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词义,了解动物游戏的有关知识,并能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更多自然之谜。

2、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3、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4、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培养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2、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学法指导:
诵读、体味、研讨、展示、探究
预习案
一、课本助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父爱、母爱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1、作者简介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遗忘的语言》、《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等,广泛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 , 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2、作品简介:
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作用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的艺术》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此书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
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二、预习自测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是以父母与孩子间的爱为主题,本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相比,有何特点?
——以前的课文形象生动,感情炽烈,多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本文要理性
的多。

2.本文是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二)内容分析,质疑交流
1.文章的思路:爱的能力的发展:
◆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婴儿→(母爱、父爱)→成人→(内化父母的爱,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成熟的人
2.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
我的
疑惑
探究案
一、探究问题
1.阅读一、二部分,填写下表:
不能用努力去换取,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2.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答: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我的
疑惑
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诞dàn生刹shà那撕sī碎缺陷xiàn
B.凝níng聚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gū负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渊yuān源秩zhì序
1. B(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3. C(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
大自然、大地和海洋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4. C(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本1~4段,回答5~7题。

5.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5. 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

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6.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6.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

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7.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7. B(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

据此可以判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