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实验高中初中部2013八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高中初中部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初二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I卷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
(共7个小题,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dāng) 溃.退 (guì) 阡.陌(qiān)瞥.见(piē)
B.张皇(huáng)失措幽咽.(yàn)奔丧(sàng)狼藉(jí)
C.负隅(yú)顽抗寒噤(jìn) 瓦砾(lì) 颤(chàn)巍巍
D.转弯抹(mŏ)角俨.然(yān)憎恶(wù)仄(zè)歪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眼花缭乱锐不可当晨曦血腥
B.臭名昭著月明风轻荒谬憧憬
C.精疲力竭满院狼籍杀戮箱箧
D.走头无路转弯抹角纳粹鞠躬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
....,流连忘返。
B.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丁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
....的事。
C.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
D.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遐
...迩.。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通过大家的帮助,使他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B、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肩负起建设伟大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
C青岛开发区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旅游精品线路。
D、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劫一空。
B
5、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②绿阴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③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④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⑤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③⑤②④① D.⑤②④①③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建筑是艺术,是的音乐,又是简洁的哲理诗。
任何建筑,不管设计者与建造者
是否自觉,其实都在表达一种思想。
②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
③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着国内外游客。
④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
A.凝练结果吸收冷静
B.凝固后果吸收冷峻
C.凝固后果吸引冷峻
D.凝练结果吸引冷静
7、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导语主体 B 标题主体背景
C导语主体结语 D 标题主体结语
二、阅读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8-12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8、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B、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9、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
A、悉.如外人咸.来问讯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魚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复.前行不复.出焉
10、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B.渔人甚异之。
(捕鱼的人很奇怪。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
11、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12、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幸福安康的社会理想。
B.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勾画了“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
C.“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出了桃花林的奇美景色。
D.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是因为长时间困于洞中,与世隔绝。
(二)阅读《芦花荡》选文,完成13—15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3、选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描述不准确的是()
A、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B、渲染了阴森黑暗宁静而恐怖的氛围。
C、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表现了苇子顽强的生命力,也象征了残酷战争环境下顽强战斗的人民。
14、文段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不包括()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15、下列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白洋淀的晶莹明澈)
B、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苇子的旺盛生命力,象征白洋淀人民顽强生存的姿态。
)
C、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船轻快的特点。
)
D、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
)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20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魔术、技术、美术)而不仅是(艺术、魔术、技术、美术)。
③(甲) 是重峦叠嶂,(乙)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6.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 )
A.既……又…… B.或者……或者……
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
17.下列是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
A.重峦叠嶂. B.堆叠假山
C.睡莲开放 D.引用活水
18.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
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11)句
19.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20.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难忘。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21-25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1、对文中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这一句表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照顾。
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B、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一句写父亲想要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心里觉得很塌实。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朴素的话语中饱含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
D、“进去吧,里边没人。
”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一句相照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22、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的重音,不恰当的一项是()
A、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B、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C、我赶紧拭干了泪
D、我的眼泪又来了
23、选文中写父亲外貌时,先后写了“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24、选文着重写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人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
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画浪线的句子(
2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正确的含义是()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第II卷
三、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①蹊(灯):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题1分共4分)
(1).听已辄.默记( )
(2).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4).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27.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28、少壮不努力,。
29、,山山唯落晖。
30、乡泪客中尽,。
31、气蒸云梦泽,。
32、晴川历历汉阳树,。
五、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分)
桐花声里燕子飞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
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
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
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
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
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
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
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
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
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
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33.(3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34.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3分)
35.(3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36.(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的表现手法(想象、象征、联想,三者选择其一)?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37.你对家中或家乡的许多东西也会寄予某种感情,请写一写,60字以内。
(3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40分)
俗话说,“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其实,同学、朋友之间,班级、学校、单位以至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
请以“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600字。
实验高中初中部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初二期中学业水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