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9年2月,意大利公使马迪讷奉罗马当局之命,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租借三门湾,租期为50年,具体协议条款参照中德签署的《胶州湾协定》。

除此以外,意大利还妄图谋求得到从江西鄱阳湖到三门湾的铁路修筑权。

为了显示这一决心,意大利增派三艘军舰驶往中国海域。

罗马当局还密电马迪讷,尽管意大利政府无意开战,但索租的想法不能不让清政府明了。

为此,马迪讷立即起草照会,并将其呈递给清政府的总理衙门。

清政府对意大利的罕见羞辱出乎意料的是,清政府不仅断然回绝,还一反常态地
“有意违反外交惯例”,将照
会不拆封,原件退回给意大利
公使。

1899年3月5日,总
理衙门在致英国公使窦纳乐的
信中透露:“本衙门决不能接
受意大利的要求,而且考虑到
与意大利公使就此事进一步理
论,无非是浪费笔墨,所以将
原件退回马迪讷先生。


意大利获悉后大为震惊,
深感奇耻大辱。

3月8日,意
大利政府批准马迪讷的请求,
准备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
指出“如果中国顽固拒绝意大
利的要求,意大利将在四天内
军事占领三门湾”。

英国公使
得知后,决定从中斡旋:一方
面,与意大利公使商定,表明
愿意就此问题与总理衙门进行
交涉,指出原照会不拆封即行





















□ 





Culture/人文
退回是严重违背国际惯例的,不能让中国开此先例;另一方面,由窦纳乐公使出面与总理衙门进行交涉,指责清政府的行为无法容忍。

总理衙门获悉后,回复:“退回照会决不是有意羞辱意使,而是出于对意中关系的爱护。


这一外交风波事件很快传至意大利国内,朝野舆论一片哗然,但此时意大利尚未做好战争准备,面对窘境,踌躇不前。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意大利外交部就此问题,在一天之内连续两次拍发电报给马迪讷,而且是立场完全不同的指示。

第一封电报发出的时间是3月10日的12时30分,指示立即向中国政府提交最后通牒。

第二封电报发出的时间是3月10日的16时20分,责令搁置最后通牒,等待罗马当局的进一步指示。

但意大利使馆管理混乱,竟然搞错了两份电报的序号。

马迪讷错以为第一封电报就是最后指示,遂向清政府正式递交了最后通牒。

英国政府获知后,奉劝意大利放弃这一态度。

不久后,意大利政府给驻华公使马迪讷发电报,命令其收回最后通牒。

事端一出,马迪讷在清政府和其他外国公使面前丢尽了面子,也引发了意大利国内舆论的广泛抨击与批评。

然而,在京其他外国公使对意大利的行径不以为然,即便是意大利所倚重的英国公使也绝非全心全意想帮助他们。

法国公使毕盛认为,英国无非是利用意大利保护其在华利益,但意大利政府野心太大,不仅
蓄意鲸吞三门湾,还妄图将整个浙江省变成
意大利的势力范围。

这一想法,势必引起英
国方面的强烈不满。

毕盛还指出,俄国公使
曾在公开场合批评意大利政府的侵略行径,
并私下怂恿清政府抵制意大利的贪婪企图。

意大利政府知晓最后通牒系误传后,又怕遭
致各国反对之声,于是不得不勒令马迪讷撤
回最后通牒,并督令其立即回国述职。

意大
利在华外交的一出闹剧就此罢场,此事也成
为欧洲外交史上的一次笑谈。

外交闹剧事件后的又一丑闻
尽管意大利对华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租借
三门湾,但在外交博弈中,意大利还提出了
许多附加条款,其中尤为关键的是牟取铁路
修筑权。

1899 年,意大利政府向清政府索取三门
湾未得逞之后,便转而提出牟取三门湾至杭
州的铁路修筑权。

据载,在萨尔瓦葛担任公
使期间,意大利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了三项具
体要求:一是允许意大利公司开发京郊西山
矿产,并由矿产地修筑铁路至京城;二是允
三门湾巡检使正在建筑码头及旅馆停泊于三门湾巡检使埠的舰船
人文/Culture
许意大利公署所指派的公司开办宁波府奉化、宁海两县矿场,修筑铁路,以便运出矿产;三是允许意大利公署所指派的公司修筑一段铁路,由扬子江起,至浙江沿海港口处。

事实上,这些条款不仅涉及铁路修筑权,还有开矿权、运营权等,是赤裸裸地霸占中国富饶的矿产资源。

上述诉求,清政府经过认真考量,认为倘若对意大利这样的次等国家也满足其各种要求的话,势必会带来恶劣的政治与外交影响,决意坚决抵制。

当时,意大利国内政局不稳,对华政策摇摆不定,加之英、法等国从中作梗,便自顾不暇,不得不放弃这些蛮横主张。

撤回最后通牒后,意大利政府权衡利弊,决定放弃在华牟取更大的殖民利益。

但是为了顾及政府的颜面,还是准备让驻华公使向清政府谋求租借一个海军加煤站,本意在于让罗马当局有面子下台。

尽管只是一个加煤站,但总理衙门还是坚决不予考虑。

据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在1899年7月向意大利政府递交的报告中所指,西太后(慈禧)在最近的宫廷会议上宣称,她将不会让意大利人得到一抔黄土,并断言意大利人没有能力采取任何重大行动。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认为,倘若意大利大获成功,其他列强必将纷纷仿效,清政府势必垮台,因此断不可轻易允准。

总理衙门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也认为,租借一地给予意大利,仅意方有利,而中方百害而无一益。

倘若允之,则他国必亦步亦趋,中国必将招致毁灭性的打击。

面对清政府的强硬态度,意大利深感没有任何谈判余地。

情急之余,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郑重其事地向清政府表示,意大利并没有中国人想象的那么虚弱。

意大利不仅是基督教和罗马文明的摇篮,而且是现实欧洲政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是欧洲公会的重要成员。

可惜,这番煞费苦心的说辞,竟然被翻译者在译成中文时误译。

翻译者将“公会”译成了“剧场”,使得总理衙门的大臣们顿觉莫名其妙,不明白为何意大利人要将外交说成是“戏剧表演”。

伦敦《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听闻此事后,还刻意发挥,将这一外交闹剧与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事件相提并论,成为欧洲政坛上的又一丑闻。

清政府对意大利的防范举措
尽管清政府一再拒绝意大利的诸多要求,但清政府内部大员对此也是浑噩不知。

当意大利提出索租三门湾时,浙江巡抚刘树棠竟不知三门湾究竟位于何处,急忙传令宁绍台道台仔细查勘。

当意大利军舰停泊在宁海与奉化交界地的狮子口一带时,意大利人或上下游弋,或沿海测量,来去不定,当地官民非但没有任何警惕,反而簇拥在码头上看热闹。

很快,意大利士兵就堂而皇之地登陆上岸,不仅没有遭遇任何抵抗,附近村庄的居民还争相宰杀鸡、猪,卖给饥肠辘辘的意大利士兵,获利颇丰,双方还“彼此交遗,一如戚友”。

对于意大利索租三门湾的要求,清政府朝野各界都感到颇为惊愕,许多人并不知晓意大利的国力以及军事力量,而且对索租的三门湾究竟位于何处也茫然无知。

但仍有不少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一无耻行径,如流亡于日本的康有为就指出:“以十余倍于意之中国,而我不请其奈波里之海湾,意何胜于我,而敢请三门湾,亦可笑矣。

”包括慈禧在内的清廷贵胄们始终认为,中国向俄、法、英、德做出让步实属迫不得已,而意大利实力太弱,“从未被视作是列强之一”,不足一提。

清政府深知,其他欧洲列强对意大利的支持也是各怀鬼胎,就连意大利最信任的英国公使窦纳乐在与总理衙门会谈时,也多次嘲讽意大利的荒诞无理。

当意大利舰队再度来华
Culture/人文
时,事实上清政府已做好了随时迎战的准备。

1899年5月,总理衙门指示两江总督刘坤一,当务之急需稳固海防,做好备战之一切准备。

刘坤一也感到情势急迫,遂早早备战,并果断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

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新北洋水师
大多部署在渤海一带,刘坤一眼见水师力量匮乏,只能以陆上防御为主。

浙江巡抚刘树棠则认为,东南沿海的海军力量不敌意大利海军,只得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意图阻止意大利军队长驱直入。

清政府高层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感觉浙江民风羸弱,一旦诱敌深入,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责令刘坤一和刘树棠做好重兵布守沿海防线的准备,坚决将意大利军队阻于外海。

为了掌控敌情,当意大利舰队停泊上海检修时,刘坤一还秘密委派暗探细致侦察,“现驻吴淞意舰相较钢厚六寸者一艘,三寸者两艘”。

然而,清军多为木制兵舰,与意大利海军相比,实力悬殊,一旦开衅,战事严峻。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清政府重申旨意,责令刘坤一不可率先开衅,倘若战事骤起,务当竭力而战。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刘坤一收悉上海海关英籍雇员信函,透露了意大利索租三门湾的内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欲仿效俄国租借旅顺通商之例,谋求在华港口;二是因俄国在
西伯利亚铁路之外拟添新路,
英国阻挠不成,意大利借此
虚张声势,暗助英国缓解与
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冲突。

刘坤一对这些消息颇为重视,
不敢掉以轻心,积极投入备
战,以观事态进一步发展。

很快,意大利公使萨尔瓦
葛向清政府提议在上海举行
商谈,但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
绝。

为了彰显实力,意大利军
舰率队北上,直抵胶东海域。

1899年10月,清政府接到前
方军报,说意大利军队有可能
攻取胶东要冲的庙岛群岛(今
山东烟台长岛县)。

这一带正
驻扎有新北洋水师,而且水
师刚从德国购置4艘鱼雷舰,
军事实力尚存。

但清政府终究
不敢掉以轻心,仍命令直隶总
督裕禄积极备战,还密电袁世
凯率领北洋新军向山东沿海
集结,以操练为名,随时应战。

山东巡抚毓贤还发出指令,严
令各方加强守备,决不能让任
何一个意大利人以传教游历
之名潜入山东刺探军情。

正值意大利公使萨尔瓦
葛与意大利外交部争论不休
之际,清政府重新调整东南
沿海兵力部署。

清政府巡查
时,发现东南海防纰漏甚多,
不少守军对海战要领一无所
知,甚至连军舰的旗语也看
不懂,于是立即委派新北洋
水师提督叶祖圭率舰南下,
“南洋闽浙等省督抚接见该
统带,面商一切机宜,即令
会同各炮台统将,周察形势,
讲求布置”。

1899年10月,清政府再
次责令东南各督抚要员,毋论
意大利是否采取行动,均应
妥为备战,但不可主动开衅
出击。

11月,刘坤一和叶祖
圭在长江口举行军事演习,主
要是操练海岸火炮实弹打靶
和鱼雷舰攻击等科目。

12月,
意大利仍未采取军事行动。

对此,清政府颇为沾沾自喜,
并在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中
告诫各省督抚:“日后遇万
不得已之事,可以不惜一战,
倘若开战,万无行议和之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 凯
41292720@
人文/Culture三门湾考察团由上海出发时在达兴轮上留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