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真题2011年4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真题2011年4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总题数:15,分数:18.00)
1.教育是 1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培养人)
解析:
2.到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官学、私学和1亦官亦私的书院2三种主要的学校类型。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亦官亦私的书院)
解析:
3.在教育目的中提出对人才的劳动技术水平方面的要求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 1以后。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一定水平)
解析:
4.教育能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这是教育的 1功能的体现。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社会发展)
解析:
5.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1。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物质前提)
解析:
6.“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按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1的经典语录。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华生)
解析:
7.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中等教育包括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__业余中学 1。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业余中学)
解析: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1五育。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解析:
9.提出实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1和 2。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杜威)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克伯屈)
解析:
10.学校的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通常是体现在 1中的。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学计划)
解析:
11.通常,教育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学、 1和 2。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家庭教育)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社会教育)
解析:
12.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可以起到 1学校教育效应的作用。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补充)
解析:
13.教师职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即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1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人的潜能的发掘者。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解析:
14.中央行政部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对学生要1严慈相济2,对自己要 3为人师表 4,对事业要无私奉献。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严慈相济为人师表)
解析:
15.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过程中 1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生)
解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总题数:10,分数:10.00)
16.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布鲁纳
C.陶行知
D.蔡元培
解析: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教育即‘生活’、‘成长’和‘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学校即社会”以及儿童中心论等。
1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斯金纳
D.华生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最早是由法国的利托尔诺提出来的。
他的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存在于动物界。
18.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
C.人口数量
D.政治需要
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社会生产是教育来意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填鸭式”教学尽管所产生教育效果不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存在教育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______的本质。
( )
A.能动性
B.受动性√
C.自然性
D.社会性
解析: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首先提出填鸭式教育一词,随后就在中国流传开来。
他形象地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叫做填鸭式教育,在“填鸭式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是因为人具有受动性的本质。
20.我国现在实行的是______义务教育制度。
( )
A.10年制
B.9年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制
解析:
21.社会的______决定了教育目的性质和方向。
(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D.政治精英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一定要通过政治组织和机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等手段来控制教育,对教育的性质、目的、制度、内容乃至方法、手段等都给予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位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22.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课堂灌输
D.活动体验
解析: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人类在千百年来已经认识到了的知识经验,并且是已经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确定,由教科书具体陈述和体现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认识是认识已知的事物,学生的认识在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23.师范学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 )
A.生产力的发展
B.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C.普及义务教育
D.社会分工细化
解析:教师作为义工独特的专门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受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以及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因此说,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师范学校产生的直接原因。
24.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享有进修提高的权利,同时这也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这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规定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
D.国家最高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所规定的
解析:
25.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学龄中期
D.学龄晚期
解析: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总题数:5,分数:10.00)
26.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学校称为( )
A.校√
B.塾
C.序√
D.斋
E.庠√
解析:《孟子?腾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但是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27.教育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交流形式:( )
A.校际间的学术交流√
B.互派留学生√
C.信息高速公路
D.出国旅行
E.文艺作品交流与共享
解析:信息高速公路属于网络的途径,出国旅游是个人行动方式,文艺作品属于艺术范畴。
28.在义务教育制度中必须履行教育义务的主体是( )
B.家庭√
C.国家√
D.适龄儿童
E.企事业单位√
解析:适龄儿童和少年在义务教育中不承担任何义务,只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毫无条件的维护儿童与少年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9.教学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有( )
A.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校的升学率
B.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C.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D.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E.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解析:具体来说,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三)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30.产生男女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理因素√
B.家庭环境√
C.传统观念
D.智力因素
E.政治因素
解析:传统观念不会影响男女生成绩的差异,男女生的智力分布总体想当;学生都在学校中,政治因素对学习也没什么影响。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总题数:6,分数:18.00)
31.学校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
解析:
32.教育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
解析:
33.教育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领作用。
)
解析:
34.学科课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
解析:
35.课外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工作的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由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学校的团队活动以及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工作,等等。
)
解析:
36.非智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
解析: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总题数:4,分数:24.00)
37.文化发展对教育存在哪些主要影响?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从形式上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观念形态来实现的,这种作用主要存在于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等思想活动中,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2、从影响范围看,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教育价值观和内容上,也渗透在教育体制、课程教材、道德教育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中,具有广泛性特点;3、从影响的方式和途径来看,既有社会意识、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有个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影响。
这些影响的作用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
) 解析:
38.简述个体身心发展不均衡性的表现。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人的发展虽然是有顺序的,但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发展的同一方面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不均衡;二是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
)
解析:
39.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具有一般的性质;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
解析:
40.简述我国宪法与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解析: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总题数:2,分数:20.00)
41.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育学研究教育目的不是罗列人们的这些目的,而是要研究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或在一定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领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侧重点的不断变化,我国教育目
的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一)培养“劳动者”,或“社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人们不论分担什么社会角色,都要为社会劳动,这既是个人谋生、自立、自强的手段,也是个人为他人、为人民作贡献的形式。
(二)这一基本点体现了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要求。
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的整体性规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教育。
(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要求学生的素质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充分发挥,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
解析:
42.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并就其中一个特点以实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师劳动的主要任务包括:1.教好功课;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3.关心学生的
(一)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和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效果,不只取决于教师的主动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还要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他本身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懂得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这种既客体又主体的双重性,使得教师的(二)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教学虽有规律可以遵循,但是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感情、受社会多方面影响的人,是具有个性、正在迅速成长的儿童、青少年,这就要求教师在劳动中要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求知的精神,思维方法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
如思想品德的示范性,教学手段的示范性,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
(四)教师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方式进行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身体健康成长等方面。
但从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不仅仅是许多教师(共同教育的结果,而且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时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师的这种劳动特点,就使教师的劳动及其成果具有长周期性,它不像科学家、文学家、工人的劳动成果那样很快就能见成效,立即为社会所承认,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才能看到效果。
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可以体现在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如: 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的规范、模式、方法可以套用。
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理解、选择和实施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2.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
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教育内容也各不相同。
所以,在教师工作中不可能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使用的模式。
教师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一年又一年地重复使用,只有不断地去创造去更新。
另外,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这也就要求教师重新去寻找适当的方法。
正是教师的辛勤劳动,教给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真正做到身心两健,幸福、愉快的成长。
)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