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童年的百花园”为主题。

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几个部分。

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中高兴的、有趣的事情,再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的童年生活,进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学情分析:
学习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的教材的特点。

本组4篇课文都是和童年有关的,内容简单易懂,和学生实际贴合较近,在教学时要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进入情境,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真善美。

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技能目标: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古文地语言美,品味简单故事蕴藏地深刻道理,引导学生对祖国地传统文化地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作者美好的愿望。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

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

)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

(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

(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

(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朗读、想象)
3.导入: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江上》
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如: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
(4)指导朗读。

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

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
(3)读出欢乐。

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

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牙。

)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
1.过渡: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
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林里刚下过一阵雨”呢?(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课件出示动态图片)说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图片)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

(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曲,来到林中。

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

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
②指导朗读。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 4.整体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

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3.推荐阅读,说说读了下面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街头(张继楼)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