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的前世今生之古代病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屑病的前世今⽣之古代病名
19世纪,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以各种⽅式传⼊中国。
中国和西⽅有⽂化的差异,更是语⾔不同。
西医想要在中国⼴泛传播,必然得翻译成汉语,才能⼴为流传。
怎么翻译呢,尤其是牵涉到很多专业名词。
所以西⽅的医⽣们不得不求助于中国的医⽣。
当然没有西医之前,中国的医⽣都是中医,也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所以西医的专业名词⾸先是和中医的专业名词相对应了。
⼀个传教⼠正在和⼀个中国医⽣商量病名的问题,他就说了:“psoriasis,a chronic skin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dry red patches covered with scales。
”翻译随后翻译道:“⼀种以鳞⽚覆盖的⼲红⾊斑块为特征的慢性⽪肤病。
在中国叫什么病呢?”中国医⽣捋了捋⾃⼰的⼩胡⼦,⾃⾔⾃语道:“红斑,鳞⽚,这不是⽜⽪癣吗?”从那时起这类⽪肤病(也就是现在叫做银屑病的⽪肤病),开始叫做⽜⽪癣,这⼀叫就是⼀百多年。
当然已经⽆从考证翻译这个病名的医⽣。
慢慢的从事医学⼯作的⼈越来越多,有⼈意识到中医的⽜⽪癣的特点类似于西医的神经性⽪炎,所以这类病再叫⽜⽪癣似乎不太合适。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西医专家为区别民间所指
的“⽜⽪癣”,根据⽪疹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鳞屑的特点,将这类病取名为“银屑病”。
中医⽪肤科泰⽃赵炳南认为,“⽩疕”之名⾮常符合银屑病的特征,“疕”如⼔⾸刺⼊疾病,表⽰病程缠绵⽇久,病难速愈之意。
所以“⽩疕”就成为⼤家公认的银屑病的中医病名。
⽽“⽜⽪癣”重新对应上了西医的神经性⽪炎。
但是⼀百多年时间啊,这种称呼已经在⼈们的⽣活中扎根发芽了。
所以直到现在民间依旧把银屑病称为“⽜⽪癣”。
古代病名的研究
当然中医学的历史和中国⽂化的历史⼀样,源远流长,所以银屑病这种病古代可能有其他的名字,对于古代病名的了解,让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古代医家对这个病的认识,以及治疗⽅法的研究。
综合古今⽂献描述及参考现代学者意见,我认为,由于古代对疾病的认识较为笼统,在众多病名描述中,符合其特点,近似于银屑病特征的古病名为⽩疕、蛇虱、松⽪癣、银钱疯、⼲癣。
1、“⽩疕”
清代,祁坤第⼀次在《外科⼤成·不分部位⼩疵·⽆名肿毒·⽩疕》中提出了⽩疕的病名,⽈“⽩疕肤如疹疥,⾊⽩⽽痒,搔起⽩疕,俗呼蛇风,由风邪客于⽪肤,⾎燥不能荣养所致。
宜搜风顺⽓丸、神应养真丹加⽩蛇之类”。
⽽疕在《说⽂解字》的含义是:“头疡也,从⽧⼔”。
《新华字典》对“疕”字的解释有3种意思:①头疮:“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
②疮上结的痂:“痘疮湿烂不结痂疕者,⼲扑之良”。
③头痛。
为何将银屑病称之为“⽩疕”,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银屑病好发于头部有关,⽽“疕”字本⾝也有头疮之意。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定处证·⽩疕》⽈:“⽪肤燥痒,起如疹疥⽽⾊⽩,搔之屑起,渐⾄肢体枯燥坼裂,⾎出痛楚,⼗指间⽪厚⽽莫能搔痒。
因岁⾦太过,⾄秋深燥⾦⽤事,乃得此证。
多患于⾎虚体瘦之⼈,⽣⾎润肤饮主之,⽤⽣猪脂搽之”。
此书对⽩疕的描述⾮
常接近现代医学所指的银屑病,⽪疹的形态、颜⾊、搔抓起屑、局部⽪损增厚,还观察到疾病的季节性,与深秋燥⾦有关,这些疾病特征⾮常吻合银屑病的发病特点。
2、“蛇虱”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诸肿》⽈:“遍⾝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其⾊⽩不痛,但搔痒,抓之起⽩疕,名⽈蛇虱”,⾸次出现了蛇虱的病名。
对蛇虱⽪疹的描述“如风疹、疥、丹之状,⾊⽩,瘙痒,抓之起⽩疕”,既有红⾊丘疹,⼜有搔抓后起⽩⾊的鳞屑,伴有瘙痒,这些特点均与“银屑病”极为类似,蛇虱的病名由此可能较⼲癣更接近现代医学所指的银屑病。
3、“松⽪癣”
清代《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定处证·癣》⽈:“初起如钱,渐渐增长,或圆或歪,有匡廓,痒痛不⼀,其证有六:⼀⽈⼲癣,搔痒则起⽩屑,索然凋枯;……五⽈松⽪癣,状如苍松,红⽩
斑点相连”。
这⾥的癣病多了⼀种“松⽪癣”,不少学者认为,采⽤松⽪的外观描述银屑病有形象之处,故也能作为相对应的古病名。
我认为,对松⽪癣“红⽩斑点相连”的描述也⾮常吻合银屑病宏观的⽪损特点,即表现为红斑上覆盖多层⽩⾊鳞屑。
4、“银钱疯”
清代《疯门全书·⿇风三⼗六种辨症图说·银钱疯》⽈:“银钱疯块如钱⼤,内红外⽩,刺之⽆⾎,⽩⾊如银,先发于⾝,后上⾯部,隐隐在内,轻⽤狗宝汤,重⽤蒺藜散。
此似疯⽽⾮疯,急照书治之。
”对于银钱疯的描述有“⽩⾊如银、内红外⽩”,也颇像银屑病的特征。
5、“⼲癣”
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就有银屑病的记载:“⼲癣,但有匡郭,枯索,痒,搔之⽩屑出是也。
皆因风湿邪⽓,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相搏所⽣。
若其风毒偏胜,湿⽓少,故风沉⼊深,则⽆汁,为⼲癣也”。
⽬前多数学者均认为,这是中医学关于银屑病的较早记载。
⼲癣为其中⼀种,特点为“有匡廓”,“搔之⽩屑出”,“⽪枯索,痒”,即为边界清楚,⼲燥⽆渗液,有⽩⾊鳞屑的⽪肤病,可能为现代医学红斑鳞屑性⽪肤病,包括脂溢性⽪炎、玫瑰糠疹、银屑病、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等。
在《外台秘要》《太平圣惠⽅》等医书记载中均以“⼲癣”多见,且其⽪疹描述与《诸病源候论》相似,特点均为“有匡廓、⽪枯索、痒、搔之⽩屑起”等。
⽽《汉唐⽅书·华佗神⽅·华佗治⼲癣神⽅》则记载:“⼲癣积年⽣痂,搔之黄⽔出,每逢阴⾬即痒。
治⽤斑蝥半两,微炒为末,调敷之”。
⼲癣出现了另⼀种类似湿疹样⽪疹的描述,故⽽当时的“⼲癣”应该还包括了除银屑病以外的其他⽪肤病。
明代对“⼲癣”的论述与隋唐时期仍⽐较接近,如《普济⽅·诸疮肿门·⼲癣》
⽈:“夫⼲癣但有棱廓。
⽪肤枯痒。
搔之⽩屑出是也”。
现代学者多数认为,此种描述符合银屑病的特点。
直⾄现在,⽇本仍以“⼲癣”指我们所说的“银屑病”。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银屑病古代病名的整理和感触,希望⼤家对照病名,从古籍⽅⾯对这个病进⼊深⼊研究!为8000万病友造福。
下⼀节,我将说⼀下银屑病的病因病机的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