灵胎的学习还远未停⽌:
据说,徐灵胎的⽼母喜欢戏曲,徐灵胎便⾃学戏曲,并将⾃⼰的学习总结整理成书,叫作《乐府传声》,还成为中国⾳乐史上著名的⾳乐理论著作,填补了⾳乐历史的空⽩。

做学问做到这个地步,也实在令⼈⽆语了。

徐灵胎还有若⼲⾸戏曲作品,被整理为《洄溪道情》。

道情是⼀种戏曲形式,徐灵胎⽼母所喜欢的戏曲是不是道情呢?我想应该是。

上⾯引⽤了⼏句,已颇见⽂字功⼒。

另有⼀篇《游⼭乐》更是神采飞扬,令⼈⼼旷神怡:
到⼭中,便是仙,万树松风,百道飞泉。

更得那野鸟呼⼈,引我出僧房⽵院。

异草幽花⾹⼊⾻,奇峰怪⽯峭连天。

⼀步⼀回头,景象时时变。

越⾛得路崎岖,越骗得精神健,到了那峰回路转,⼜是个别有洞天。

春风吹我尘⼼断,不知今⼣是何年?
偶遇着,牧竖樵⽗,洗⾜清泉,与他⾔:竟不知唐宋明元。

直说到⽇落虞渊,借宿在草阁茅轩。

⾬前茶,浇⼀碗清晶饭,抬头看:只见藤萝⽉,挂上万峰尖。

⼣阳西下,庭院之中,⼀位须发斑⽩的⽼者持节⽽击,引吭⾼歌,为母亲歌唱,哄母亲开⼼,怎不令⼈动容?
徐灵胎似乎也在诉说:我所做的⼀切,⽬的其实很简单。

如苏东坡、如徐灵胎,⼀⽣际遇坎坷,却源于内⼼的坦然和简单。

能够成就⼤事业,或许也是来源于这份坦然和简单。

徐灵胎的平⽣事迹很难⽤简短的⽂字⽽说清,也很难⽤单⼀的说法⽽评判。

在感慨其传奇⼈⽣之时,如能领略⼀⼆⽤于⾃⾝也定会获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