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参赛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参赛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及第II卷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属于哪方面的进步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文化事业
2.假如你是某电视剧的编导,要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你应选用
①好看的毛纸张②一叠印刷精美的书籍③一幅名家的文人画④王羲之的《兰亭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
3.2008年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上部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
下列对司南及实用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有①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②司南是利用人造磁石制成的
③司南为以后中国发明实用指南针提供了条件
④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四大发明中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发展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5.“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以下关于这则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内容说明了火药的巨大威力 B.此种情景应当出现在唐末以后
C.这项发明极大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D.火药起源于道士的炼丹活动
6.四大发明中,大大推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7.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8.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
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的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科技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自然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9.《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有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你认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10.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最早在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11.下列古代书籍中,最早采用右图所示方式进行排版印刷的是王祯设计发
明的转轮排字盘(模型)
A.《金刚经》 B.《抱朴子·仙药》
C.《旌德县志》D.《古今图书集成》
12.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历程不正确的是
A.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与后来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刻画符号
B.夏朝时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C.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出现了一字多形的混乱状况
13.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现文化专制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14.右图为上海世博会的徽标,有关该徽标的正确理解是
①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璧的意境②用中国书法表达出世博会精神
③体现了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④表达了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
努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意趣的是
A. B. C. D.
16.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
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统治者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
17.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从根本上说明
A.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B.人们对书法欣赏水平提高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人们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18.明清时期,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较流行,这说明
A.社会需要小说,剧本读来更有趣
B.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C.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从而绘画极具生活实用性
D.刻画坊用木刻版画作为文学读物的插图
19.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
这一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
A.相同的心理素质 B.共同的文化传统 C.相同的经济基础 D.共同的生活习俗
20.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演过《打渔杀家》、《三娘教子》、《贵妃醉酒》、《白蛇传》,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A .生B.旦C.净D.丑
21.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它是整齐的四言体诗歌
C.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
D.西周时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22.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主要是
A.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B.贵族宴饮是演唱的乐歌
C.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D.宫廷祭祀时演唱的赞歌
23.被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24.唐诗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诗人的文学创作天赋 B.唐朝经济的高度繁荣
C.唐朝时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D.唐朝封建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25.以下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的有
A.屈原、杜甫 B.屈原、李白 C.苏轼、杜甫 D.屈原、孟浩然
26.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
B.其描述的内容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太平的气象
C.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
D.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27.从汉赋、元杂剧、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繁荣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A.平民化 B.贵族化C.神秘化 D.宗教化
28.“四川、江东、桃园、草木皆兵”,从这几个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它应该是指著作A.《封神榜》 B.《水浒传》 C.《西游记》D.《三国演义》
29.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统治为题材,这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0.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①喜欢画年画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40分)
31.(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8分)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6分)
32.(16分)材料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材料二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竚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材料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分别采用的什么文学体裁?(6分)
2.它们分别在什么时期最兴盛?(6分)
3.这几种体裁是什么关系?(4分)
试卷编写说明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
这套试题适用于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测试。
主要考察历史必修3第二专题知识,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用来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31.(24分)
(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4分)(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2分)。
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2分)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分)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答出3个方面即给6分,其他观点,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不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等。
(答出3个方面即给6分,其他观点,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2.(1) 分别是诗;词;曲。
(6分)
(2) 诗在唐朝;词在宋朝;曲在元朝最兴盛。
(6分)
(3)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