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书法之五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认识书法之五势
古代笔法体系包括:1执笔 2永字⼋法 3五势 4九⽤笔 5异势 6结裹法 7章法。

《⽟堂禁经》据传是李世民时期辑纂⾃秦汉⾄唐代世传关于⽤笔技术法度的⼀部书学⽂献,⾄开元年间张怀瓘修订,是唐代翰林院“翰林供奉”精习书法的⾼级教科书。

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唐代开元(713-755)⾄乾元(758-759)间的书法史家、理论家。

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史》称其善正、⾏、草书。

他对⾃⼰的书法⼗分矜恃,⾃称:“正、⾏可⽐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但其⼿迹⽆存。

北宋学者朱长⽂在《续书断》中就有提到:“张怀瓘,字未闻也”,表⽰“⼯书之外⽆闻焉”。

在《六体书论》中,张怀瓘说将⾃⼰的真、⾏、草三体书并弟怀瓌⼤篆、⼩篆、⼋分合成六体《千⽂》。

则真⾏草必怀瓘所擅长。

在《⽂字论》中,张怀瓘说⾃⼰真⾏⼆体可以与欧虞相颉顽,⽽草书则欲独步数百年间。

《续书断》⼀书⾥说他:“⾼⾃矜饰,谓真、⾏可⽐虞 (世南)、褚 (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吕总《续书评》分列唐代善篆书、⼋分、真⾏和草书者,其中“草书⼗⼆⼈”⾥有张怀瓘之名,评⽈“继以章草,新意颇多”。

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评书药⽯论》、《书估》、《书议》、《⽟堂禁经》、《⽤笔⼗法》、《书诀》、《六体书论》、《⽂字论》等⾏于世。

⼜著有《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

陈振濂先⽣认为:“张怀瓘或许是古代书法理论中最系统的⼀个理论家了,唐代的‘法’论,到了张怀瓘,的确作了⼀次总结。

”在张怀瓘的理论著述中,总结了六朝以来关于执笔法、⽤笔法、点画之势、结构之势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整套有利于进学的技法理论,这也使他成为书法技法理论的集⼤成者。

韩⽅明《授笔要说》⽈:“张旭始弘⼋法,次演五势,更备九⽤。

”“永字⼋法”⼝诀讲笔运⾏的⽅向,五势讲⽤腕的⽅式,《⽟堂禁经》中五势分别是钩裹势、钩弩势、衮笔势、儓笔势、奋笔势五类笔势。

五势详解请关注“之永书法“(全拼)微信服务号。

《⽟堂禁经》⽈:“⼤凡笔法,点画⼋体,备于‘永’字。

”接下来⼜说:“⼜先达⼋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


“⼀⽈钩裹势,须圆⽽憿锋,「罔」、「闵」⼆字⽤之。

”⼿腕有摆动动作,横向宽,然后圆转向下,笔锋绞转或铺开,然后调整笔锋继续书写。

“⼆⽈钩努势,须圆⾓⽽趯,「均」、「匀」、「旬」、「勿」字⽤之。

”⼿腕转动时不⾏开始⼀样直⾓,⽽是圆转过然后向下努笔,下笔再圆转后趯笔。

关于这两条内容,历来争议⽐较多,很难解释,有的古籍中将两条内容颠倒过来,象《翰林密论》就是将钩努势和钩裹势的内容反过来,我们觉得《⽟堂禁经》中的内容应该是没有什么内容的。

《说⽂》所说:“⼓,裹也,象⼈曲形,有所包裹。

”“勾”,《说⽂》:“曲也”,指弯曲的东西,“钩裹势”就是把东西包裹起来,形状是圆球形,不是⽅形的。

“须圆⽽憿锋”,“憿锋”,“憿”《说⽂》:“幸也。

”“幸”《说⽂》说:“吉⽽免凶也。

”我们现代汉语中还有侥幸,其实应该是“憿幸”,段⽟裁说:“憿幸,俗作侥幸”。

好像还是很难理解,查起字根,“皦”,《说⽂》:“光景流也”。

古代“憿”通“激”,《翰林密论⼆⼗四条⽤笔法》就将“憿锋”这⾥写作“激锋”,只不过《翰林密论》将钩努势和钩裹势的内容弄反了。

《说⽂》:“激,⽔碍邪疾波也”。

⽔流遇到障碍从宽变窄,⽔流就会很疾,我们从激流,可以把“憿锋”理解为,将铺开的笔毫经过调锋使之收束。

钩裹势就是转动⼿腕来画圆,只是在笔锋不得⼒或是铺开时,需要调整笔锋使之得势。

钩努势,也有包裹的意思,只不过这⾥有努势,就是有直的意思,但是⾓有是圆转的。

陈绎曾《翰林要诀》说“勾努:勒努趯。

”“须圆⾓⽽趯”,钩裹势笔势只是画圆,钩努势就不是单纯的圆形,他有个圆⾓,这样转过笔就需要作努,“努”就是⼋法中的努势。

然后最有还有趯,也是⼋法的“趯”。

钩裹势和衮笔势都是“转”,《书谱》说:“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

”所以这⾥举得例字是草书笔法,我们再看《⽟堂禁经结裹法》有两条结字法:
“夫⾔⽤钩裹之势者,「罔」、「冈」、「⽩」、「⽥」等字是也。


“夫⾔⽤钩努之势者,「均」、「匀」、「旬」、「勿」等字是也。


这和五势基本⼀样的,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草书的结字法,看看草书的例字,这样我们就明⽩,钩裹势与钩努势的基本意思,后⾯结字我们还会谈到。

“三⽈衮笔势,须按锋上下衄之,「今」、「令」字下点⽤之。

”腕的起伏如波浪线,或横向或纵向延伸。

“衮”,段⽟裁《说⽂》注⽈:“衮⾐、卷⿓⾐也。

卷⿓謂⿓拳曲。

禮記衮⾐字皆作卷。

鄭於王制釋之⽈。

卷、俗讀也。

其通則⽈衮。

葢衮與卷古⾳同。

故記假卷爲衮也”。

衮和卷是⼀个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衮”理解为“滚”的形态,“滚滚长江⽔”的形象。

《⽟堂禁经》说“须按锋,上下衄之。

”《翰林传授隐朮》说:“须按锋,上下蹙衄之”。

多⼀
个“蹙”字,“蹙”,《说⽂》说:“蹙,迫也。

”就是紧迫、急促的意思。

写衮笔势需要将笔锋按下取,然后收拢笔锋,再按下去,这样⼿腕上下、左右来回的动作。

这样的动作可以实在⼀个点画中,如《⽟堂禁经》说的“‘今’、‘令’字下点⽤之。

” 也可以是点画之间的连接,再草书中经常⽤到,可以是上下的波动,也可以是左右的波动,也可以是斜向的。

“四⽈儓笔势,紧策之,锺法「上」字⽤之。

”“儓”,《⼴雅》说“儓,丑也。

”《⽅⾔》说“西服农夫之丑称也”。

不好理解,但在《翰林密论⼆⼗四条⽤笔法》叫“竖儓法”,说“擡笔竖策挫锋,上下紧直。

”注意这个“擡”是提⼿旁的,就是现在的“抬”。

“紧策之”与“竖策之”差不多,这⾥就可以理解为竖向策势,⼊笔向下笔得势直接起腕出笔如悬针。

“五⽈奋笔势,须险策之,草书「⼀」、「⼆」、「三」字⽤之。

”“奋”《说⽂》:“翬也。

从奞在⽥上”。

《詩》⽈:“不能奮⾶。

”段⽟裁注⽈:“翬,⼤⾶也。

雉雞⽺絕有⼒皆⽈奮。

”奋其实就是鸟⼉⽤⼒振翅⾼飞,就是从左向右⼊笔,出现涩滞即向右⽅揭腕。

奋笔势,“须险策之”,儓笔势,要“紧策之”,两个笔势都需要的是策笔,卫恒《四体书势》:“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不绝。

”“离⽽不绝”这句话,也就是⽤笔,遇险便⽤策势,但是笔并不要离开纸⾯,笔势没有断,这是笔法的⼤关键,事实上儓笔势和奋笔势都需要,⼋法都需要。

甲⾻⽂和⾦⽂中头尾尖细⽽中段饱满的笔画,就是利⽤奋笔和儓笔势写出来的。

草书⽐之较为规矩的简牍古⾪字体,更少横平竖直的规范,更多受到书写笔势的控制,多顺时针回转向右弯曲的弧线笔画,因此字形体势有右向运动的趋势,这也是符合笔阵图的要求。

这两个都是直线条连续书写,但也是转。

这样,我们可以将五势的转法作个⼩结,五势是⼿腕转动趋势,钩裹势是⼿腕在平⾏纸⾯转动;钩弩势是复合转动,前段向钩裹,后端象儓笔;衮笔势是⼿腕作各种S形转动;儓笔势是⼿腕作前后竖向的转动;奋笔势是⼿腕作左右向的竖向转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