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基础训练:3.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点一、“推恩令”的实施
1.识别历史人物,有助于了解历史。
下图人物是 (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文帝
2.西汉王国问题彻底解决是在 (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3.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国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
他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他是接受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
A.卫青 B.董仲舒 C.张骞 D.主父偃
4.“中国徐州,南秀北雄”,从下图徐州云龙湖的美景可略见一斑。
徐州古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
它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初分封时属于楚国,势力曾大到一度威胁中央。
汉武帝通过下列哪项措施解决了这个棘手的大问题 ( )
A.独尊儒术
B.兴办太学
C.实施“推恩令”
D.废除丞相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实质是 ( )
A.实现民族和解
B.发现和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边疆地区
6.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汉武帝是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司马相如
7.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非常高明。
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 )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8.阅读下列材料:
偃说上日:“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也。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请回答:
(1)“偃”“上”分别指谁?
(2)“上从其计”发布的政令是什么?具体内容如何?
(3)有人说这一政令巧妙地解决了汉武帝的难题,难题指什么?巧妙在哪里?
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皇帝权威和朝廷政令推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
D.大兴文字狱
10.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的了解。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1.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斥异己 C.平定叛乱 D.发展经济
12.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14.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由博土任教授,学生称为“博士弟子”。
太学初建时有50位学生,王莽时增至10 000人。
如果你是那时的一名“博土弟子”,你将学习到 ( )
A.儒家的经典 B.法家治国之道 C.墨家的学说 D.天文算术之理
15.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因为 (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
知识点三、盐铁专卖
16.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灵渠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7.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
18.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
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最重要的功绩是 ( )
A.稳固大一统局面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创立中央集权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19.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中央盐铁专营政策是在 ( )
A.东汉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20.下列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的有 ( )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③统一铸造五铢钱④统一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的景象,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汉武帝统治前期,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从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汉武帝任用侍从制约丞相的权力,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下列结论均是正确的。
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划上“√”,否则划上“×”。
(1)汉初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 )
(2)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
( )
(3)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 )
(4)汉武帝时期,丞相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
( )
(5)“推恩令”的颁布,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 )
参考答案
解析:结合对课文插图的掌握,可判断图中人物是汉武帝。
2.D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4.C
解析:此题以情境创设的形式考查“推恩令”实施的内容。
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5.C
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
6.B
解析: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7.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8.(1)主父偃、汉武帝。
(2)颁布“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建立许多侯国。
(3)诸候王势力过大,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解析:该题采用一段材料多问的模式,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再结合课本得出结论,该材料的中心内容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从而判断出“偃”是主父偃,“上”是汉武帝。
然后深挖材料含义,仔细思考问题,就可得出问题的答案。
9.B
解析:汉武帝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统治措施: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清朝时期文字狱最为严重。
解析: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汉武帝治国的指导思想。
11.A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巧妙地削弱诸侯的势力,在思想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所以A项符合题意。
12.A
解析:长安是西汉的政治、文化中心,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学说教育青年子弟,太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13.B
解析:汉武帝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因此B项正确。
14.A
解析:西汉的最高学府是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所以选A。
15.B
1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故选B。
17.D
解析: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实行盐铁官营,把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为其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18.B
解析:此题以情境创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功绩的归纳与识记能力。
19.C
解析: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经济上整理财政,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所以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中央盐铁专营政策是在西汉时期。
20.D
21.(1)× (2)× (3)√ (4)√ (5)×
解析:因为所给出的结论均是正确的,因此此类题目干扰性极大,容易出错。
解答
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严格按照题目要求逐一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