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的方向与归属:生态诗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学的方向与归属:生态诗学
中国当代生态诗歌有意识的创作开始于1990年代生态思潮在中国兴起之时,而生态诗歌的潮流在本世纪初也已逐渐高漲起来。
在这二十几年中,中国诗学界经历的最显著的改变可以说就是来源于生态诗潮,甚至可以说是诗学的革命。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诗歌的研究和批评先是以欧美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因为西方先于我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欧美生态批评理论也在1990年代以前得到了较为丰富和成熟的建构。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生态美学在1990年代被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提出,并由他领军开始梳理、规划和建构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系统,至今已取得众所瞩目的成就。
尽管如此,生态美学还不能等同于生态诗学,不能解决生态诗歌研究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所谓诗学,在文艺研究范畴的广义理解应该是指文艺理论,狭义上指关于诗歌的文学理论。
“诗学”的概念和运用在西方文论史上,较早的应该算是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是一本涵盖了史诗、悲剧、喜剧等多种文体,对这些文体的起源、特点、功能、相关联系和区别,以及情节安排、体裁特征、人物性格、写作原则、批评方法等一系列文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文学理论著作。
他的较为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诗学思想对西方诗学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根据西方的文学理论范畴,狭义上的诗学具体上应该是指对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等创造性的活动的起源、过程、逻辑、思维、观念、方式、特点、功能、结果、价值、意义等各方面的原则、属性和规律的深入研究。
“诗学”以文学理论为基础,但其外延和内涵又不同于文学理论。
简单来说,它比文学理论更加有针对性,即是针对属性和规律的研究;更加有艺术性,而非功利性和实用性;更加有包容性,而非仅仅局限于文学的理论,哲学、美学甚至科学都可能融入诗学。
而本文要谈的“生态诗学”,既不是“生态的诗学”也不是“生态加诗学”,而是源生于中国古代生命论诗学和吸收西方生态思想的整体主义生态诗学。
中国生态美学学科和理论体系已经建构起来,生态诗学则还没有,但生态美学是建构生态诗学的前提和美学指导。
生态美学是在国际性生态理论热潮中由中国美学家首先提出的:狭义上是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而广义的理解是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的栖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①而根据以上各种概念的整合,“生态诗学”研究应该是从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角度,对生态诗歌的起源、过程、逻辑、思维、观念、方式、特点、功能、结果、价值、意义等各方面的原则、属性和
规律的深入研究。
中国生态诗歌有很多不同于西方生态诗歌的特质。
因此也不能完全用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来批评中国生态诗歌。
之前我们的诗歌评论和诗歌研究,如果用到西方生态批评,实际上就只是用西方生态思想来解释中国生态诗歌里面的主题与思想,其实很难全面而深入地看到中国生态诗歌的特点。
中国生态诗歌的创作当然会受到西方生态诗歌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头还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国的生态现状,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方式。
当然由于也受到西方现代生态思想的影响,受到当下全球生态危机的影响,所以也不能完全用中国传统诗学来解释当代的中国生态诗歌。
因此,到了目前这个阶段,也就是中国当代生态诗歌发展成熟的阶段,应该建构中国生态诗歌自己的生态诗学。
生态诗学应该是所有诗学的源头和初心,但后来却有了变化。
有学者认为,所谓新诗与传统的“断裂”,事实上就是因为新诗缺少生态诗学观念造成的。
从生态诗学的角度来划分,古诗可分为政治抒情诗和农业诗(或广义生态诗)两类。
因古代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古代诗歌很大部分都离不开自然。
而现代诗歌产生于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就越来越远了。
而在生态危机和诗歌困境的严峻形势下,人类应该重新思考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否则人类社会也无法可持续发展下去。
因此,生态诗学的建构,将是今后所有诗学最终的方向和归宿。
—生态诗学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诗学的对象界定
生态诗学的建立,首先需要确定生态诗学研究的对象。
生态诗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包括以生态诗歌为代表的生态文学,如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等等,但最主要还是生态诗歌。
生态诗歌也可分为广义的生态诗歌与狭义的生态诗歌。
广义的生态诗歌应该是,感悟自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歌。
这个较广泛的定义是想要把古诗包含在生态诗的范围之内,以探求中国生态诗歌的源头。
而狭义的生态诗歌,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诗歌,产生于工业社会时期。
作为孕生于工业社会但又从生态的角度揭示、批判、反思工业文明积习的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它与通常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价值取向的诗歌有本质的不同。
生态诗歌把人放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一员的位置,从“生命共同体”互为依存和影响的整体角度来体验和感受,并以对灵魂的反思和生命的体验来调整人与自然日益紧张的关系,抗衡心灵日益物化的精神病相。
(二)生态诗的起源和历史
生态诗学的建构,第一步是探究中国生态诗的起源和历史,以此梳理出系统的生态诗歌史。
中国的生态诗歌史应该在诗歌史里面有一条自己的脉络,同时联系着中国的生态思想史。
因为中国的诗学是从劳动当中开始,所以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诗歌,都应该在探究的范围之内。
学者王建疆在《中国诗歌史:自然维度的
失落与重建》②一文中阐明了“自然”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维度,他简要梳理了中国诗学中的“自然”观念和角色的变迁,将“自然”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过程作了划分:原始人通过想象尤其是通过原始神话来征服自然的原始时代;人把自然景物作为比兴和比德的手段来为表现人的情感服务的先秦时代;人对自然的亲和、喜爱导致文学中景物作为对象被静观的汉魏六朝时代;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导致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唐诗时代;理性思考压倒情景交融而导致哲理、理趣逐渐替代意境的宋诗时代;社会和民族矛盾以及市民生活导致的关注社会现实胜于关注自然的戏曲和小说发达,诗歌式微的元明清时代;随着全球化兴起而来的人与自然关系被放逐的近现代文学阶段。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