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20年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2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 政。
3
二、 晋文公攻原
晋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 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 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 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4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 “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再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 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 去。 ②有的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去。 (4)“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 成现代词。 ①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 ②用本字换通假字。
9
可运用组词法。简单地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不懂的文言实词 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 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如果组词后大概意思 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就要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 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 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 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有时候组 词解释不通,可联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
10
2.断句题。 断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读懂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 言文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 于断句。例如,语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等常 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 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 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个位置要记牢。
19
不少考生反映,课外文言文浩茫若大海,如何复习,常常让他们头 痛。因此,要作好课外文言文的备考,首先要认真扎实地学好课内 文言文;其次是尽量做到平时常读课外文言短文,每天读一个短篇, 不断增强语感。
另外,提醒大家要注意复习重点。近几年来,课外文言短文阅读 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实词、断句、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和理解 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12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原则: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达”,即翻译 通顺畅达,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文言翻译“七妙法”: (1)“留”。即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①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 名词。②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16
(7)“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 应用意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 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 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 词,它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所以,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 成了评分的“得分点”。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 “白者频来顾视之”,要翻译这个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 词翻译出来,于是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 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 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 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 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 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1.实词的解释是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全 篇疏通,词的把握才准确。所以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全文句子的 解释。这样,全文的内容了然于心,文章的中心也易于把握。
20
2.全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统览全文,掌握大意。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一句,可 在理解每个词的词义的基础上作这样的解释: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 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直译还可借用组词的方法解释。如 “椎鼓径进”中“径”解释为“径直”,“进”解释为“前进”。 (3)人名、地名、专有名词不解释。如“秦西巴”“南阳”等。 (4)注意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应根据文章前后联系补足省略部分。 再如判断句,应根据判断句的特点,解释时不可漏写判断词“是”。另 外,要注意倒装句、被动句等。
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答对3点即 可)
13
(2)“补”。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增补语句。文言文中,有的句 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 通畅、完美。
①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 ②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③补出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或直接用在动词 前面,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
17
4.内容理解题。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一般 而言,采用第一、第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会比较高。 5.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认真阅读,在读懂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基 本内容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主旨句、 总结句等。 考查题型主要有:(1)感知文章的内容。(2)理解文章的主旨。(3) 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不仅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 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努力做到把问题放在 语段与课文整体之中,紧扣文章主题、内容及表现手法综合考虑, 然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反复推敲,最后作答。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6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5
三、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 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 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 是亡吾信也得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 从乎?”乃降公。
21
3.理解短文所蕴含的道理,要善于提取文章重要信息,把握作者的 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把握准确,回答“启示”类的题目就不难了。 4.要善于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开放题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思维灵活 起来。
8
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 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常见文 言文虚词的理解等等,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 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 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理解。
11
(3)观察句式,准确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关注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4)先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现。古汉语中,句 子多以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5)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哪些人,他们之 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议论 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问句 和引语是很容易看出的,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断句。 (6)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方法 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18
6.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类: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的解题方法。解题 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中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 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 第二类: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的解题方法。 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 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解题时,第一步是读原文,看文章是 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第二步是作判断, 分析这些思想或行为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如果不值得,我们 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
15
(5)“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①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状语的语序等。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 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②调整使动、意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③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6)“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 文”(互文同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 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文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
7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 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 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 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 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