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年级上册期末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七年级上册期末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同一台显微镜,采用不同的物镜和目镜组合观察同一血液涂片,出现图中甲、乙两个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目镜一样,图甲的物镜比图乙的物镜短
B.如果物镜一样,图乙的目镜比图甲的目镜长
C.若使用相同的光照、反光镜和光圈,则乙视野更亮
D.甲观察的范围比乙观察的范围小,看到的细胞多
2.臭鼬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会放出很臭的气体,这一现象说明了()
A.生物能排出废物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需要营养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出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如图为某种生物的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
B.细胞质首先进行分裂
C.最后形成细胞膜
D.遗传物质复制并平均分配
5.图 A、B 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细胞分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动植物细胞分裂是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
B.植物细胞分裂最后是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与细胞壁
C.动物细胞分裂最后是在两核之间产生新的细胞膜
D.细胞分裂形成的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戊及其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较少的食物链是甲→丁
C.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甲增加,丙减少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则戊的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7.如图是绿色椬物植株、花、果实、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等农作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运输到植物各处的
B.图甲中的①和③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②和③发育而来的
C.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④和⑥发育而来的
D.受精卵发育成图丁中的①②③
8.下列几类植物中,没有出现输导组织的是()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9.下表所列的实验操作与目的,对应错误
..的是()


名称操作目的
A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

B观察草履虫在载玻片上培养液的液滴中放几丝棉花纤维限制运动
C 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

记录水蚤心率时要重复三次使实验数据更准确
D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

用浸湿的棉絮包裹小鱼头部鳃盖和躯干部,并经常滴加清

保证小鱼的正常呼

A.A B.B C.C D.D 10.西红柿中的红色源于图中的()的结构
A.③B.④C.⑤D.⑥11.下表列举的几个实验中,实验器材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实验名称实验试剂及用

使用目的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酒精除去叶片中叶绿素
2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食醋与清水混合模拟酸雨
3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清水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4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碘液检验淀粉的消化程度
A.1 B.2 C.3 D.4
12.如图是某学生制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图片,图甲是操作步骤,图乙是根据观察绘制的细胞模式图,图丙是显微镜构造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正确操作步骤是 abcd
B.图乙中染色最深的是[3]
C.观察时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图丙中[6]细准焦螺旋
D.要将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13.如图为人体不同结构层次间的关系示意图。

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示细胞分裂
B.b表示细胞分化
C.乙图代表的层次与植物叶所属层次相同
D.植物体中有丙图代表的层次
14.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瓜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存在于⑤细胞质内
B.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④细胞核
C.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②细胞壁
D.③是线粒体,是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
15.关于用天竺葵“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的变量是光,需要在低温下进行
B.遮光处理之前要将天竺葵黑暗处理一昼夜
C.实验结果应该是叶片遮光的部分呈蓝色
D.本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
16.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时,看到的菠菜叶横切面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3]的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B.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图中的[4] 气孔
C.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上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下表皮多
D.气孔的开闭由[5]保卫细胞控制
17.银杏与杏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银杏()
A.没有鲜艳的花被B.球果包被着果皮
C.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D.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18.小兰想了解番茄,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并查找相关资料,图甲是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图乙是显微镜结构图。

请回答:
(1)图甲中小兰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______(填字母)。

为了看到更大的细胞,小兰应转动图乙中的______(填字母),选择放大倍数更大的物镜。

(2)番茄果肉属于______组织,富含维生素______,有助于预防坏血病。

(3)番茄果肉细胞中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______。

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该细胞特有的结构是______和______。

(4)番茄果实中有许多种子,这些种子由______发育而成。

(5)下图小兰绘制的视野中的1个番茄细胞结构图,从生物图绘制规范要求看,你认为该图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生命活动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必须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的上面遮盖起来
B.图乙为了使叶片脱色,①烧杯中装的液体是酒精
C.图丙中,在一定范围内试管与白炽灯的距离越近,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
D.若图丁瓶中换成煮熟的种子,观察不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20.下图是探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几个步骤的解释正确的是()
A.步骤①在黑暗中耗尽叶片中的二氧化碳B.步骤②的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为了破坏细胞结构使碘液易于染色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21.下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表示氧气B.Y表示二氧化碳
C.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D.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2.在一个以种植玉来为主,兼养猪、家禽和鱼的小型简单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存在如甲图所示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参与玉米光合作用的水、二氧化碳和阳光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 。

(2)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中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

136年后,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

化为玉米的“气”是指__________ ,该“气”转化为玉米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填反应式)。

(3)谚语“有收无收在于水”,说明了水分对农作物的重要性。

假设农作物长期被水淹,会导致烂根,甚至死亡。

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

(4)农田玉米中偶然出现了白化苗,这种现象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白化玉米苗死亡的缘故是__________ 。

(5)农技人员进行了不同株距对某品种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阻碍的试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结果。

请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说明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
23.春去秋来,周而复始。

许多植物从一颗小种子萌发开始,经过扎根、长高、长粗而变成一颗参天大树,再到结出累累硕果,让我们看到了植物奇妙的生命周期。

请同学们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种子萌发时,甲图中的[ ]__________率先突破种皮,发育成乙图中的[ ]__________。

(2)种子萌发成幼苗之后,根不断地向下生长,根的生长主要是丙图中 _______(填字母)共同作用的结果。

(3)幼苗长高主要依赖于丁的发育,其中[ ]__________将来发育成植物的茎。

(4)植物体长大之后,开始开花结果,其中戊图中的[ ]__________发育成甲。

(5)无论是种子的萌发,还是幼苗扎根、长高、长粗、开花结果,都离不开植物细胞的________过程。

24.下面是某班同学设计的“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实验方案。

在实验装置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5分钟后,统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下表是全班八个小组实验的结果。

组别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明亮处/只23313212
阴暗处/只87797898
(1)在研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光照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作___________。

(2)该班同学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变量是________。

(3)统计并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____________,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4)若要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

25.人们认识光合作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1)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直到17世纪。

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种植实验(如图1)得出结论:植物是“吃”_______长大的。

但他没有意识到_______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1773年,普利斯特利做了经典对照实验(如图2),证明_______。

但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晚上做实验时小鼠却死了,直到1779年,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试验,发现只有在_______条件下普利斯特利试验才会成功。

(3)1864年,萨克斯通过经典天竺葵实验发现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了_______。

实验中“选叶部分遮光”(如图3)的目的是_______。

(4)1880年,恩格尔曼在暗处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如图4),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受光部位,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_______。

(5)由于科学家锲而不舍的探索,我们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总体的认识。

请概括光合作用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以及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观图可知: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解答即可。

【详解】
A.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如果目镜一样,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图甲的物镜比图乙的物镜短,故A正确;
B.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如果物镜一样,图乙的目镜比图甲的目镜短,故B错误;
C.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亮度越暗,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所以若使用相同的光照、反光镜和通光孔,则乙视野亮更暗,故C错误;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甲的视野比乙的视野大,乙视野中比甲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少,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短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C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
胞构成的
解析:C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臭鼬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会放出很臭的气体,这一现象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正确。

故选C。

3.A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A.春天气温回升,“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描述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景色,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B错误。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描述的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了枫林叶色变化的影响,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D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由图可知,此细胞有细胞壁,因此是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详解】
图中细胞有细胞壁,因此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过程中,首先是细胞核分裂成两个;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先复制加倍,然后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因此A、B、C三项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分裂过程和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变化,注意掌握。

5.C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

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

从图中看出新形成的细胞和原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
同。

【详解】
动、植物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都先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平均分成两部分,所以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A正确。

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先形成新的细胞膜,再产生新的细胞壁,B正确。

动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在原来细胞中间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新的细胞,C错误。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自我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正确。

【点睛】
掌握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6.D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2)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丙、丁为消费者,戊为分解者。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甲为生产者,乙、丙、丁为消费者,戊为分解者。

甲、乙、丙、丁、戊及其环境构成生态系统,A正确;
B、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图中最短食物链为甲→丁,B正确;
C、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生物甲的数量会增多,因为乙取食甲;丙的数量会减少,因为丙捕食乙,会造成缺乏食物而减少,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丙的营养级的最高,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D错误。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7.B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茎、③根;图乙是花的结构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详解】
A、植物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沿导管运输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而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则是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根等其它器官的,故A的说法错误。

B、图甲中的①叶和③根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和③胚根发育而来的,故B的说法正确。

C、图丙中的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故C的说法错误。

D、受精卵发育成植物的胚,胚由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组成,故D的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花的结构名称,种子的结构名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要求学生熟记并能正确的填图。

8.A
【分析】
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没有根,体内没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矮小。

【详解】
A、苔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也没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矮小,A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B不合题意。

C、裸子植物具有发达的根、茎、叶,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体内有发达的输导组织,C不合题意;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体内有发达的输导组织,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9.A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

2.作出假设: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问题作出可能的假设。

3.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科学地设计实验,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4.实施计划:严格执行探究方案,对实验现象仔细观察、记录。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实验通常采取多个个体参与或实验重复多次进行。

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若假设不正确,需重新提出假设进行新的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6.表达与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详解】
A.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A错误。

B.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B正确。

C.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要重复记录水蚤心率三次,计算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C正确。

D.用浸湿的棉絮包裹小鱼头部鳃盖和躯干部,并经常滴加清水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D正确。

故选A。

10.B
【分析】
如图所示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核,④是液泡,⑤是叶绿体,⑥是细胞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西红柿有液泡,内含细胞液,能够溶解多种物质,红色的物质就是位于④液泡中,B正确。

【点睛】
熟练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1.C
【分析】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此题结合初中生物实验作答。

【详解】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使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A正确;在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试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并用PH试纸测定PH约等于4,B正确;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由于0.9%生理盐水的浓度与人的组织细胞液的浓度一致,故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细胞因吸水膨胀,也不至于因失水而皱缩,C错误;淀粉遇碘变蓝,所以能用碘液检测淀粉,D正确。

【点睛】
熟记实验中各种材料与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2.C
【分析】
(1)在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时,可以简单记忆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图甲中a刮、b 滴、c染、d盖。

(2)乙图中1细胞质、2细胞核、3细胞膜。

(3)丙图中4目镜、5粗准焦螺旋、6细准焦螺旋、7反光镜。

【详解】
A.在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时,可以简单记忆为:擦、b滴、a刮、涂、d盖、c染、吸,A错误。

B.图乙中染色最深的是2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如碘液染成深色的物质,B错误。

C.观察时,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图丙中6细准焦螺旋,C正确。

D.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即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

也就是物像在什么地方,就向那个地方移动装片。

所以,欲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应把装片向左上方移动,D不正确。

【点睛】
明确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及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是解题的关键。

13.D
【分析】
a表示细胞的分裂,结果细胞数目增多;b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乙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丙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系统;丁在结构层次上动物(人)体。

据此解答。

【详解】
A.a表示细胞分裂,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目增多,故A正确。

B.b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故B正确。

C.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乙表示胃,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叶片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叶属于器官,故C正确。

D.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分析可知,丙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没有系统,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特点,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4.B
【分析】
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

【详解】
A.植物细胞中的液泡里的液体是细胞液,细胞液里溶解着多种物质,是多种物质的水溶液,西瓜甘甜可口就是因为⑤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错误。

B.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这些信息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细胞结构中,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正确。

C.②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既不让有害物质随意进入细胞,也不让有用物质随意渗出细胞,错误。

D.③是叶绿体,线粒体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是细胞内的能量转化器,错误。

故选B。

【点睛】
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