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目标导航]1. 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表现
(1)均出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

2.影响: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二、繁盛的洛阳
1.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修建洛阳城,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洛阳的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政府专门为世和大秦国等外国商人设立四通市。

3.一些富商大贾周游天下或远走异域,使得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

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细微点拨
[思维点拨]
孝文帝迁都后洛阳在北魏时的状况和地位
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名副英实的国际性商业都市,还是都城建筑艺术的典范,国内外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⑴魏晋时期,鲜卑、迤1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不断迁居中原,各族人民长期通婚杂居, 相互融合,胡汉差別逐渐消除。

(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立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耙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
(1)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整里施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岀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髙度发展奠左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错提醒]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

[史论要旨]
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而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朿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泄了基础。

[知识图示]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全而认识孝文帝改革
史料一北魏迁都后①“筑pi太巾D一围亘里二“責搀荫阻麹垂屣,一去王难銀N玻威悉鉀二艷以匹至于木瓠值国壬城—墓丕欢血適班贩賓—旦査塞JU……是以附化之
民万有余家S 《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②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史料解读]I
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而的情况。

②'‘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

[问题思考]I
(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提示①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②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虜大一统奠左基础。

O史论总结
全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而,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英祖母冯氏的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而重新走向统一奠泄了基础。

(3)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而,措施得力。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答案D
解析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左在上地上,成为泄居农耕的小农,推动了农业生
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故选D项。

2.(2018 •临沂高二检测)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出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答案B
解析均出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H 他三项错误。

3.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虜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泄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一一“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

所以选D项。

4.(2017 •扬州模拟)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爼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上壤。

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火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岀陈庆之在岀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而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火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厲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左了基础。

课时对点练 -------------------------- -------------- 强化训练限时规范答题
[基础达标]
1.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泄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泄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倡导严刑峻法,D错误。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上地
B.均出制下平均分配上地扼杀了农民耕种上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上地比肥沃的上地多
答案C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
思是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稱耕细作的收入强。

3.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
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A.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岀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 “孝武帝”''孝明帝” 等。

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
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拯所学知识,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6.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出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能力提升]
7.(2017 •扬州调研)移风易俗是商鞅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徳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一一《战国策・魏策三》
材料二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言……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一一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材料三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眾戾,若由文而退之野。

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

——蒙文通《古史甄微・秦
之社会》
材料四此汉化政策其子孙遵行不替,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英汉化程度更为增高,至宣武、孝明之世,则已达顶点,而逐渐腐化矣。

然同时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英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之所浸染……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而不渐染汉化, 则为一善战之民族,自不代言。

一一陈寅恪《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国民风特点和中原看待秦国、北魏旧俗所体现的观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袭秦旧”与“进华夏”并举的措施;根据材料四指出北魏移风易俗的两种不同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移风易俗的认识。

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观念:华夷有别(或华夷之辨、华夏与戎狄、戍翟有别)。

(2)措施: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制左秦律,法律治理。

趋势:(中原)鲜卑汉化与(边塞)汉族胡化。

(3)认识:改革推动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又影响着改革:华夷有别的观念影响改革者移风易俗的取向:移风易俗过度不利于原有风俗或特性的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