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尝试练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

3、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感受女娲美好品质,能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批注的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传统文化。

1、同学们都坐好了!上课开始,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请同学们看图猜故事:第一个----《夸父追日》;第二个---《精卫填海》。

2、看图猜比较容易,老师要增加点儿难度,能接受挑战吗?请根据给出的关键词句猜故事。

《盘古开天地》
3、真棒!现在再换一种形式,看动画猜故事——《嫦娥奔月》。

4、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联系故事内容及自己听或读故事时的
感受,你发现神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谁想说?可以从故事的人物、语言等方面来谈一谈。

二、揭题导入,升腾神奇的色彩。

1、师小结: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好孩子!在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像一朵美丽的浪花。

它语言优美,情节奇妙,感情丰富,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女娲补天》。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题目高度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借助题目,我们就能大体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题中捕捉信息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4、认识女娲,了解“补”字。

对女娲,你有哪些了解?(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女娲是雷神和极乐国王的女儿生的,女娲的哥哥是伏羲。

fú xī)你们知道得可真不少!对“补”字,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补锅、补衣服、补轮胎、补课)见过补天吗?
师总结:天这么大,怎么能补上呢!而女娲却能把天补上了。

多么神奇呀!神话故事就是这么奇妙,连题目都透着浓浓的神话色彩。

三、检查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女娲补天》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0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
边画出自己感觉神奇的地方,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读完请坐好。

2、检查朗读,以学定教。

(1)、检查生字,带出句子。

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真会学习!不仅读得认真,还画出了自己感觉神奇的地方。

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这些词语你认识了吗?谁想读?出示: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挣扎真不错!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故事中的哪段文字?出示课文: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①指名读句子。

你真会读书!
②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正是女娲补天的原因。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情境?天崩地裂或者天塌地陷。

)请同学们把这四字词语,批注在这一段文字的旁边。

③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读文章,读完一段要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然后可以用一个句子、一个短语或者一个词语把这段话的意思概括出来。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检查词语,想象情节。

①再看这组词语:熄灭喷火缺少纯青石冶炼盆子
②看到这些词语,你又想到了故事中的哪些情节?
求神灭火、造船救人、上山找石、炼石补天
3、同学们真能干!拿起笔,把这些词语批注在课文相应段落旁。

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练习概括、批注。

竟然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了五个词语。

现在,请大家根据这五个词语,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互相说说女娲补天的故事。

4、谁想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你的概括能力真强!几个词语,几句话,就把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了。

假如(略带思索)我们这个神话故事真的写成这个样子,你还喜欢读吗?为什么?
小结:是啊,假如我们这个神话故事真地写成这个样子,它就不生动、不具体了。

看来,要想真正感受故事情节,还要充满想象,身临其境地读课文,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神话故事的奇妙。

接下来,谁想说说你刚才读课文时画出的让自己感觉神奇的地方?板书:神奇
2、汇报神奇之处:冶炼补天,感受女娲神力
出示句子一: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①、女娲这样一泼,就把天补好了,太神奇了!从女娲一泼,就把天补好了,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女娲具有神奇的力量。

②、这神奇的一泼,让我们感受到女娲有着神奇的力量。

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女娲炼五彩石的艰辛、不易。

)从哪里感受到的?
③、你真会读书!大家知道,寻找全五彩石已经让女娲筋疲力尽、疲惫不堪,那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一直做下去?想一想,当时她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④、是呀,正是面对着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们,女娲才这样义无反顾的,冒着生命危险在补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
⑤、这种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名利,不计较汇报的精神叫?(无私奉献)女娲的无私奉献让我们感觉到她是一位怎样的神?板书:了不起。

⑥、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⑦、你们真会读书。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体现了女娲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让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此时,你好像看见了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板书:想象。

如果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就更棒了!(女娲顾不得休息,她不分白天黑夜在炼石;她已经筋疲力尽了,还要炼五天五夜……)
⑧多么勇敢、坚强的女娲呀!她一心为人们幸福的做法让我们觉得她有着神奇的力量,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
3、上山找石,体会女娲品质。

谁还画了有关的语句?让你感受到她是一个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英雄?
句子二: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的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石。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女娲找得很辛苦,很着急。


②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几天几夜——猜猜,会是几天几夜? 是啊,可能是八天八夜,也可能是九天九夜,这些天里她始终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找石
师:女娲找啊找啊,她走了许多路,爬过许多山,去了许多地方,她曾去过哪里?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试着填一填,完成自主学习单“发挥想象填一填”,并在小组内汇报一下,选取最佳答案由组长向大家汇报。

她来到高高的山上,来到清清的小溪边,来到茂密的树阴下,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又来到()。

她踏遍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③、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为了人类的幸福,女娲不怕困难、不畏艰难,他是多么勇敢善良呀。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
⑤.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女娲找五彩石的不容易。

此时,许多神奇的画面,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出现在我们面前,谁能联系课文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向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五、拓展阅读,巩固运用。

①多么神奇的故事呀!此时一个勇敢、善良、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样的神话故事,我们叫它英雄神话。

像《女娲补天》这样的英雄神话还有很多,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共工触山》
②课下请同学们阅读《中国神话故事》,体会故事中更多的英雄形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并把本节课学习的《女娲补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一听。

《女娲补天》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等,对神话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课前,学生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

由于故事浅显易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和神话语言夸张、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以及故事的神奇色彩。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在对阅读、理解文本,体会内涵上,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方法。

因此,我把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文本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过去人们不能科学
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女娲补天》效果分析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善良、勇敢、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神话故事的奇妙,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想象说话的能力。

一、激趣导入,升腾神奇的色彩。

上课伊始,我以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导入,通过解题,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浓浓的神话色彩。

通过简单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确定教学起点。

二、检查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本环节,我本着“把书读厚,由词带出句子;把书读薄,根据句子、段落内容概括出相应的词语”的原则,让学生在语言转换中得到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一,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


二,根据句子或段落描写的内容概括出“天崩地裂”、“炼石补天”等词,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

尝试进行批注,这是很好的学法渗透。

第三,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又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跳一跳达到的。

三、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感觉神奇的地方,再谈谈感觉神奇的原因,让学生懂得读书不仅要明白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幻化出一幅幅情境,在读中感悟,训练思维。

最后,又引导学生加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女娲为了找到五彩石可能去过哪些地方,把神话故事真正读进自己的心里,为体会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好铺垫。

四、拓展阅读,巩固运用。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为什么能穿越时空,流传千古?故事性强是其魅力之一。

根据神话故事的本身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把讲故事作为《女娲补天》教学的一个重点,定位是准确的。

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把教学引向课外,适度的拓展与链接,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使得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学习还在延续。

《女娲补天》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

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组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个: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酌情给学生提示一些有关神话故事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女娲补天》评测练习
1、合作交流,读一读。

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挣扎
熄灭喷火缺少纯青石冶炼盆子
2、发挥想象,填一填。

她来到高高的山上,来到茂密的树阴下,来到()的小溪边,来到(),又来到()。

她踏
遍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3、全班展示,讲一讲。

我能联系课文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加上想象向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1、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衬托人物的品质做下伏笔的。

在教学第一节后,我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挖掘文本空白处,让生设身处地想象:“如果你在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无声的文字形象化,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体悟人物精神做好铺垫。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
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2、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

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欣赏性的读的过程。

如读女娲找五彩石的句子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句子,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焦一个补白的想象进行扩散“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在驰骋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感受。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在指导学生朗读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几句重点句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谈感受,没有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读的乐趣,在读中感悟文字。

以至于后面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之处。

《女娲补天》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
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技能,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