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背诵与能力的逻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语文教学中背诵与能力的逻辑关系
发表时间:2013-04-09T10:15:55.7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2月总第76期供稿作者:◆魏益永
[导读]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扭转过去片面强调双基的偏向,大力加强能力的培养。
◆魏益永山东省平邑县保太镇中学273300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
但近年来,这种方法却遭到了冷遇,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故如何看待背诵,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要恢复背诵应有的地位,笔者认为要解决两个认识问题:
第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扭转过去片面强调双基的偏向,大力加强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但有些同行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却放松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抽掉了自己的釜底之薪。
因为,能力是不能凭空培养的,发展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或条件。
知识就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
技能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以,如果教师重视能力的培养,绝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否则,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空中楼阁。
“不积蛙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即以阅读来说,它包括识读、理解和鉴赏三种能力,这就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写作等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生活知识作为形成它的基础和前提。
试想:如果一个中学生连一定数量的汉字、词汇和句式都未掌握的话,他对文章的字面意思都看不懂,还奢谈什么阅读能力呢?当然,更谈不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了。
所以,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
”他要求小学生每天记住三个单词,他认为学生读到六年级时,必须熟记俄语中的两千个包含重要语法规则的正确写法的词,他们的读写才能够过关。
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证明: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
能力和技能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所谓技能,是人们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而能力是技能的总和,比如阅读能力就是综合了朗读、默读、速读、背诵、查阅工具书、提要、编写提纲、分析段落、概括中心等等多种语文基础技能而形成的。
由此可见,不掌握足够的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同样会落空。
背诵就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确切地说,是一种智力技能。
从心理学意义上看,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各种记忆活动,诸如记住词语的意义、字的笔画和读音、作者姓名、写作年代……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或某种语文知识按照原样——固定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毫厘不爽地进行记忆。
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而记忆能力正是教师所致力培养的学生认识能力一种,而且是最基本的一种。
今天,当教师正确认识了发展能力和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会重新对背诵给以应有的重视。
应根据背诵的心理学,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的记忆方法,但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第二,如何看待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如不进行必要的改革,就不能与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相适应。
但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尤其是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时,应正确对待传统经验。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之丰富是其它国家很难企及的。
在传统做法中,固然有封建糟粕,但亦不乏可资借鉴的好经验。
诸如集中识字、描红、背诵、评点等一系列作法是千百年来,前人根据我们民族语言方案的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积累而成的,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这些作法基本上符合我国语言文字教学的规律,故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流传,培养造就了不可计数的杰出的诗人。
因此,不应对传统教法一概予以否定,斥之为死记硬背、不科学、陈腐过时等等,而应继承传统语文教学法中那些合理部分。
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应该认真分析,区别对待,有所继承,有所扬弃。
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全盘否定也是行不通的。
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必须在传统经验基础上进行。
如果扔掉了传统,语文教学就将成为无本之木而势必枯槁。
背诵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前人对少年儿童进行语言文学教学时,侧重于训练,强调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读写训练的实践中去揣摩诗文的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
这恰恰说明古人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前人重视对诗文熟读成诵,但并非提倡死记硬背,他们也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如,清人崔学古认为读书应“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
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理解和背诵的关系:理解是基础,熟记是结果。
对文章内容理解了,自然易于熟记,犹如水到则渠成。
以上虽廖廖几例,难道不足以说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具有科学的合理因素吗?难道不足以说明传统的背诵法是不应摒弃的吗?
背诵是一种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但绝不是说它是唯一的或最好的方法。
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有一些比背诵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现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法。
两者融于一体,就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