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碑的技法特点及相关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 麓 山寺碑》 和《 集王圣教序》 的对 比 有人说 《 麓山寺碑》 跟唐释怀仁《 集王圣教序》 俨然 就是 一个 模子刻出来 的 , 其实不然 。《 集王圣教序》 刻王羲之行书字 , 所谓
圣教序 ,是唐太宗李世 民以玄奘法师整理 的佛经所撰 写的序言 和太子李治所撰 写的记 。 怀仁和 尚逐个选用王羲之 的字 , 将这两 篇文章集字刻碑 , 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 。因为唐太宗酷爱王书 , 所 以此碑的精致 、 细致程度可想而知 。 此碑 中的字只有少数的楷 书和草书 , 绝大多数都是 以典型的形式呈 现。 王羲之 的行书一直 以来给人 的感 觉都是秀美 , 灵动, 飘逸 , 柔 中带刚这些形容 词所 形容 的。《 集王圣 教序》 中的点 画用 笔非常的灵活多变 , 方 圆皆
多, 稳重方峻 , 如“ 有” 、 “ 顶” 等字。 其 中相 当大一部分 的字 的收笔
部 分采 用 的是 以厚 重 为 主 的收 笔 , 有时方圆并用且不露痕迹 , 如
“ 新” 、 “ 见” 等字 ( 图8 、 图9 ) ; ( 4 ) 左低右高 , 重 心偏 移 , 突出主笔 ,
律。李 邕学 书虽是学王 , 但是在学王的过 程中并不是照本宣科 , 沉不变的; 而是不拘成规 , 勇于创新 。 所创之作具有道劲坚挺 ,
一
豪 迈 挺拔 的态 势 。 王 右 军 被 世 人 称 赞 为龙 和凤 , 而 李 北 海 则 被赞
为如象如鹰 ; 清代包世 臣《 艺 舟双楫》 中进一步把李 邕的书法 比
餐。不仅如此 , 整篇碑 文用笔含蓄 , 横 向、 纵 向笔划 多以方笔展
现, 导 致 了笔 划 和 神韵 之 间 的壮 秀之 体 , 而撇 、 捺笔划中 , 常 出现
简单分 析一下《 麓 山寺
碑》 中 的笔 法 技 巧 : ( 1 ) 此 碑 书 写 风 格 以 行 为
主, 行楷 辅 之 , 行 草 相
字( 图 l 2 、 图 1 3 ) 。 ( 二) 艺术 特 点
犹如行军 于夜 晚 , 且行
且停 ; 有 的笔 划仿佛在
逆 流 中穿 梭 ,生 机勃
当我们 回过头来通篇看碑时 , 《 麓山寺碑》 成 为艺林所 重 , 是
名 副其实的 , 从总体上看 , 整碑 风格体现 出一种 跌宕起伏 、 有骨 力含在字 内之感 。 通碑 给人 的都是 阳刚之感 , 笔笔稳健 、 浑厚 , 方
喻成“ 如熊肥而更捷。” ⑨
力拔千钧 , 缓急相间 , 轻重交合 , 给人一种音乐般 的审美享受 。 如 “ 创” 、 “ 伐” 等字 ( 图6 、 图7 ) ; ( 3 ) 以魏法入书 , 方 圆皆有 , 庄 重祥
和, 浑然天成 。《 麓 山寺碑》 中的许 多字取魏碑笔划入 书, 方笔较
勃; 而有 的笔划则犹 如
急促 的琴 声戛然 而止 。
在《 麓 山寺碑 》 中, 李 邕 把行 书 、 真书 、 草 书 三 个 书体 巧妙 的 融 合 在
了一起 , 字 字 独 立 而 又
折 之间也透着挺拔 的气息 。有骨力洞达 , 磅礴 大气 , 刚柔并济之
美。 谈到此碑的书法艺 术特点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一、 集 行楷风格于一体 ,水乳交融 。在楷书 的基础上加入 了行书 的笔 意, 又在结构 上融入了楷 书的成分 , 使得整块碑 的书体气势缓而 大, 不但突显出笔法精 到 , 而且在每个字 的关系处理上交代得清 清楚楚 , 方寸之间有寻丈之 势。 整篇碑文都给人一种很 有骨气 的
2 O 1 5 一 O 5
文 艺生活 L I T E R A T u R E L I F E
艺 术 鉴 赏
水的弊端 。 有 的笔划一 通到底 , 仿佛要 蔓延 到
宇 宙 的尽 头 ; 有 的 笔 划
比捕猎之前 的狮子 , 而在行笔 当中又不失稳重之意 , 这种八笔方 法 多为露锋切入 , 接着 急转直下 , 然后减速慢行 , 如“ 净” 、 “ 地” 等
血脉相 连 , 犹如一 曲温 文尔雅 、 而又气宇轩 昂 的交响曲。接着我们来
感觉, 北朝书家以骨胜之的审美 观体 现的淋漓尽致 , 在其 书法 的 字形 、 笔划 、 造势 等方 面 已经 明显表 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 是 北朝碑 文 的事 实。 同样 , 韵味十足 的细节从另一方面透露出南朝书法的秀色可
间其 中。唐代 吕总《 续
书评》 所评价 的李 邕:
“ 行书如华岳l 一峰 , 黄河一 曲。” @ 其 中“ 华岳三峰” 的比喻可以理 解为万象峰峦般稳 固而又气象万千 。这一方 面所 指的是行 书中 杂入 的楷书 ; 另一方面则是所 指其某些行体 字中的类楷书笔划 , 如“ 天” 、 “ 廊” ( 图2 、 图3 ) 等字。 而“ 黄河一曲” 则是指李 邕行书笔 划连绵相接 的笔意和跌宕起伏 的审美乐趣 。这里也包 括了两个
图6
的又是 圆笔或折笔 ,可见在叔父虞世南得到影响之下 ,李 邕在
《 麓 山寺 碑》 中开创 了以行 书的气韵来创作楷 书 , 使得 点画更加 行云流水 ,结构有 了翩翩之意 ,给予 了 自开唐 以来严格遵 守法 度, 端庄儒雅的楷 书一份生机这 种取各 家之精 华 , 亦能在各 家之 上的艺术创作 意识 使得李 邕开创 了焕然一新 的书法艺术风 格 。 二、 仅在书法风格 上来 说 , 《 麓 山寺碑 》 彻底地展现 了李 邕在 书写 行书时那种豪放大气 的风格 。 儒雅 , 俊秀的书法风格是 自王羲之 时成为典 型的 ,而这种隽 秀的书风基本成为 了书坛之 中的主旋
方面, 即为行体字中的草书笔划或偏旁 , 以及行体 字中间入的少
数草字 , 如“ 德” 、 “ 众” 等字 ( 图4 、 图5 ) ; ( 2 ) 间轻 间重 , 抑扬顿挫 , 节奏强劲 , 神采飞扬 。 《 麓山寺碑》 中的用笔 , 有的笔划 身轻 如燕 , 好 比矫雁略过 长空 ; 而有的笔划则是 “ 顿之 若山安 ” , 厚 重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