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与侦查讯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张三第一个冲上去,是还不是?” B.问话内容暗含回答内容。 例如,“案发当天是雾霾天气,能见度极低,张三可 能带着深颜色的墨镜吗?”
5、反询问受主询问范围的限制规则 内容: 主询问确立证人的作证范围之后,反询问不得超出该范 围。 原理: 诉讼公平。(你出一枪,我出一剑。不可“借鸡下 蛋”。) 示例: 审判长:“传3号证人出庭,要证明什么?” 公诉人:“证明起诉书指控的第三笔受贿事实的受贿 经过。”
1、证人能力与证人类型 证人是就其感知的案件事实作出直接陈述之第三人。 证人能力(证人资格): A.知道案件真实情况; B.能够正确表达的自然人;(是否要求“辨别是非”?) C.在本案中不担负控诉、审判、辩护职责之第三人。
证人类型: A.事实证人(fact witness):目击证人、傍观者、警察、分 案审理之共犯(accomplice)、公诉程序中的被害人 (victim)。 B.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鉴定人、专家辅佐人(“有 专门知识的人”)。
(2)选择畏罪心理为突破口 (3)选择顾虑的心理为突破口
2、从案件的事实、情节上选择
(1)选择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事实,情节 为突破口 (2)选择犯罪嫌疑人认定为最放心、最保险
的事实和情节为突破口
(3)选择有确凿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和情节
为突破口
(4)选择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的一些特
殊情节为突破口
3、从犯罪嫌疑人自身特点上选择
审判长:“传第3号证人出庭。”(法警带第3号证人到庭, 审判长告知权利义务。)“公诉人可以对第3号证人进行发 问。” 公诉人:(询问完起诉书指控的第三笔受贿事实的受贿 经过。) 审判长:“辩护人有无问题需要向第3号证人发问?” 辩护人:“谢谢审判长,本辩护人有问题需要发 问。„„证人某某某,本人是被告人的辩护人。下面我向你 提出两个问题:一,你与被告人是什么关系?二,被告人的 一贯表现怎么样?”
3、开放式发问与封闭式发问
开放式发问:“你去过广州吗?” 封闭式发问:“你十月份去过广州,是还是不是?”
二、询问规则
1、个别询问规则 内容: A.对于证人的询问、证人出庭作证,必须个别进行。 B.个别进行询问的证人证言才具有证据能力。 C.禁止“联合签名”、“座谈会”。 问题: 两名侦查人员签名的“抓捕经过”、“破案经过”、 “取证经过”是何种形式的证据材料?案例\抓捕经过.docx
4、为了保证证人如实提供证据,询问证人时,应当告知他
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 的法律责任。
三 询问笔录的组成:
1、标题。 为“询问笔录” 2、询问简况 3、询问内容 4、核对笔录记载
5、被询问人、询问人、记录人依次签名
询问证人的规则与技巧
一、基本范畴
(2)初犯或者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3)思想中毒不深,动摇脆弱或者有悔过 或主动赎罪愿望的。
(4)犯罪经验和对付公安机关经验较 少

(5)与主犯或其他案犯不够融洽,甚 至 有利害冲突的 (6)对全案案情或者对主犯情况了解 较 多的
5、选择讯问突破口时应注意 的问题
(1)要准备几个讯问突破口; (2)从同案犯中选择突破对象, 要结合全案斗争策略通盘考虑。
证据辨析(附图) 命题: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材料不具有证据能力。
书证? 勘验、检 查等笔录?
破案经过 抓捕经过
搜查笔录 取证笔录
二人书写、 单位盖章, 啥都不是。 一人书写, 证实身份, 证人证言。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客观记录、非一问一答式)
2、意见规则
概念 意见规则(the Opinion Rule),又称为意见排除法则,是 指排除陈述者就案件事实所发表的推测性、评论性、判断 性陈述的证据资格的证据规则。 排除理由:有碍发现实质真实;妨碍司法裁判。 适用范围: 主体范围→普通证人、被害人、被告人; 对象范围→推测性陈述,评论性陈述,判断性 陈述。 (不适用于专家证人的意见。) 实例(违反意见规则): 问:“你知道你的行为性质吗?” 答:“我知道。我的行为是受贿犯罪行为。”
3、发问内容 内容顺序(法庭调查顺序、质证顺序——) A.总体的内容顺序:先定罪事实,后量刑事实。 B.于定罪事实,先客观(危害行为、危害后果),后主 观(故意、目的;过失),再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 特殊主体的身份。 C.于量刑事实,先罪中情节,后罪前情节,再罪后情节 (?);或者,先“同向情节”,后“逆向情节”(自首、 立功、坦白、积极退赃是同向情节,前科、累犯、逃逸相对 于前者是逆向情节)。
2、证据使用的要求 (1)不能暴露侦查技术和侦查工作的机 密。 ( 2)重要证据不能轻易使用。 (3)不宜将全案的所有证据在讯问中全 部出示。 (4)不得用假证来骗取犯罪嫌疑人的口 供。 (5)注意保护提供证据的人。
2、全面熟悉和研究案件材料:(1)熟悉犯 罪嫌疑人的个人情况;(2)掌握犯罪嫌疑 人的犯罪事实;(3)审核案件的证据材料; (4)分析案件可能发展的方向。 3、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1)审阅 犯罪嫌疑人的历史档案和案件材料。(2) 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3)运用侦查手段 进行了解。(4)通过讯问正面观察。(5) 对 犯罪现场和查获的犯罪工具进行分析。 4、制定讯问计划
(二)讯问方法是指审讯人员在讯问犯 罪嫌疑人时,为实现特定的讯问目的,依 法采取的具体的手段和办法。讯问方法从 属和服务于讯问策略,相对于讯问策略而 言,它具有公开性、直接性、战术性的特 点。
(三)讯问前的准备工作
1、妥善组织力量。 讯问人员的组成一般 应有两名以上侦查人员参加,讯问重大疑 难案件的,领导应担任讯问的指挥。选配 讯问人员应考虑以下因素;(1)案件的性 质和复杂程度;(2)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 点;(3)犯罪嫌疑人的语言、籍贯、年令、 职业、受教育程度;(4)犯罪嫌疑人的性 别;(5)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人员;
三、讯问中常用的策略与方法
(一)讯问中突破口的选择 突破口是指在讯问时容易突开犯罪嫌 疑人口
供的薄弱环节,也就是说,从什么情节入手能够
使犯罪嫌疑人由拒不认罪转变开始交代罪行,由
只交代部分罪行到彻底交代罪行,由不认罪到认
罪服法,从而查清全案事实。
1、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上选择
(1)选择侥幸心理为突破口
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二 询问证人的程序和方式
1、询问证人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2、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可以到证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
行,但是必须出示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证明文件。 《六机关实施规定》第17条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 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可以到证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 "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知证人到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 关提供证言"。 3、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
(1)从犯罪嫌疑人自身特点上选择
(2)从犯罪嫌疑人事业、亲情、家庭方
面寻找突破口
(3)选择特定的日期作为突破口
(4)从犯罪嫌疑人的信仰上选择突破口(5)从犯罪嫌疑人作Fra bibliotek规律上选择突破口
(6)从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动机上选择突破口
4、从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中选择
(1)掌握的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较为
确实、充分的
背景事实:时间、地点、工具、 经过、对象、赃款赃物的去向。
4、主询问方不得诱导发问规则 内容: A.主询问方对其提出的证人不得进行诱导发问 (Leading qustion); B.为检验主询问方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可信性,反询 问方可以进行诱导发问。(林肯辩护案) 诱导: A.问话内容直接告知回答内容。
1、讯问是一种法定的侦查行为,是预审阶段必经 的程序。 2、讯问是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 责进行的。 3、讯问的对象是法律特指的犯罪嫌疑人。 4、讯问是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的。 5、讯问的目的是获取真实的口供。证实犯罪和查 明犯罪人。 6、讯问的内容是侦查案件的犯罪事实及与犯罪有 关的一切事实。
(二) 讯问中证据的使用
使用证据是指审讯人员在讯问过程中,向 犯罪嫌疑人出示,宣读或暗示证据材料、 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节的讯问方法。 在讯问过程中,审讯人员如果能根据讯问 目的,选择有利的时机,采取适宜的方式, 巧妙地使用证据,就能顺利突开犯罪嫌疑 人的口供,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
1、使用证据的目的 (1)揭露犯罪嫌疑人的谎言或批驳犯罪 嫌疑人的伪供,打消其抗拒心理。 (2)打消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促其向 供述心理转化。 (3)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尚未掌握的犯 罪事实,深挖犯罪,扩大战果。 (4)确认证据和检验证据的可靠程度。
(三) 讯问的意义
1、讯问是侦查人员取得证据,核 实证据的重要手段。 2、讯问是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罪 行和进行辩解,实现诉讼权利的机 会。 3、讯问中直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 教育。
视频:讯问的过程
二、 讯问策略与方法的 概念和特点
(一)讯问策略是指审讯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 人时,为顺利突破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障碍,依法 制定和实施的计策、谋略。 讯问策略是讯问对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根据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 讯问方法作用于犯罪嫌疑人,最终达到促使犯罪 嫌疑人如实供述和辩解的目的。 讯问策略具有隐蔽性、间接性、全局性的特点。
2、体验陈述与意见陈述 证人证言大别为“体验陈述”和“意见陈述”。 体验陈述 证人借助其感觉器官就其感知的案件事实所为之直接陈 述,曰“体验陈述”。 意见陈述 证人借助一定的案件事实而发表的评论性、判断性、推 测性陈述,曰“意见陈述”——泛称“意见” (opinion) 。 评论性陈述:“他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判断性陈述:“那些钱不是礼金,而是贿赂。” 推测性陈述:“被盗金额大概是3、5千元。”
第一节 询问
一 询问概念
询问笔录(record of question),又称“询问证人
笔录”,是司法人员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就询问证人、被
害人的过程及内容所作的文字记录。询问笔录可以作为证 据使用。法律规定,询问证人、被害人应当制作笔录。
所谓证人,就是指凡知道案件情况而被通知到案作证
的人,但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
3、相关性规则 内容: 询问的内容必须与案件事实相关。 就刑事案件而言,询问的内容必须与定罪、量刑问题相关。
刑事案件事实
构成要件事实:主体; 故意、目的;过失;危 害行为;危害结果。
罪前情节:品格(character);前 科(crime history);累犯。 罪中情节:动机、手段、后果。 罪后情节:自首、立功、坦白、退 赃、悔过、逃逸,等等。
基本原理 A.定罪是量刑的前提。(定罪问题尚未查清,何以谈量 刑?) B.客观反映主观。(没有客观行为,何谈主观?危害行 为和结果是否存在都成疑问,为何让被告人接受审判?) C.同向情节相加,逆向情节相减。 问题:“抓捕经过”、“破案经过”反映的事实是定罪事 实还是量刑事实?
写在前面的话
讯问是侦查人员同犯罪嫌疑人面 对面的智力和毅力的较量,要想战 胜之,单凭法律的威慑力是远远不 够的,必须借助正确的策略与方法。 因此,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 讯问是一门学问,同时又是一 门艺术。
使用证据后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1)达到了预期目的的,实践中这 种情况约占20%。 (2)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的,约 占50%。 (3)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约点 30%。
出示证据失败的原因:
(1)时机选择不正确。
(2)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 (3)不讲究方式、方法,盲目性大。 (4)出示的证据不确实。
三、询问技巧
1、发问方式 主询问方: A.多用开放式发问,少用封闭式发问; B.先开放式,后封闭式,再总结回答内容。 反询问方: A.先开放式发问,后封闭式发问,再封闭式,再封闭式; B.总结回答内容,指出前后陈述之不一致或证言存在的 疑点。
2、发问方法 (1)循序渐进法(适用于“事件经过”):按时空循序展 开。 反例:“你将你知道的情况讲一下。”(证人出庭作证的 宗旨?)
主要内容
一、讯问的概念和意义
二、 讯问策略与方法的 概念和特点
三、讯问中常用的策略 与方法
一、讯问的概念和意义 (一)、讯问的概念 讯问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 侦查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 罪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犯罪嫌疑 人进行诘问,并将其供述和辩解记 入笔录的一种侦查行为。
(二) 讯问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