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同步练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基础演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zhǎn)登时(dēng)糜子(méi)
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
2.请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拟人)
(2)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比喻)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D)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抱扑B.贴搂靠C.靠绕扎D.贴搂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国内外大型展会成为柳州螺蛳粉拓展市场的重要舞台,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柳州螺蛳粉正朝着百亿元“名小吃”的目标迈步前行。

B.我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研发迈出了新步伐,跨上了新台阶,其中由广大消费者参与试驾的宝骏E100在大街小巷风头正健。

C.三江县林溪镇平岩村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获此荣誉的乡村。

D.柳江区挂牌成立,极大地拓展了柳州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布局,为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增添新的动力。

(解析:B.语序不当,应将“研发”与“生产”互换位置;C.成分残缺,在“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后加上“称号”;D.搭配不当,可将“和城市布局”删去。

)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
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D.④②③⑤①⑥
二、同步解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6.《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共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部分: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部分: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部分: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部分: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7.“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比兴手法。

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8.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9.结合作者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挨饿的滋味(15分)
徐国平
儿子一家三口昨天从省城回来。

见到了宝贝孙子小宝,王升自是喜上眉梢。

一大早,老伴起来忙活半天,包好水饺。

吃饭时,小宝用筷子连夹几个水饺,都是咬上一口,就扔在盘子里,撅着小嘴说肉馅不好吃,最后赌气将饺子扔在地上。

王升当时脑子一懵,随口吼了一嗓门:给我捡起来!
顿时,小宝吓得放声大哭起来。

儿媳慌忙抱起小宝,面色一沉,有些不满地瞥了一眼王升后,扭身进了里屋。

儿子一旁就埋怨王升,不就一个饺子,何必跟个孩子一般见识。

王升也知道自己的这把火有些大,便气呼呼地指责起儿子,就一个饺子这么简单吗?
儿子没再反驳,一抬屁股也进了里屋。

桌子上就剩俩人。

老伴就点着王升的脑壳,责骂他越老越糊涂,说,现在哪家的孩子不都是这样,生在福囤里,要星星不给月亮。

平日白天想夜里盼,可小宝来了,你又发哪门子驴脾气。

老伴叨叨起来就没完没了。

王升听烦了,筷子一扔,抬起屁股闷声不吭地走出了家门。

其实,也无啥去处,他又沿着村外那条小河不停地走了下去。

也不知走出多远,直到太阳从河岸边的柳树梢爬到日当空,终感到有些疲惫,这才止住脚步,找了一块岩石坐下。

坐了片刻,他脑子忽悠一下,又想到那一天。

那一天尽管已变得很遥远,可对他来说恍如眼前。

那一天,他才七岁。

当时正闹饥荒。

一早起来,他身子发飘,肚子咕咕直叫。

他跑到锅台前,揭开锅盖,见空空露着锅底。

母亲又没做早饭。

他勒紧裤带,仰着细长的脖颈,瞪大两只眼睛,死死盯着那个被父亲高悬在屋梁上的篮子。

篮子里盛着干粮。

家中一般不吃早饭,到中午饭的时候,才能分到一块红薯面饼子。

母亲又出去挖野菜去了。

他望了望屋里,弟弟和妹妹都没在,就大着胆子,搬来两个木凳爬上去,跷着脚伸长手,摇摇晃晃从篮子里,摸到一块饼子。

来不及细嚼慢咽,就将那饼子哽噎
着塞进肚子。

篮子里的饼子母亲都有数,他没敢再吃第二块,怕中午母亲察觉。

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无比的胆怯,就一个人挎着柳筐溜出村子。

他沿着村西那条河岸,也不知走出了多远。

只到邻近中午的时候,又饥又渴,俯身将脖子探到河里,张嘴噗噜噗噜尽情地喝了满肚子凉爽的河水。

河两岸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

能吃的那些植物,早已被饿疯的人们扫荡一空。

总算熬到天黑。

他悄悄躲在家门口一旁的柴垛旁,依旧不敢回家。

母亲大着嗓门走到街口,一遍遍唤着他小名,并威胁说,再不回家,就没饭吃了。

他终忍不住饥肠辘辘,像只偷食的小老鼠,出溜一下钻进屋内,端起自己那碗热腾腾的稀饭。

父亲却一把夺下他手中的饭碗,叱责道,早上你是不是偷食了一块饼子。

他吓得放声大哭。

还好,母亲走进来,劝止正要发火的父亲,说,算了,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母亲的这句话,都过去多少年了,一直还回响在他耳边。

想到这里,王升不由得长叹了一声。

翌日一早,老伴还是包的饺子,不过把肉馅改成了蘑菇馅和蔬菜馅。

小宝吃了两个,又撅起嘴巴,筷子一扔,说吃饱了。

王升看在眼里,默不作声,手中筷子舞得飞快,三两下拨拉完身边小碗中的饺子。

王升抹抹嘴,拉起小宝的手说,走,爷爷陪你出去买好吃的。

爷孙俩这一出门,直到日落,也没见回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