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3 苏教版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3)读书莫放“拦路虎”
本文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虽然是自读课文,但孩子毕竟认识浅薄,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

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文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

1。

“拦路虎”本来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本文中,“拦路虎”指什么?2。

学习中如果遇到“拦路虎”绕着走,结果会怎样?3.如果遇到“拦路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4。

分别用文中的话来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任务布置好了,学生都投入了快乐、轻松的自学中,一开始,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自学,一会儿,他们就转入了与同桌、小组同学的交流共享中,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我知道这些问题都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果然,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有意请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来回答,结果,他们也是回答得头头是道,适时的激励评价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自信了。

四个问题交流完,课文内容基本上就理解了,最后,我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同学习惯于概括主要内容时找人物(本文是说明文,没有人物),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概括,我让学生紧扣文章题目来概括,学生很快找着了门道,效果也不错.
有一点我还是感到很自豪的,我们班的孩子平时就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他们每个人的手头都有一本《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在预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孩子们都会拿出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一些学习自觉的孩子还会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旁边放一本字典来及时解决阅读中的生字障碍。

所以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孩子们都是有感而发的.
《鸟的天堂》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句。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3、初步感悟写景文章的阅读策略.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难点:1.体会“鸟的天堂”的美。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三、学习方法: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你觉得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称作是“鸟的天堂”?
学生答:(环境优美、树多、非常多的鸟)
师:你说的真好,那的确是个很美的地方,凡是去过那儿的人都被它深深陶醉,甚至是迷恋.它静谧,它优雅,带着你的想象去读课题-—“鸟的天堂”。

师:它和谐、它安详,读——“鸟的天堂”。

师:那里是百鸟齐鸣,众鸟纷飞的天下奇观。

再读——“鸟的天堂”。

同学们打开课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第一次作者去鸟的天堂,只看到了一株大榕树,并没有看到一只鸟.而第二次去的时候看到了众鸟纷飞的情景。

师: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地找出文中的句子。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示课件)
哪位同学能把这感慨的味道再读得浓一些.“的确"重读。

(指导朗读)
大家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第一个鸟的天堂用了双引号,第二个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解释一下课题。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只是一株大榕树,第二次在同一个地方却看到了众鸟纷飞的情景,那其实这鸟的天堂指的就是这一株大榕树。

一株树便是天堂,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呀?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一起走进这株神奇的树,学习“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请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听!
老师范读(配乐)(5—9)
师:同学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怎样的大榕树?(我仿佛看见了一株…..。

生机勃勃……大榕树)(让学生写到黑板上:生机勃勃、大、翠绿、茂盛)
这是一株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当作者看到它时发生了怎样的感慨,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它是……?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么大、这么生命顽强、生机勃勃的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禁发出感慨(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么翠绿,这么美丽的一株大榕树。

作者还是第一次看到。

他情不自禁的赞叹。

(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也是年代古老、安详的榕树。

再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那作者又是怎么具体描写榕树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

然后用笔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两分钟)
可以跟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体会到了什么?(两分钟)(小组合作)调整坐姿!讨论好了吗?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

你刚才找到了哪些句子能够体会到作者有描述到了这些特点?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了榕树大、茂盛)
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不可计数。

起初,作者第一次见到榕树的时候还误以为是很多株,后来又以为是两株榕树、后来走进一看,【只是】一株大榕树.
女生读一下这句话: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
指导朗读,注意重读。

(好,我体会到了)。

重读不可计数,什么叫不可计数?就是多得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生活中你见过什么东西不可计数吗?
(过节时街上的人流不可计数)(头发不可计数)(天上的繁星不可计数)(雨点不可计数)
那枝干的树木为什么不可计数呢?
这跟它的生长特点有关。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展示课件)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展示图片)这许多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

它的气根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当它越长越长的时候,垂到地面,伸进泥土就形成了枝。

这根上生枝,枝上生根……就这样盘根错节,所以枝干的树木才会不计其数.
请大家想象一下它究竟有多大?回头看一下我们的教室。

这株榕树的树冠非常大,它有我们 200多个教室这么大,把你这种感慨带到我们的句子中。

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那把你们的赞叹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时发出来的赞叹。

这就是(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换个词来说这株树看上去就像一片森林一样,这就是独木成林。

人们常说独木不成林,但是这株树因为它很大很大,它的茂盛覆盖了整座小岛,难怪我们的作者要这样赞叹:“齐读——这美丽的南国之树!”
同学们,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榕树的大?(展示课件)(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一个“卧"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因为年代久远,枝繁叶茂,树枝都压下去了,以至于感觉整棵树都像卧在水面上,像老人一样安详地躺着。


让我们带着这种安详、安静的感觉再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安详、安静的感觉再读)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字!从远处看,他就像一个老人一样静卧水中央,独立成了一座小岛。

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如一个远离尘世的人间天堂。

难怪作者看到它会忍不住去赞叹它(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哪个句子还写出了榕树的大?巴金先生很喜欢旅游。

常常在国内外旅行,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表现出了榕树的大。

(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巴金先生看过的树肯定很多,看过的榕树肯定也有很多、很多,但是像这样大的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所以他要赞叹——“这美丽的南国之树!”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棵大榕树。

拿起书一齐把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读一读。

作者还怎样写出了榕树的这些特点呢?
这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这句话写出了榕树的—-茂盛)
榕树的大还有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出来?(翠绿、生机勃勃)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自己读这句话)
如果把这个似乎去掉读一读感受一下。

你觉得有“似乎”和没有“似乎"有什么不一样?(似乎有一种神秘感)把神秘感带到句中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这翠绿的颜色,这神秘感,让人浮想联连篇的感觉再读一读。

(声音放小一点,语速放慢一点)这新的生命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小虫子在蠕动.(再读这个句子。

)阳光照耀,长出新芽。

还可能是什么?新的生命诞生了,再读句子。

(男女生分读)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谈的感受中我们可以明白,一段文字,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那请同学们都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

(学生自由读)谁读?我感觉到风吹动树叶带来的生命力。

读的真好!那一定是小鸟藏在了茂密的树丛中.我也感受到了新的生命。

那一定是新发的嫩芽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大家再读这句话-—。

这是树叶的颤动,是生命的颤动,其实这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怎么能不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慨。

(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我们也受到了感染,(齐读)这美丽的南国之树!
孩子们,让我们拿起书齐读第8段,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魅力。

(配乐读)
孩子们,巴金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株大榕树的生机勃勃……这种特色。

我们再来回顾这段文字。

(齐读)(声音放小,语速放慢些)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如此的美丽呢?这与天马村的人们对它的爱护是离不开的。


了它自己本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外,几百年来,天马村的人们就把这一株大榕树看作是一棵神树,把栖息在榕树上的鸟看作是神鸟,不许人们去触动它,如果是谁打鸟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多少年来,天马村的人们就以他们最淳朴的这种环保意识保护着这里的鸟,保护着这株树.
所以天马村人们至今拥有这株(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今天我们没有看到一只鸟,在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的时候,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起来,我们再一次的来到了这里。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播放鸟叫声)此时你听到了什么?(很多鸟在叫)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式来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切和谐的天籁之音.用一句古诗来说就是“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他又是怎样通过他的文字来展现这种百鸟出巢的诗境之美呢?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用我们今天所学习到的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再一次去感受这天下奇观。

齐读课题“鸟的天堂".
布置作业:
背诵第7-8自然段。

板书设计: 23 鸟的天堂
大榕树这美丽的南国之树!
2.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

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晃”,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3。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从具体生活情景表现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是,对于著名作家萧红来说,这个园子深深烙印在她心中,让她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园子带给她快乐,带给她自由,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带给她无限的遐想,这就是—-《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就走进园子,一同感受她那美好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初读情况,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点拨.
(1)根据检查情况,教师指导难点、易错点。

字音:瞎xiā铲chǎn 拴shuān 瓢piáo 逛guàng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指导。

易错字:拔、瞎、承、瓢。

(3)主要内容:本文写了作者回忆童年跟随外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时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

3。

文中的园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自由自在……)
4。

文中写了园中发生的哪些趣事?
(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追蜻蜓、浇水等)从发生的这些趣事中初步感悟“我"和祖父的性格。

5。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个儿时的园子呢?
三、小结
课后,请大家继续读课文,下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去感受那个令作者念念不忘的园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更近一步走近萧红的童年生活的园子,走进她和祖父的园子,去感悟那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园中景、园中事以及园中情。

2。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记得哪两个段落集中描写园子吗?(生举手回答)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呢?(生: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自由自在)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

汇报交流:
(1)对园子总的印象。

(第1~3自然段)
①出示第1~2自然段,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种类繁多;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而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段落,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第4~15自然段)
①默读第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出示句子:“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是“我”童年的乐园。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第16~19自然段)
①朗读第16~19自然段,思考:从这几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出示句子:“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④“我"在园子里轻松舒适地入睡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不用”说明“我”困了就睡,无拘无束。

3。

有感情地朗读16~19自然段,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三、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多读几遍。

2。

课后读一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去感受作者童年的美好。

[教学板书]
2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自由自在
祖父:宽容、慈爱
童年的乐土
精神的家园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

整节课以学生自读为主,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文中孩童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生通过自读,大部分能理解课文内容,加上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学生朗读时都富有情感,整体教学效果较
好。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单元重点:
(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可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将所写的内容合理安排,需要学生学会写作前列提纲,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少,但对于用几个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时常接触,这种需要一个转换,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教法建议】
1. 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更训练学生处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

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从感受二十年前的家乡开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
4。

引导学生关注“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13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集体朗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

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集体朗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关键能力
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视频
教师口述、播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再由“戊戌变法"过渡到课文。

教师提示: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代表作品:《饮冰室合集》。

三、初读感知
1。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矞(yù)矞皇皇鳞爪飞扬百兽震惶奇花初胎地履(lǚ)其黄纵有千古与国无疆美哉(重点指导生字“潜、渊、鳞”为前鼻音音,“惶”为后鼻音;“纵”为平舌音,“履”区别n、l发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爪(zhuǎ zhǎ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潜龙腾渊,鳞爪(zhǎo)飞扬.
②读一读:
鹰爪( zhǎo) 猫爪子(zhuǎ)爪牙(zhǎo)
(爪:“动物的有尖甲的脚”时读“zhuǎ”;表示“动物的脚趾甲”
或“爪和牙是猛兽、猛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时读“zhǎo")(1)(2)
(3)(4)(5)
(7)(8)
(17—29)
(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