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词两首
教材分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能有感情地吟诵整首词。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 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用横线标出下列加点字的准确读音。

沉醉.(zhuì zuì)兴.尽(xīng xìng ) 藕.花(ǒu ǎo )鸥鹭.(nù lù)
2. 用“‖”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3.《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先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再想想它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4.品读全诗,想象画面。

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哪些画面?
(1)想象“溪亭日暮”画面:词人会在溪边亭子里干什么呢?
(2)想象“藕花深处”画面: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词人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
(3)想象“一滩鸥鹭”画面: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课堂研讨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理解李清照吗?(提醒《夏日绝句》,齐背)
2.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地位好比诗仙李白,词圣李煜。

我们今天要学的词就是词国女皇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

(板书课题,齐读。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你们学过哪些词?
(《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4.《清平乐》是词牌名。

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忆江南水调歌头西江月虞美人……)
(二)品读诗词
1.读“通”本词
(1)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

(2)请学生读读词。

(3)读出词的节奏。

比如说吧,第一句我们能够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来,在位置上练读一下。

谁来读?
(4)节奏感把握得挺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懂”内容
(1)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

接下来,请你轻轻地读,细细地想,看看能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谁来说一说第一句?第二句呢?……
(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你能吗?
(4)鼓励、评价
(三)读出意境
1.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2.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3.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画面一“溪亭日暮”
(1)我们先来读读第一二两句,想想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让句子生动起来吗?(如;溪水,亭子,落日,远山,飞鸟,村庄……)
(2)同学们,你们想的真美!那是一幅“溪亭日暮”的美景!板书:“溪亭日暮”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读“常记溪亭日暮”。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看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喝酒……)
感叹: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

你如何理解这个“醉”字?(喝醉、陶醉)
(4)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而且是沉醉!我们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画面二“藕花深处”
(1)除了“溪亭日暮”,还有哪个词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板书:“藕花深处”
(2)你能描述一下吗?叶怎样?花怎样?
(如:荷叶像一个个碧绿色的圆盘,挨挨挤挤,一直延伸到远方……她看到了盛开怒放的荷花,你呢?)
出示课件:让我们走进这藕花深处!
你能吟一吟描写荷花的诗句吗?
(3)黄昏时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可是,“藕花深处”毕竟不是词人回家的路呀!问:同伴们会这样叫起来:“……!”(错了!先前我们走的不是这条路!快划回去!)再问:慢慢划回去,行吗?小结:真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少女呀!来,女生读读第三四句。

·画面三“一滩鸥鹭”
(1)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读读五六句。

板书:“一滩鸥鹭”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句描述一下这情景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听到:一大滩鸥鹭的叫声,词人和同伴的叫声笑声,划桨声,交织在一起,热闹吗?壮观吗?
男生来读一读。

这样划船能把鸥鹭惊起来吗?读。

惊起的可是“一滩鸥鹭”呀!再读。

(3)这个“惊”字,除了指鸥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怎样的心情?为什么那样惊喜?是啊,这可是个美丽的意外啊!
(4)我们再来读一读。

4.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她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从哪儿看出来?(常记)
(四)读出“一幅流动的画”
(1)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

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

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2)来,我们一起读整首词。

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五)悲喜对比,感知词境。

1.出示《声声慢》
(1)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

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

这是为什么呢?
2.探询词人凄苦原因。

(1)学生再看资料。

(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2)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了吧。

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3)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

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齐读《如梦令》。

三、当堂训练
拓展阅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①,浓睡不消残酒②。

试问卷帘人③,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④。

【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一句中“”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的问题是:?
2. 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显然不满意。

对此,她禁不住连用两个“”与一个“”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绿肥红瘦”中“绿”指的是,“红”指的是。

4.用“”画出词中使用拟人化手法的句子,认真品读、欣赏。

四、巩固练习
1、背诵全词。

2、回忆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附:板书
溪亭日暮醉
常记(回忆)藕花深处愉快、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 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词:读准字音,划出节奏,读出词的韵味儿。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填词、说词。

先看拼音写出词语,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夏日,烟雨迷蒙,渔翁戴着ruòlì( )穿着suō yī( ),来到河畔钓鱼。

此时,河里的guì yú( )正肥,lián ǒu()粗壮,荷花亭亭玉立,一群ōu lù( )在水中栖息……渔翁在此情此景之中,竟忘记了回家。

3.画词:张志和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色彩。

假如给你一张白色的画纸,要你们在画纸上用墨线勾勒出词中的景物,你准备画些什么呢?想一想,用一张白纸画一画。

二、课堂研讨
(一)歌曲导入,走进《渔歌子》。

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优美的歌曲。

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蕴含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指导初读,读出词的味道。

1.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

(学生自读——检查认读生字词——理解“箬笠、蓑衣”等词语的意思)
2.注意停顿和抑扬顿挫,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词的味道来。

(三)想象作画,品味美读,读出词中的画。

1.墨线勾勒,江南春景物繁多。

①引导: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张志和的《渔歌子》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假如给你一张白色的画纸,要你们在画纸上用墨线勾勒出词中的景物,你准备画些什么呢?赶快去文中找一找吧!(学生一边读词,一边在书上圈画景物。


②让学生交流这山、这水、这桃花、这鳜鱼……分别是什么色彩或者姿态。

2.描绘画面,江南春生机勃勃。

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江南的景色特点。

()的江南
②学生用具体的、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

师启发:“这是一幅静止不动的美丽图画吗?不,它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它不仅有好看的画面,还藏着好多好听的声音,好闻的味道,细心的你能发现吗?”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师相机引入一些诗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花草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让我们闭上眼睛,把自己放到这幅美丽的画卷中。

师述:正是春汛时节,听,哗哗的流水声像是在唱着一首美妙的乐曲。

远处,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在蒙蒙的雨景中若隐若现,一行白鹭展翅飞向青天,发出清脆的鸣叫。

近处,一湖碧绿的春水,岸边的桃花开得红颜似火,柔和的春风中,片片桃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飘落水中。

④齐读诗意,读出江南春的勃勃生机。

(四)细细体会,对比感悟,读出词人愉快的心情。

1.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并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

2.出示《江雪》这首诗,引导体会同是垂钓者,作者柳宗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五)拓展资料,深探作者,读懂词人“不须归”的内心。

1.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张志和的做法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人(姜太公),还有一句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用直钩钓了一个周文王,张志和用空钩又钓到了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不须归”仅仅是指不愿意回到他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吗?还指作者不愿意回到哪里去了?”出示张志和的介绍,引导学生阅读后,找到答案。

(回到朝廷、回到官场。


3.师引读词的第二句。

师:是啊,置身于这满目青翠的西塞山,看见那清澈的小溪、红艳艳的桃花,那自由飞翔的白鹭、活蹦乱跳的鳜鱼,张志和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才会说——生读第四句。

师: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唱,任暖暖的春风拂面,任蒙蒙的细雨飘洒,张志和真不想回去呀!所以才会说——生读第四句。

师:官场的黑暗,名利的争斗,又怎比得上张志和神仙般的垂钓生活呀!他实在是不想回去呀!所以才会说——生读第四句。

4.师小结:张志和自称为“烟波钓徒”,他可真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啊!让我们和他一起寄情于美丽的山水,把《渔歌子》的诗情画意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生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六)歌曲结束,回味《渔歌子》。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就让这首千古绝唱再次响起,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首久远醇香的优美歌曲、一幅清新自然的美丽画卷吧!(播放歌曲,小声吟唱。


三、当堂训练
1.填一填。

《渔歌子》是代词人写的。

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

”写出了渔翁的怡然自得。

2.吟诵本课的两首词。

四、巩固练习
1.《如梦令》中“”一词表现了词人心情愉快。

“误入”的原因是:,全词洋溢着的基调。

2.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了一幅图。

词人之所以说“不须归”,表面上是因为,实际上是因为他。

3.《渔歌子》和《如梦令》中都写到了花,一个是,一个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一首词是季,后一首词是季。

《渔歌子》和《如梦令》都是词牌,我知道的词牌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