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资料教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物体的微细结构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
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
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
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
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
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
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和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二)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三)教科书说明
内容共两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美丽的晶体”;第二部分是“制作晶体”. 活动内容是先观察再制作.
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
教科书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吗? 如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日的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提出即将学习的任务.
观察物质的结构从身边熟悉的食盐、碱面、味精等物质开始,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碱面.看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碱面和我们平常肉眼看见的是否一样.同种物体的每一个颗粒的形状是否大致一样?
在放大镜下,学生将看到的是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比如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等.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晶体: 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接着教科书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第8页上的照片分别是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等晶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
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第8页右上的图片显示的是在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石英、长石、云母的三种晶体.
第二部分:制作晶体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指导学生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教科书上还介绍了一种制作比较大的晶体的方法.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
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
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四)教学建议
1.观察美丽的晶体.
学生在四年级曾经观察过矿物的晶体,教师可以从这里切人.再次出示一些矿物的
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的图片,问问学生还记得这是什么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
特点(有着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然后教师接着说,除了矿物有着规则的几何形体,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也有这样的结
构,我们知道吗?白糖、食盐、碱面是我们做饭菜时经常用到的材料,今天我们来仔细
地观察它们的形态.
接着是学生分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碱面,再用放大镜观
察,看看它们又是怎么样的.不仅观察每一颗粒的形状,还要观察同种物质的所有颗粒
的形状.并在记录单上画出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晶体形状.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总结,这些物体的颗粒有什么特点.最后教
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虽然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但同种
物质的颗粒都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然后教师问问学生还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晶体物质.除了学生的回答和教科书上插
图所示,教师还可以进行补充,比如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等.并告诉学生在自然界很多
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
见.比如花岗岩中的三种矿物晶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形状不是很清楚,这就
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地质工作者鉴别岩石和矿物时,就常常根据晶体形态来作出
判断.
2.制作晶体.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知道自然界的晶体是怎样产生的吗?然后讲解自然界的晶
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结晶过程产生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
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
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教师可展示相关课件.
我们自己来制作晶体.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晶体呢.我们现在制造晶体的方法就
是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一蒸发的方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
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
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
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制作好食盐或碱面晶体,再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图记录它们的形态.因为溶液
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晶体,然后再观察自己做的晶体.
最后教师出示自己做好的大的晶体,学生一定很吃惊,也很激动.这时问学生,愿
不愿意制作更大的晶体,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制作方法,课后自己制作.
如果有时间,建议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用途,最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如果没有
时间,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片,在全班张贴展示.
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