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仿真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17082613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仿真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到唐代时已发展到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通过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唐文化无所顾忌地大量吸收外域文化。

隋唐时期涌入中国的外域文化规模确乎巨大,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美术、音乐,中亚的袄教、景教、摩尼教、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等。

这些文化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中一拥而入,而唐都长安,自然也就成了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

公元6~8世纪的长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都市,长安的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长安的国子学和太学接纳了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

外域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唐人的文化生活也增添了万千风采。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胡汉文化冲突、融合时期后,隋唐皇室的高官贵戚中已有许多人具有了胡汉混杂的血统。

血统的“胡化”,使得唐人能够坦然接受胡人风尚。

胡食在唐代广为流布,胡曲与胡舞在唐代也
大为流行。

除此之外,唐人也对胡装颇为喜爱,女子化妆亦习胡风。

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使唐人不仅在礼法上颇具“胡风”,而且在气质上也大有“胡气”。

正是这种风气的熏陶,
才使唐代文化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

唐文化在广泛摄取外来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却并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

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又加以能动地选择与改造,从而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并消化。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高度成熟,寺院经济也空前发达,高僧们制定独特教规,瓜分教区,以相对稳定的地盘创造性地发展佛教理论,进而推出纯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这就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

这些佛教宗派在佛理和价值取向上都是中国式的。

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

当然,外域文
化进入中国后,能起补缺作用的就会被吸收并加以消化、改造,反之则会被淘汰。

法相宗的创始者是大名鼎鼎的玄奘,这位著名高僧不辞劳苦,沿陆上丝绸之路西行取经,希望用从印度带回的正统的释迦教义统一唐代的佛学。

然而,旨在坚持印度佛教理论纯洁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法相宗,在兴盛了三四十年后就骤然衰落,其命运颇值得人们深思。

一种民族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进行,缺少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

丝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西方贸易商品,除了它自身的物质性文化内涵外,它还会使我们联想到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那段历史。

今天,当中华民族再次敞开国门之际,抚今追昔,可以策励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大智大勇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在唐代以前就早已有之,只是在隋唐时期高度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应有了广泛的发展。

B.来自南亚、中亚、西亚的大量外域文化,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涌入中国,这些外来文化对唐代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C.在唐代,汉文化大量吸收了胡文化,这是胡汉文化长期冲突、融合的结果,它使唐文化在外在风貌和内在品质上都有了很大改变。

D.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因注重入世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是融入中国儒家思想而形成的教派。

解析:选D D项,“融入中国儒家思想而形成”在原文中无此说法,可以说成“天台宗
等宗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A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一段。

B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一、二两段。

C项,第二段中,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外在风貌”的改变,而在“气质”
上“也大有‘胡气’”,这是“内在品质”的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都城长安在6~8世纪时,接待了众多国家的外交使节和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长安是当时中外经济和文化汇聚的中心。

B.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隋唐皇室的高官贵戚中有许多人的血统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是唐代接受外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C.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到隋唐时期有所发展,变为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这一现象说明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并非照搬照抄。

D.唐代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历尽艰辛从佛教的发源地获取原汁原味的释迦教义后创立的法相宗较快衰落,其命运值得人们去思考“对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行吸收、消化并改造”的重要性。

解析:选A A项,夸大事实,接待“外交使节”和“外国留学生”只能说明长安是当时
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而不能说明是经济汇聚的中心。

B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二段,注意“一个”“重要”两个限制语。

C项,可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得来。

D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三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这种往来使唐文化吸收了多种多样的外域文化。

B.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直接影响是使唐人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饮食习惯到穿着打扮,甚至政治体制也受到了影响。

C.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获得形式是唐人对外来文化能动地选择与改造,有的是将其吸收、消化并发展,有的则予以淘汰。

D.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现实价值之一是让我们有所借鉴,在当今时代要扩大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开拓创新。

解析:选B B项,“甚至政治体制也受到了影响”说法错误,文章只是论述了外来文化
对唐人的文化生活的影响,并未涉及政治体制之类的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陪我过个除夕夜
程贤军
刘满旺因为给老婆治病,欠了一大屁股债。

后来,老婆离开了人世,刘满旺便带着儿子到深圳打工。

儿子今年十岁了,非常懂事,从来不向爸爸乱要一分钱。

刘满旺在一家箱包厂找到一份工作。

他租了一间小屋,儿子去上学,他便拼命地在厂里干活。

为了能多挣一分钱,他没日没夜地干着活。

他早晨五点钟去上班,晚上加班加到十二点才回家。

早晨去时,儿子在睡梦中,晚上回来时,儿子又在睡梦中。

这样,从白天到夜晚,刘满旺很难与儿子说上一句话,更不用说跟儿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了。

这天刘满旺很晚才回到家,他推门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儿子还在写作业。

刘满旺忙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睡呀?”儿子见爸爸回来了,忙站起来,兴奋地说:“爸爸你回来啦。

反正明天是星期六,睡晚点不打紧的。

”儿子上前拉着刘满旺的手,说:“爸爸,我好想与你
在一起啊。


刘满旺心里酸酸的。

是啊,想来也有好几个月没好好在家陪儿子了。

他觉得欠儿子的真是太多了。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多挣钱,他不得不拼命地加班啊。

儿子高兴地爬上床,紧挨着爸爸睡起来。

儿子将小脸凑到爸爸的耳根,悄悄地说:“爸爸,过几天就要过年了,除夕夜你不会去加班吧?”刘满旺笑着说:“傻儿子,爸爸正盼着过年加
班哩。

过年加班一个顶三个,还发肉和鱼,爸爸求之不得哩。

”儿子侧过身去,便不再吭声。

过了好久,儿子又转过脸来问:“爸爸,你晚上加班能挣多少钱呢?”刘满旺说:“平时晚上
加班加到十二点,能多挣十块钱,大年三十晚上加班就能多挣三十块啊。


这天夜里,刘满旺依然很晚才回家。

儿子早已睡着了。

这时,他突然发现儿子的文具盒内有一张十元的钞票。

刘满旺顿觉奇怪,心想,我并没有给儿子钱啊,他哪里来的钱呢?难道,他变坏了?想到这里,刘满旺心里不由得一紧。

他真想把儿子叫醒,好好问一下。

可儿子睡得正香,他真不忍心叫醒儿子。

他想,还是过两天寻个机会再问吧,深更半夜的把孩子叫醒,会吓着孩子的。

可是,令刘满旺吃惊不已的是,第二天晚上他发现儿子的文具盒里又多了一些零钱。

看着文具盒里的钞票,刘满旺越想就越生气。

这还了得,这小子居然背着我干起小偷小摸的事来了。

今晚不好好教育教育他,我还算他的老子?
刘满旺忙叫醒儿子。

儿子一骨碌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问:“爸爸,找我有什么事吗?”
刘满旺板着脸问:“你老实告诉我,那些钱是从哪里弄来的?”
儿子低头不语。

刘满旺生气地说:“说啊,从哪里弄来的?是不是偷来的?”儿子忙说:“不,不是偷的。

”“那是谁给你的?不老实交代,老子揍死你!”
儿子看了刘满旺一眼,突然哭着说:“爸爸,那些钱是我这几天拾破烂儿换来的。

爸爸,你知道吗,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好想除夕晚上你能在家陪陪我啊!可你只知道加班加班,你从来没想过要陪我。

我知道你除夕晚上加班能多挣三十块钱,所以我就想自己去挣三十块钱,我要把你的除夕晚上买下来,我不让你到任何地方去,我要你在家好好陪我过一个除夕夜啊……”
刘满旺的眼睛早就湿润了。

他一把搂住儿子,哽咽着说:“就算给我三百块钱我也不会去
加班的,除夕晚上我要陪我的乖儿子啊。


(摘编自《小说月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方法,如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凸现了刘满旺在审问孩子钱从哪里来时的愤怒心情。

B.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表达情感,刘满旺震惊于儿子挣钱的真相后,决定陪儿子过除夕夜,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当听说父亲除夕夜还要去加班时,儿子“侧过身去,便不再吭声”,这表明儿子对父亲
只知加班行为的不满与怨恨之情。

D.小说两次写到刘满旺看见儿子文具盒里的钱之后想到钱可能是偷来的,意在通过这些情节表明父亲根本不关心孩子,不给孩子零花钱。

解析:选B A项,肖像描写在小说中没有体现。

C项,“儿子对父亲只知加班行为的不满与怨恨之情”错,原文没有表现出“怨恨”之意。

D项,前后的目的关系,属于无中生有。

5.小说在刻画刘满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首先从人物的身份、地位、修养等方面总体把握;然后根据
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直接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答案:①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为了能多挣钱,他没日没夜地干活。

②关心爱护儿子。

他没时间陪儿子,觉得欠儿子的太多。

③冲动,不理智。

他看到儿子文具盒里有钱,以为那是儿子偷来的,十分生气,没想清楚就责怪儿子。

(答出两点即可)
6.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刘满旺,也有人认为是刘满旺的儿子,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先亮出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探究作者表现的主旨和人文精神,认真推敲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努力从文本中体会出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等。

答案:(示例1)小说的主人公是刘满旺。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主要描写了刘满旺由拼
命挣钱,忽视对儿子的陪伴,到除夕夜放弃加班多挣钱的机会,打算陪儿子过除夕夜的转变。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文中大都是对刘满旺的描写,而对儿子的刻画则是为了使刘满旺的形象更加生动,进一步突出刘满旺的形象。

③从主题上看,以刘满旺为主人公更能体现文章主旨,文章揭示了一些打工者为了生计拼命挣钱,却忽视了对子女的陪伴这一社会现象,提醒天下父母亲情沟通更重要。

(示例2)小说的主人公是刘满旺的儿子。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儿子懂事不乱要钱、晚上等
父亲回来、捡破烂儿攒钱等情节,贯穿小说始终,使标题设下的悬念得到了解答。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通过儿子的语言、行为,人们看到了一个渴望得到父爱的孩子的纯净心灵。

③从主题上看,借儿子之口说出“把你的除夕晚上买下来”“在家好好陪我过一个除夕夜”的话,意在
告诉人们:孩子渴望家长的陪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
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祖居江西德安县。

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
给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

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高中。

当时,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了全家议论的焦点。

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慈善的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

他教外语,效果良好。

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

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时,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

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的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

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
的十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但只得到了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

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开阔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进行探索。

1960年受天然杂交稻株的启示,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上来。

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
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
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
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主产的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

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

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青少年科技博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
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先生身体力行,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候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家人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

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密切结合。

解析:选C“在家人的支持下”有误,原文是“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
宗耀祖”。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袁隆平凭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及以其名字命名的一颗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

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不大作为。

E.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解析:选BE A项,“广为人知”的概括不准确。

C项,“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的说
法于文无据,原文是“从外文杂志中”。

D项,“不大作为”的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文
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
科研活动的机会”。

9.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依据传主的志向、经历、品质、情怀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①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

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他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

20世纪50年代,盛行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但他视野开阔,20世纪60年代,通过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
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从而加快了
攻关的步伐。

④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他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美结合且高度统一。

袁隆平攻下“杂交水稻”的难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9年国庆前夕,他以“我
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司马申,字季和,河内温人也。

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部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

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

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

梁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

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

僧辩叹曰:“此生要鞬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


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

僧辩顾申而笑曰:“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除散骑侍郎。

绍泰初,迁仪同侯
安都从事中郎。

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

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

入为尚书金部郎。

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

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寻兼东宫通事舍人。

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

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

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

因入城中,收其府库,后主深嘉之。

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

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

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

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

及葬,后主自制志铭,辞情伤切。

卒章曰:“嗟乎!天不与善,歼我良臣。

”其见幸如此。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
舍人
B.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
舍人
C.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
舍人
D.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
舍人
解析:选B“至于”是古今异义词,可以翻译为“甚至”,两者之间不能隔断。

“无有”
相当于现在的“没有”,不能跟前边的“断决”组成动宾关系,只能跟后边的“滞留(的情况)”
构成动宾关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处,指交游和相处。

孔子周游列国时,“游”的同时常伴随学术交流,称“游学”。

本文中的“游”,跟陶渊明“请息交以绝游”一句中“游”的意思相同。

B.筹策,本义指一种古代计算用具,本文中引申为“计策”。

成语“运筹帷幄”“一筹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